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摘要)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

2023-12-08 08:01

对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主要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增速下滑,贸易顺差缩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 同样,在投资方面,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效率下降、银行坏账上升等问题也逐渐显现。 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 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还首次将“消费”列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可见,“消费”必定成为“三驾马车”中新的领头羊。 因此,深入分析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寻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居民人均收入; 价格指数; 城市人口比例

一、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

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消费水平的核心因素。 当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居民的消费需求必然增加。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后面将分别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遍上涨时,就意味着居民收入水平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此外,物价指数的持续上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不利于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

3.城镇人口比例。 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都表明,城镇化对消费具有显着的拉动作用。 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可以通过减少农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来增加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远高于农村居民。 我国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为农村居民的三倍。 因此,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将极大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2、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1.模型设置和数据分析。 本文以1991年至2011年数据为样本,以全国人均消费支出(Y)为被解释变量,并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人口比例作为解释变量。 用 X1、X2、X3 表示,所有变量均取自然对数,然后进行回归。

2.模型测试。 (1)经济显着性检验。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人口比重每增加1%,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加0.4889%、0.45389%、0.07138% 、0.23058%,其中变量X3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因素,似乎与之前的影响分析不一致。 这一结果表明,在CPI温和增长的情况下,居民手中货币的增加不仅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支出,反而会导致人们的消费欲望增强,从而增加消费。 水平有所提高,但这对消费水平的提高影响很小。 但如果CPI增长过快,势必影响居民消费水平。 (2)统计显着性检验。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P值均小于0.05,t0.025(16)=2.12,并且可以看出自变量的t值均大于2.12,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显着,模型通过了 T 检验。 在显着性水平为 0.05 时,F 分布表上的差异为 F0.05 (4, 16) = 3.01,6655.229 远大于 3.01,因此模型通过了 F 检验。 接下来,测试模型的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

White 方法用于检验异方差性。 结果如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模型相对合理有效,解释变量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显着影响。

三、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劳动报酬形成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政府可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完善工资支付制度。 其次,政府应强化再分配制度,注重再分配的公平性,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等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再分配过程。 另外,必须认识到,我国农村发展中,土地价格、农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剪刀差长期存在,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时间。 加之地理位置和环境影响,不少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受到影响。 设施极其落后。 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二)有效控制CPI增长

首先,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价格监管,统一规定。 价格不仅要能够有效调节供求关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发展,而且要使价格朝着有利于全体居民消费的方向发展。 方向发展。 其次,要避免信贷过快增长,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既保证经济发展充足的货币供应,又要采取相关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

一要坚定不移打破城乡户籍制度壁垒。 将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移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镇要根据实际情况放宽落户政策,稳步吸纳移民人口。 政府应该鼓励而不是限制那些在城镇有稳定工作、为城镇定居做出贡献的农民。 其次,要废除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众所周知,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同工同酬,权利不同”。 政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继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继续完善工伤、养老、教育等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着力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问题。 农村劳动力供给将日益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进城充分就业。 政府要采取必要措施,拓宽城镇就业渠道,扩大农民进城就业空间,鼓励和大力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参考

[1]《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2]马丽萍. 居民消费行为的定量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2)

[3] 王长坤,余永红. 当前居民消费水平与物价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中小企业管理与技术(第一期)。 2008 (10)

[4] 万金金. 近代中国消费需求的变化与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学报. 2004年

[5]郭亚军.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