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雷北京报道
去年8月,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启动沪深港通交易日历优化。 自启动以来,两地积极稳妥推进交易日历优化的各项实施准备工作。
1月19日,经证监会批准,上交所、深交所、中国证券结算局正式发布相关配套规则和通知,为优化南向交易日历夯实了制度基础。相关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证监会指出,优化沪深港通交易日历是优化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机制的重要举措。 这是两地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务实合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境内外投资者诉求的回应。 有利于促进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扩大高水平机构开放,会同香港证监会指导上交所、深交所、香港联交所、中国结算和香港结算公司为正式实施交易日历优化做好准备,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实施时间另行通知。
交易日历优化配套规则发布
为在内地与香港市场所有普通交易日开通港股通交易,防范新增港股通交易日结算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中证结算同时发布两份重要文件1月19日。
具体来说,中国结算发布了新修订的《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登记存管结算业务实施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中国证券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新南向交易日交易结算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实施时间另行通知。
1月19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新港股通交易日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了新港股通交易日的定义、交易相关业务安排、风险控制措施等。
沪深交易所均表示,优化沪(深)港通交易日历,放开两地市场交易日期间的所有深港通交易,增加交易天数和投资机会,提高交易效率,更加便利境内外投资者通过沪(深)港通投资两个市场。
据测算,2023年无法参与交易的天数预计将同比减少一半左右。对于参与港股通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除了增加交易天数外,不会出现无法参与交易的天数。对资金结算等方面的影响。
上交所提醒,交易日历的优化除了增加交易天数、资金结算等方面外,对广大参与港股通的个人投资者不会产生影响。 此外,上交所还明确,会员及其他使用交易单元的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提前安排资金结算。
前期,沪深交易所与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组织开展技术测试等准备工作。 下一步,沪深交易所将继续按照证监会统一部署,会同有关方面对业务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全力保障沪深交易所优化平稳实施。 ——港股通交易日历,持续推进互联互通机制,助力实现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
优化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
长期以来,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的具体实施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两地假期安排不一致等。 中国证监会此前“正式宣布”正在优化沪深港通交易日历。 无交易天数预计将减半,不对称交易的风险也将降低。
多位受访机构告诉记者,交易日历的优化可以直接增加交易天数,有利于内地与香港市场双向开放,增强两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有利于提高两地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交易效率。
优化前,通过沪港通持有证券的投资者比直接在本地市场持有证券的投资者的交易时间更短。 尤其当某一市场同一天出现重大资产价格变动时,如果当天有上海、深圳、香港,则沪港通尚未开通,这会对跨境交易造成一定的限制。投资者和资产价格的相互传导。 从长远来看,也会对沪深港通机制的交易吸引力产生一定影响。
交易日安排优化后,沪深港通南北方向交易与证券发行地点的同步性有望进一步提高,可能带来的潜在跨市场风险通过互联互通而承担的跨境证券投资也有望进一步减少。
此外,本次日历优化对跨境资金流动影响较小。 根据沪深港通机制,南北交易全部安排在香港兑换,以人民币形式跨境流动,并设定每日额度限额。
根据证监会测算数据,目前港股通涨停板为840亿元(沪深通各420亿元),沪深通涨停板为1040亿元(上海、深圳各520亿元)。 经过多年运行,港股通日均应付资金22.74亿元,沪深通日均应付资金31.56亿元。
根据交易日历优化方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需要在内地假期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将近三个交易日应付香港中央结算公司的资金划转至香港,预计为68.22亿元按日平均值计算; 香港中央结算公司 结算公司需要在香港假期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将应付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近两个交易日的资金划转至内地,根据日平均。
多家机构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积极配合沪深港通日历的优化调整,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结算操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