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率自由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仅靠央行是无法完成的,其他部门在改革中也需要跟进配合。比如,银行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管,财政部也需要加快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改善,为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利率,特别是中长期利率创造条件。
利率自由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仅靠央行是无法完成的,其他部门在改革中也需要跟进配合。比如,银行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管,财政部也需要加快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改善,为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利率,特别是中长期利率创造条件。
自10月2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的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再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浮动利率设定上限。
市场的焦点是降息
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但存款利率上限的解除,真正触及了中国金融体系的根本环节,标志着近20年的市场化利率改革完成。
早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就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根本性作用。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1993年12月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制度”,“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在改革的20年里,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信号,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观念逐渐成为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总要求,指出了“完善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的具体方向。
从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开开始,经过近20年的逐步改革,提高存款利率上限的市场条件也已经成熟。目前,金融机构资产端已全面实现市场化定价,负债方市场化定价化程度达到90%以上。中国人民银行(PBoC)仅保留一年内(含一年)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基准利率的1.5倍上限,距离放宽利率仅一步之遥。提高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针对本轮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李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资金的整体配置,是影响非常广泛和深远的重要内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将对金融市场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与降息周期相吻合的时机已经成熟距离
利率放松管制只有一步之遥,利率市场化终将落实。不过,央行目前选择推进市场化利率改革仍是深思熟虑的。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央行同时宣布“双降”。 将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基准存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此外,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
“目前实体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三季度GDP同比增速较上半年继续小幅放缓,投资增速也继续放缓。”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说,降息反映了近期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货币政策的要求。
另一方面,马骏表示,虽然由于猪肉价格因素,CPI涨幅有所上升,但由于油价下跌和国内产能过剩,PPI的跌幅继续扩大。此外,国际收支状况也在发生变化。为巩固前期稳增长措施的成果,保持实际利率基本稳定,保持充足流动性供给,仍需适当调整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显然,结合降息周期,缓解放松管制后短期利率的上行压力,也是央行“一石二鸟”组合政策的重要目的。
“央行将不再控制存款利率,这是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李波说,“国际国内实践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好在物价下跌、降息的周期内进行,这样存款和贷款的定价就不太可能因放松管制而大幅上涨。目前,我国物价涨幅持续处于低位,市场利率呈下降趋势,为上调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
“我们现在正处于利率下行周期,现在是实现利率自由化的好时机。因为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没有上限管理,可能会导致一定的定价上行,因此随着降息周期的到来,可以部分对冲,甚至完全对冲,缓解短期利率可能出现的上行压力。各国的经验也表明,在降息周期中,最好进行市场化的利率改革。“李波说。
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能得到什么好处
?
本轮市场化利率改革无疑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都大有裨益。
“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以及随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金融稳定方面满足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卢磊表示,改革是有风险的,推进改革需要估计和管理风险。2015年5月1日颁布的《存款保险条例》和存款金融机构存款保险机制的建立,作为一项重要的保障制度安排,为金融业健康、可持续运行和存款人权益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严格遵守无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这项改革也发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这表明,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国政府通过改革稳增长、调整结构的信心和决心绝非空谈。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央行减压举措是减缓经济下滑的政策。央行基准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对减轻企业负担有积极影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周启仁告诉记者。
谈及本轮利率市场化对企业和人民的影响,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奎告诉《中国经营日报》:“短期内,此次改革后,人们在存款方面的选择有所增加,存款利率将与目前基本相同。一些银行的利率可能略高。特别强调的是,从长远来看,当利率市场化时,金融业将更加灵活、高效,并将提供更多符合人民需求的金融产品。"为了
实现利率自由化,还需要做些什么?李道奎说,央行是利率市场化的领头羊,存款利率上限的提高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不能说是彻底的。利率自由化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仅靠央行是无法完成的,其他部门在改革中也需要跟进配合。比如,银行监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管,财政部也需要加快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改善,为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利率,特别是中长期利率创造条件。其他部门也需要跟进改革。
“我们也看到,随着居民收入连续几年的增长,经济高度复杂、多样化,需求多种多样。单一的、受到高度监管的金融服务一直在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周启仁指出,“利率自由化不仅有利于现有金融机构之间的平等竞争,而且可能刺激潜在供应商的进入。值得期待的是金融机构准入机制的进一步开放。"放
开利率还需要做些什么
“利率市场化改革并非一步到位,这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李波说,“比如央行的利率调控,如何把货币政策从数量调转向价格调。在利率自由化之后,这项任务将变得更加紧迫。李波表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企业和居民,包括央行金融管理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取消对利率波动的行政限制并不意味着央行将不再管理利率,但利率控制将更多地依靠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这个角度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核心是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一是通过央行的利率政策导向体系,引导和调控市场利率。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正在积极构建和完善央行的政策利率体系,使央行能够引导和调节整个市场利率,包括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在短期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利用短期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促进和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在中长期利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转贷、中期借贷便利、补充贷款等工具调节中长期流动性和中长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
其次,各种金融市场都以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作为利率定价的基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市场利率可以通过上证银行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短期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等来决定,并形成市场收益率曲线。信贷市场可以参考贷款基准利率(LPR)、Shibor、国债收益率曲线等定价基准,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在过渡期仍能起到一定的基准作用。各类金融产品都有自己的定价基准,加上基准利率,形成差异化、定制化的利率体系,但一切都是一样的,都是围绕着市场基准利率展开的。
三是进一步明确平滑率传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将在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培育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央行政策利率向各市场基准利率、从货币市场到债券市场再到信贷市场,再到其他市场利率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同时,通过丰富金融市场产品,推动相关价格改革,提高市场化利率的传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