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2期财政金融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基于一篮子汇率权重的估计*贾男郑智峰聂卉芬*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生产函数视角下地区差距扩大的动因及政策选择 (09XJC790017) ” 项目和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 三期建设项目的共同资助。内容提要 本文用日汇率数据对汇改以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 在人民币汇率的货币篮子中主要包括美元、 欧元、 日元和韩元四种货币; 在汇改初期, 美元的权重仍然非常大, 这时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仍然是盯住美元的; 但在以后的时期中, 美元的权重逐步减少, 欧元、 韩元和日元的权重则一直稳步增加。 2008年7月以后, 人民币的汇率形成综合考虑了各种主要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 并且在不同时期灵活地改变篮子货币的权重, 有意识地增加相对坚挺、 国家经济形势较好的货币的权重。 不仅如此,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也考虑了国内通货膨胀率的因素, 人民币对内贬值会引起实际利率的上升, 进而引起实际汇率的上升, 这说明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经具有相当的市场化程度了。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权重 形成机制一、 引言2005年7月21日的汇率制度改革, 使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然而, 近来西方各国又再次要求人民币升值, 以使中国减少出口, 扩大进口, 降低对西方的贸易顺差。 欧盟甚至在 “第五届中欧工商峰会” 上对我国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 实际上, 汇率制度改革以来, 人民币已经对美元累计升值了21% ( 2005年7月到2009年3月) , 在此期间,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持续升值到逐步趋于稳定的变化过程。 如图1所示, 从2005年7月到2006年7月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缓慢升值, 但其升值幅度比较小; 从2006年7月到2008年7月, 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幅度比较明显; 2008年7月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形成制度是以货币篮子中币种的汇率为依据, 通过加权平均得到人民币的汇率。 2005年8月,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篮子货币的确定是以中国的贸易份额为主要考虑依据, 其中美元、 欧元、 日元和韩元为主要的货币篮子币种, 而由于新加坡、 英国、 马来西亚、 俄罗斯、 澳大利亚、泰国、 加拿大等国与中国的贸易比重也比较大, 因此这些货币币种也在货币篮子中占了一席之地。
但是他并没有说明各个币种分别所占的权重是多少。从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可以看出, 人民币升值可能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一是如果篮子中的某种货币升值 (而权重不变) , 则人民币将会升值; 二是虽然篮子中货币的汇率不变, 但是权重发生了变化, 例如汇率高的货币权重增加, 则人民币也会升值。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估计, 分别确定一篮子货币的币种和权重及其变化过程, 以帮助理解图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