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张旭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16010001
2016年之前,我国通常会参考上一年的M2增速来设定今年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例如,2013年M2同比增速为13.6%,相应2014年M2增速目标定为“13%左右”; 2014年M2实际同比增速为12.2%,2015年增速目标定为“12%左右”,实际执行中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略高。 ”
2016年起,社会融资规模被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但在2018年之前,我国仍然参考上一年各项金融数据的实际增速来设定明年增速的数值目标。 例如,2016年的目标是“今年广义货币M2预计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余额预计增长13%左右”,2017年的目标是“今年广义货币M2增长13%左右”,2017年的目标是“今年广义货币M2增长13%左右”。 M2和社会融资余额预计均增长12%左右。
2018年,我国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锚定方式,由参照上年实际值设定数值目标改为“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 而且,2019年至今,中介指标均采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或类似表述。
优化的中介目标锚定方法有利于为宏观政策的实施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锚定,将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机制嵌入到货币政策目标中。 2018年至2022年五年,我国M2和社会融资增速平均为9.5%和10.8%,平均名义GDP增速为7.9%。 货币金融指标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持平但略高。 既保持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性,又避免了洪涝灾害,体现了应对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必要的逆周期调节。
今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物价水平相匹配”,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锚定方式。 显然,这也将是2024年的政府工作任务,并将出现在明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过去一段时间,M2和社会融资增速锚定于名义经济增速,但后者并未明确体现在经济工作目标中,影响了其作为“锚”的清晰度和坚定性。增加了控制工作的难度。 名义经济增长可以分解为两部分:实际经济增长和物价指数。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新锚定方法,将使名义经济增长隐含的两个变量显性化,不仅使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加明确,而且增加了物价水平目标的指导性和引导性。 权威性。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预期物价水平目标不包括PPI和GDP平减指数,仅包括CPI指标。 我们预计明年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CPI反映城乡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与人们的吃、穿、住、行密切相关。 中介目标部分锚定CPI增速,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的人民性。
2015年至2023年,预期物价水平目标一直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而实际值往往低于这一水平。 例如,2021年和2022年CPI增速分别为0.9%和2.0%,今年前11个月累计增速为0.3%,均略低于“3%左右”的目标。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仍需推动物价回升,推动CPI向预期目标迈进。
2.货币政策稳健但宽松的可能性更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内涵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和物价水平相匹配”。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并不要求社会融资和M2增速完全等于名义GDP增速目标值+ CPI增速(如5%+3%=8%),其中包括社会融资和M2增速要更好服务GDP增速和CPI增速向目标值靠拢的要求。 这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法》中“保持货币价值稳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法定目标的体现。
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 进一步推动经济复苏,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我们预计明年将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出台更多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 换句话说,2024年的货币政策更可能是稳健但也宽松。 其中,“稳”意味着稳健,是主基调。 “松”不是洪水,而是服务“稳定”、形成“稳定”。 方法。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2024年银行体系流动性将处于合理充裕水平,DR007等货币市场利率中心将低于过去两三个月; 2024年,以贷款利率为代表的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将继续稳中有降; 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框架内,2024年存款利率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也较大。
三、风险提示
非理性预期引发市场快速波动。
本文摘自券商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