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放弃580万年薪创业的年轻人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那个放弃年薪580万台币,加入月薪500台币初创公司的年轻人,后来怎么样了?
后来身家数百亿,成为阿里巴巴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
他的名字叫蔡崇信。 他为人低调,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 他被视为马云背后的人,阿里巴巴的隐形英雄。
蔡崇信对于马云有多重要?
阿里巴巴上市前,董事会有四个席位,其中蔡崇信是其中之一; 在阿里巴巴的合伙人体系中,永久合伙人只有两个,一个是马云,一个是蔡崇信。
马云本人表示,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感谢四个人——孙正义、杨致远、金庸、蔡崇信。 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感谢的人的话,那就是蔡崇信。
如果让马云选出他最信任的三个人,蔡崇信肯定在其中。 如果只能选一个的话,很可能还是蔡崇信。
蔡崇信和马云都出生于1964年,除此之外,他们从家庭背景、学历和性格上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 他们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可以说,他们本来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后来创立阿里帝国的两个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蔡崇信,祖籍浙江湖州,1964年出生于台湾,1990年获得耶鲁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蔡先在纽约担任税务律师,三年后进入私募股权行业。 1995年开始就职于总部位于瑞典的AB投资公司,主要负责公司的亚洲私募股权业务,年薪70万美元。
时间来到1999年5月,蔡崇信第一次见到马云。
本来蔡崇信是代表AB投资公司看是否应该投资马云。 然而,到了杭州,他发现马云连公司都还没有,只有一个运行了几个月的网站。
然而,就在这次见面中,蔡崇信对马云一见钟情。
当他第一次来阿里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黑暗中坐着20多人,地板上铺着床单,一群痴迷的年轻人在那里又喊又笑,看上去就像一个大个子从大锅里吃东西。 家庭。
蔡崇信非常喜欢这种氛围,也很欣赏马云所展现的领导魅力。
在创立阿里巴巴之前,马云已经有过三次创业经历,但都不算成功。 1999年创办阿里巴巴时,他已经35岁了,算得上是一位老年企业家了。
但蔡崇信发现,马云眼里仍然有远大的梦想,谈论的是远大的愿景,而不是商业模式、赚钱或其他商业的东西。 对于一个屡次失败的创业者来说,这是非常罕见的。
马云给蔡崇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有兴趣加入阿里巴巴。
1999年底,蔡崇信带着怀孕的妻子再次来到杭州。 在湖滨花园聊完事情后,他们就去西湖泛舟了。 这是一次改变两个人命运的旅行。
△蔡崇信夫妇
蔡崇信在船上突然对马云说:“你想成立公司、筹集资金,我懂金融、懂法律,我可以加入公司帮你做。”
马云听后差点掉进湖里。 他不敢相信:“你再想想,这么高的工资我付不起你,我这里的工资每个月才500块钱。”
蔡崇信很坚定:“我已经想好了,我只想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和一群人一起工作。”
蔡崇信的妻子怀孕了,不想让他跳槽,但她对马云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
蔡崇信当时的收入,用马云的笑话来说就是:当时蔡崇信可以买十几家阿里巴巴。
这就是勇气和远见。 蔡崇信脱下名牌西装,挽起袖子,加入了这家令人兴奋的创业公司。
02
蔡崇信是如何成为马云背后的人的?
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以来,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如果以今天资本市场的标准来看,当时的阿里巴巴只能用“荒芜”来形容。 别说没有制度、没有标准,连最简单的公司注册都没有。
蔡崇信加入后,将阿里巴巴员工聚集在一起。 在杭州湿热的夏夜,他拿着小白板,汗如雨下,从最基本的“股份”和“股东权利”开始,然后帮助创始人“十八罗汉”,准备了18份英文合同完全遵循国际惯例,明确了各方的股权和义务,合同无懈可击。
从这一刻起,阿里巴巴“公司”初具雏形。
接下来是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后最艰巨的任务——帮马云找钱。
在蔡崇信加入之前,马云曾进行过37次融资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 外界并不相信马云的梦想,甚至表示不相信马云这个人。 任何一家风险投资公司都会投资一家尚未办理工商登记、创始人没有成功创业经验、言论充满谎言的公司,这并不奇怪。
当时,马云前期筹集的50万元几乎已经用完,连500元的工资都难以支付。 该公司在成立之前就陷入了困境。
与此同时,2000年左右,网络泡沫使很多网络公司受损,融资变得非常困难。
蔡崇信帮助马云进行了四次重要增资,每一次都让阿里巴巴彻底转型。
第一次增资是在1999年8月,蔡崇信有一个台湾朋友,恰好是香港高盛的投资经理。 他准备尝试投资中国的互联网行业。 蔡崇信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说服这位朋友投资阿里巴巴。
得益于蔡崇信的背书,外界对阿里的信任度大增。 该投资于当年10月完成。 高盛领衔一批机构向阿里投资500万美元,其中包括蔡崇信的老东家AB投资公司。
本次融资意义重大。 不仅为阿里巴巴提供了持续发展的资金,还得到了投行巨头高盛的背书。
第二次增资是在2000年,也是最困难的一次。 阿里巴巴将增资2500万美元。 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互联网公司血流成河。 不知道有多少企业倒闭了。 当然,阿里巴巴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此次,蔡崇信找上了日本软银的孙正义。
在第一次听完马云6分钟的演讲后,孙正义没有对阿里巴巴进行任何现场考察,就决定向阿里巴巴注资4000万美元,但他要求获得该公司49%的股份。
马云、蔡崇信赴日本与孙正义进行一轮面对面谈判,孙正义再次坚持要4000万美元。
马云听到报价后满心兴奋,认为应该是这样,但蔡崇信说NO,这让孙正义震惊,最后调整为3000万美元。 此后,蔡崇信再次说“NO”,最终孙正义只同意投资2000万美元。
如果当时花费4000万美元,阿里巴巴的股份将被稀释得更多。 不仅如此,蔡崇信此次融资金额的调整有利于阿里巴巴的架构。 就这一点而言,马云作为企业家的经验绝对不如蔡崇信运作资本市场的经验。
这场战斗,蔡崇信帮助阿里巴巴克服了最危险的困难。 软银资金到位后不久,美国科技股就因互联网泡沫而从高点暴跌。 许多电商公司在这次熊市中被消灭。 只有阿里巴巴手里有资金,没有任何风险地度过了这个世纪。 风暴。
第三次增资是在2004年2月,蔡崇信帮助阿里巴巴获得软银、富达投资、纪源资本总计8200万美元的投资。
第四次是2005年8月,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 雅虎出资10亿美元现金和雅虎中国7亿美元资产收购阿里巴巴40%的股份。 此后,阿里巴巴不仅有足够的资源打造“淘宝”,还因与雅虎中国的合并,巩固了其作为中国最大电子商务的地位。
对于马云来说幸运的是,阿里巴巴有一位守护神,可以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解决所有财务和法律问题。
马云曾在《赢在中国》节目中盛赞蔡崇信:
“像蔡崇信这样的人,公司内部是培养不出来的,只能从公司外部去找。但大多数公司找他们的时候都是准备上市的,他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市做准备。早期的创业者犯了该犯的错误我们都犯了,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些投资错误根本就是不可逆转的。”
03
1999年蔡崇信为何敢冒如此风险?
可以说,蔡崇信1999年的冒险决定改变了阿里的命运,改变了马云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问题是,蔡崇信为何敢冒这个风险?
这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呢?
根据蔡崇信的回答,我总结出两点。
蔡崇信说,他做事要靠人。
在最初的接触中,蔡崇信对马云的举动非常感动。
“我见过他们的18位创始人,他们都是马云的学生。他们是一群没有出过国的人,但是他们都很有活力,很有力量,感觉很奇怪。我告诉马云,请发我给你股东名单,我帮你注册了公司,马云发了传真,上面有18个人,虽然都是马云的学生,但马云把他们当作创始人、合伙人,跟同行分享不是在创始人中很常见。”我受到了诱惑。”
蔡崇信说道:“你和谁一起工作?你对那个人感觉如何?你有没有正直,你的性格怎么样,是否值得信任,有没有友谊?如果你觉得对方会照顾你,你有勇气迈出这一步。我绝对相信人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与合适的人一起工作。
我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一位前辈曾经告诉我,你应该追随你欣赏的人,和他们一起做事。 如果你看不起你的领导或老板,你就很难成功。
蔡崇信辞职加盟阿里巴巴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他还经历了一场“家庭纠纷”。
蔡崇信家族三代都曾担任律师。 其父蔡中仓、祖父蔡留成是享誉国际法律事务的“昌在律师事务所”创始人。 在台湾律师界早期,“昌在律师事务所”和“立律师事务所”可以说是台湾领先的两家律师事务所。
蔡崇信的商业实力是深厚的。 据“常在”早期合伙人、现任华通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振伟介绍,蔡崇信的祖父还接受过上海黑帮教父杜月笙的法律咨询。 他的地位可见一斑。 来台后,经常承接行政院等大型官方法律案件委托; 父亲蔡中曾是台湾第一位获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的人,也曾担任耶鲁大学校董。 后来,蔡崇信和他的父亲一样,获得了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 父子俩都出身于耶鲁名门望族,曾一度成为台湾法律界的佳话。
1999年,当蔡崇信提出加入阿里巴巴时,一向开朗民主、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的蔡仲增也摇头表示反对。 那时的阿里巴巴还是一家前途黯淡、不知道“钱”在哪里的互联网公司。 蔡忠曾经问过身边几个经常进出中国市场的朋友。 据说每个朋友都投了“不”。
但最终,蔡崇信下定了决心,父亲蔡仲曾还是放手,让蔡崇信自己做选择。 就这样,蔡崇信上了马云的船。
蔡崇信有一套做选择的逻辑:
下行风险小,上行收益大,
这是可以做到的。
“耶鲁法学院的学位是世间稀世珍宝,在政界和商界都是稀缺的。换句话说,当我冒险时,风险回报是不对称的,下行风险很小。” “好处可能是巨大的。最终,如果我在阿里巴巴工作半年,公司倒闭了,我仍然可以回去当税务律师或投资。”
第一次看到蔡崇信的选择逻辑,有种捡到宝的感觉。
2018年3月,我辞去年薪50万的副总裁职务,开始创业。 其背后的逻辑是相同的。 如果失败了,大不了再找一份工作,拿个50万的年薪也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我成功了,我绝对不仅能赚到50万,而且我也将开始真正拥有自己的事业。 我还不到30岁。 如果我现在不冒险,那我什么时候才能冒险呢?
我的选择逻辑和蔡崇信是一样的,但我没有抽象成方法论。 蔡崇信提到的特别好。 我相信这会帮助我们在未来面临一些决定时做出更好的判断。
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是他所有选择的叠加。 人每时每刻都会做出选择,但真正影响命运走向的往往是几个关键节点的选择。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如果当年阿里巴巴在你面前,你会像蔡崇信一样跳起来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禾作罗,作者为创作罗,原创业邦新媒体运营经理、嘉作学院副院长、首席新媒体讲师。 我每年会分享100篇成长文章,和你一起向上成长,逃离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