新闻动态

“811汇改”两周年: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2023-10-02 05:00

8月11日是人民币811汇改两周年的纪念日。今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升128个基点,报6.6642,连续第四日调升,为去年9月22日来新高,前一交易日中间价报6.6770,16:30收盘价报6.6610,23:30夜盘收报6.6485,本周累计调升490个基点。

在风云激荡之中,人民币811汇改已经走过第二个年头。自201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几经波折最终趋于稳定,回首两年,人民币汇率运行既经历了险象环生的跌宕起伏,又在制度创新中迎来了企稳反弹。展望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双锚机制”已经确立,但新挑战和新机遇正在涌现。

人民币汇率将怎样运行?人民币汇改将迈向何方?人民币国际化将如何推进?

两年的风雨兼程塑造了人民币汇率运行的新特征,对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产生了深远影响,提供了经验保障。随着近期汇价的连续上涨,人民币已一改昔日汇改后的压抑贬值局面,并以实际行动印证了中国政府多次强调的“人无贬基”。从此,人民币汇改方向进一步明确,深化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的新征途即将开启。

两年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双锚机制逐渐确立和完善,人民币汇率运行呈现出三方面的新特征。

第一,高估压力释放,汇率重返功能本位。根据我们的测算,811汇改以来,在人民币阶段性贬值的引导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均衡汇率的正向偏离持续收窄,转换为围绕零点的小幅振荡。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有效汇率的阶段性高估基本消除,推动汇率回归调节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本位。

第二,贬值心魔起灭,人民币汇率运行企稳。2016年下半年,人民币贬值预期不断自我强化而渐成心魔,投机力量唱空、做空人民币的风险非理性放大,对汇率稳定产生了多轮严重冲击。2017年1月以来,得益于预期管理的成效和人民币基本面的改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击溃“破7”妄念,重回稳定运行的长期轨道。至今年7月,人民币外汇储备连续6个月上涨,离岸、在岸人民币汇率价差大幅缩小,表明人民币企稳预期再度成为市场共识。

第三,双向浮动形成,金融开放格局扩展。以811汇改为分水岭,人民币汇率彻底告别单边升值模式,有弹性的双向浮动成为新常态。加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货币篮子美元权重的调降,人民币与美元的隐性纽带被剪断。这保障了人民币顺利加入SDR,并独立于美元履行储备货币职能,进而打开了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金融开放的新局面。

基于上述新特征,811汇改不仅实现了机制变革,更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在改革和开放的关键节点上,确立了砥砺前行的发展基调。

由于现阶段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纵深推进交汇于人民币汇改,811汇改的稳步前行,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经济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动摇。其次,在危机十年的阶段演变中,坚守了国家安全的金融底线。2015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本轮金融危机演变为新兴市场货币危机。由于811汇改抢占先机、主动防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幅度在新兴市场中居于低位,避免了系统性风险的爆发。最后,在内外经济形势的双重压力下,夯实了“中国模式”的制度自信。

外部来看,本轮汇改正值全球经济步入乱纪元,黑天鹅风险层出不穷。内部来看,中国经济进入“L”型下行通道,金融市场脆弱性凸显。面对内外重压,中国货币当局打破模式束缚和经验成见,以契合中国国情的新制度、新路径化危为机,协调了改革步伐和风险防范,把握了复杂环境中的改革机遇,验证了以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的可行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纵览全局,811汇改在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居于先导地位。两年来,在多重博弈中淬炼而成的改革经验,无论对汇改的后续深化,还是对改革开放的其他领域,均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汇率稳定是国家金融安全的核心支柱。过去两年的事实证明,汇率的非理性振荡不仅会引致内外经济失衡,更会引发对中国经济前景和改革进程的质疑,进而催生系统性风险。因此,人民币汇率问题应从金融问题上升至国家安全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进行谨慎对待、专业处理,将“底线思维”贯彻于人民币汇率的运行之中。

改革是实现汇率稳定的根本手段。如果两年前811汇改未能启动,那么人民币高估压力将继续积累成“堰塞湖”,并在美联储加息后骤然倾泻,造成人民币崩溃式贬值和货币危机。而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亦将阻碍人民币加入SDR,导致中国金融开放痛失5年战略机遇期。因此,虽然811汇改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成本,但是这些对价以短谋长,换来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长期制度基础,进而从根本上防范了重大汇率风险。

预期管理是维护汇率稳定的关键保障。事实证明,人民币贬值预期极易变异为心魔,严重干扰人民币汇率运行。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疏堵并举的预期管理机制,引导市场客观认识人民币基本面,及时阻断非理性预期的自我实现。特别是在敏感时点上,预期管理应当果断遏制贬值共识,从而缓释长期压力。

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是改革的务实途径。两年来,人民币汇改既未墨守国际经验,也未因循理论范式。中间价形成机制、预期管理机制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均融入了对中国国情的准确定位,对全球局势的灵活应对,从而有效化解了国内外双重压力。

811汇改人民币贬值原因_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原因_汇改后人民币为什么升值

在争议与努力中,人民币汇改走过了2年的路,在这两年中没有人的心情是轻松的。企业如此、百姓如此、领导如此、央行更是如此。

路程虽然艰辛,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汇改2周年之后,当初为了应对加入SDR而仓促上马的汇改,基本达到了它原本想达到的目的。人民币汇率已经基本上由银行间的外汇市场所决定,人民币汇率将会更好的体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变化,短期来看是影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是市场化却为人民币未来的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和真正走上储备货币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811汇改”无疑是成功的。

“811汇改”走完了2年的历程,中间价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有效提升了汇率政策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在稳定汇率预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肯定,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那么代价是什么?9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以及无数个恐慌与担心的夜晚。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汇改的不足之处在哪里?

首先一点就是,在时机的选择上值得商榷。2015夏天股市暴跌,一度引起相当大的恐慌,而此时人民币汇率狂贬1000点,很容易造成股汇的联动效应,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二点操作手法太过于激进,民众和很多进出口企业接受不了一次性贬值。当前市场温和的贬值,效果就要好很多;与市场沟通不够也导致改革的负面效果被放大,引起市场恐慌。一股份行交易员表示,811汇改这种闪电战的做法不是特别专业。美联储加息能放风放一年,而别的国家在进行改革之前也都会和市场沟通,但中国央行与市场沟通还很不够,就导致了811后市场的疯狂。

第三点就是,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容易出现“易贬难升”的局面。在面对强势美元时,篮子货币固然可以缓解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但在面对其他冲击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人民币CFETS篮子货币反而会给彼此增加贬值压力。面对没有出清的外汇市场,人民币CFETS篮子货币就陷入了易贬难升的困境。

第四点,央行管理市场预期的能力亟待提高。本次汇改自一开始起,央行总是不能让人形成正确的市场预期,而管理预期是央行的基本职责。在汇改初期,对于人民币汇率将会何去何从,不光银行、企业,很多民众都陷入迷茫。

深化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做的更好?

要以全球眼光考量改革安排。英国退欧、特朗普胜选等黑天鹅事件表明,随着汇率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外部冲击对人民币汇率运行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全球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动向,并据此有序安排人民币汇改的后续步骤,前瞻性地进行措施调整和政策进退,降低政策成本和汇率风险。

要以全局视角防范汇率风险。2016年1月和12月,人民币汇率骤贬先后与中国股市熔断、债市风波相伴共生。这表明,不同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正在增强,针对汇市进行孤立、割裂的风险防范难有实效。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阻断金融风险的跨市场联动,严防汇、股、债、房等多市共振触发系统性风险。

汇率问题三个维度需要统筹协调。当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已上升为中国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亦成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核心维度。811汇改的经验表明,作为对外开放的关键步骤,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贴近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以获得稳健持续的前进动力。而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稳定存在“跷跷板效应”。当汇率风险上升时,人民币国际化应当适度放缓,以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大局。当汇率企稳后,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择机加速推进,以开拓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市场力量和政策力量需要平衡兼顾。汇改两年来,市场“无形之手”与政策“有形之手”经历多轮博弈,均展现出对汇率运行的强力影响,任一力量都无法单独决定汇率的长期运行态势。放眼未来,人民币汇改仍需坚持初心,继续强化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主导作用。而政策力量则需要顺势而为、适时进退,积极引导市场力量,以形成稳定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合力。

风雨兼程,惟愿开拓新路;梳理经验,只为再度远航。回顾两年,人民币汇率已经实现强本固基;展望未来,新挑战和新机遇正在涌现,人民币迈向国际货币的新征途即将开启。

本网综合自中金网、环球外汇网、金融e观察等媒体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