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张伟泽香港报道
“我们对香港的承诺是永久的。无论其他商业机构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都会在香港加大投资、扩大发展。目前,中资银行占香港市场份额的36%。中国建设银行等未来中资银行在香港仍将占有较大份额,发展空间广阔,中资银行在香港金融体系中的“压舱石”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中国建设银行(亚洲)副董事长兼行长张军7月1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建行(亚洲)前身是1912年在香港成立的广东银行,也是香港第一家华人创办的银行。 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集团达成收购协议,同年更名为建行(亚洲)。 建行(亚洲)传承服务香港的初心,深耕香港,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出贡献。
作为香港的国有企业,建行(亚洲)积极为市民谋福利。 张军指出,香港金融业虽然高度发达,但金融服务却参差不齐。 “在中环这样的金融中心,银行服务提供商无处不在; 但在相对偏远的地区,普惠金融却难以触及。 作为香港央企,建设银行(亚洲)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让普惠金融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触及每一位市民,保护相对弱势的客户群体。”张军说。建行亚洲是最早响应特区政府号召,在天水围等偏远地区开设分行的银行之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人民香港的。
张军坦言,当前美元利率居高不下,给香港银行业带来了挑战。 高利率环境导致整体市场信贷需求不足。 但他认为这些经济周期的影响是暂时的。 他透露,尽管上半年形势相对困难,建行(亚洲)上半年信贷规模仍保持适度正增长,建行(亚洲)净利润达双位数生长。
帮助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长期以来发挥着连接境内外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作用。 建行(亚洲)依托香港的国际化平台,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助力香港建设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中国建设银行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于2017年成立,经过多年发展,2022年建行(亚洲)被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定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主要流动性提供者。 建行(亚洲)也是南向通、债券通的结算银行和外汇银行,也是“互换通”首批境外参与机构。 2023年一季度,通过建行(亚洲)参与债券通“北向通”的跨境人民币债券交易量达1,838亿元,同比增长206%,排名第四位。市场。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张军认为,目前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比重并不等于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前景广阔。 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人民币仅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7%左右,但同期中国GDP占全球GDP的18.4%。
截至去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张军指出,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资金量巨大,投资者对其持有的离岸人民币保值升值有巨大需求。 因此,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前景广阔。
6月5日实施的“港元-人民币双柜台模式”,为离岸人民币开辟了新的投资目的地。 在此模式下,投资者可以兑换同一发行人发行的港元柜台证券和人民币柜台证券,投资者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购买港股。
对此,张军表示,“双柜台模式”能够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港股交易量产生积极影响。 建行(亚洲)将积极应对“双柜台模式”,持续优化和完善双柜台交易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便捷的服务。
1/3海外资产贡献一半收入和利润
建行(亚洲)资本市场部总经理李林峰透露,建行目前海外资产占比不足三分之一,但海外收入和利润却占近一半。 下一步,建行(亚洲)将发挥区域总部作用,将海外审批中心、海外金融科技中心等海外管理职能部门迁至香港,致力助力香港成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 “一条路”倡议。
2023年起,建行(亚洲)业务将拓展至菲律宾、泰国、越南、印尼等RCEP成员国,以及中东、海湾六国(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和中国亚洲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李林峰指出,建行(亚洲)将继续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项目融资、国际银团、双边贷款等多元化产品。
除了融资需求,建行亚洲还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 建行(亚洲)基于“全球撮合者”平台打造金融服务新渠道,从传统“支付中介”、“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服务,从供需角度实现需求匹配和商机推荐。
建行“全球撮合商”是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B2B跨境智能撮合平台,从供需角度为商户提供需求匹配和商机推荐服务。
2021年,依托“全球婚介”平台,来自中马两国的200多家企业通过视频方式进行了数百场线上对接会。 对接会上,两国多家知名企业在新技术汽车、绿色钢铁、清洁能源等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 等多项投资贸易协定,合同总金额12.8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