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经历了哪些阶段? 我国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未来将如何发展?
15年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十二五”将进一步推进
如果以1996年银行间市场利率自由化作为利率市场化的起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上已经走过了15年。
改革思路是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1. 在货币市场上
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目前,公司债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和货币市场交易均已实行市场定价,不再有价格限制。
2、存款方面
1999年,央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对中资保险公司试点五年以上(不含五年)、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 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 这被业界称为存款利率自由化的尝试。
2003年3月,央行行长***明确提出利率市场化“三步走”战略。 许多银行获得了降低外币储蓄利率的权利。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存贷款利率的调整。
2004年10月,央行决定允许金融机构降低人民币存款利率,实现了“放开下限、控制上限”的既定目标。 此举被市场理解为“构建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3、贷款方面
1998年、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3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2003年之前,银行贷款定价浮动幅度被限制在30%,但2004年,贷款定价浮动幅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 2004年10月,有关部门取消了贷款浮动利率上限,向下浮动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
4. 2005年以来改革陷入停滞。
首先,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障碍是四大银行资不抵债且不良率较高。 他们基本上不具备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 焦点转向“四大”银行的上市。
其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次推迟。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J.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他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每个主要阶段下又分为几个较小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持续到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运动和感觉来应对外界事物。 这个阶段又分为6个小阶段:①从出生到1个月。 此时的宝宝还无法感知到周围的事物,甚至无法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他分不清物与我,缺乏自我意识。 ②1~4个月。 这时,宝宝的动作变得更加协调。 但它还不能玩外物。 ③4~10个月。 这时宝宝的视觉和抓握动作已经协调起来,他可以开始玩弄周围的事物了。 10个月大的婴儿知道事物离开视野后仍然存在。 ④10~12个月。 这时,行为就有了目的,并且可以开始预测行为的效果。 ⑤12~18个月。 宝宝会对不同的物体执行稍微不同的动作,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 ⑥ 18至24个月。 婴儿可以在头脑中思考行动,并在行动之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约2~7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只能用表象的方式进行思考,思维是肤浅的、原始的、混乱的。 前运算阶段可分为两个阶段:①孕前阶段,约2~4岁。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象征功能和模仿的出现。 ②直觉思维阶段,约4~7岁。 孩子主要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只能从特殊情况中进行推断。 到另一种特殊情况,将不相关的事物描述为具有因果关系。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是这个阶段的显着特征。
第三阶段是具体操作阶段。 大约7岁到11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发展逻辑思维。 但思维仍然与具体事物直接联系,不能脱离具体经验。 它还缺乏概括能力,抽象推理尚未发展,无法进行命题运算。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去中心化”,即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 这时,孩子不仅可以关注情况或者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几个方面; 不仅能关注事物的静态,还能看到动态的变化; 你也可以扭转思考的方向。
第四阶段是正式运行阶段。 大约从11、12岁开始,这个阶段,个体已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可以进行形式化的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皮亚杰最初认为,形式运算智力的发展在15岁左右完成。后来,1972年,对原来的观点进行了修正,认为正常人不晚于15岁至20岁达到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从出生到童年结束的认知发展经历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个体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2)前运算阶段(2岁至7岁),个体开始使用简单的语言符号进行思维,并具备概念性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七岁至十一、十二岁),出现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图像进行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至14-5岁),孩子能够在头脑中分离形式和内容,让孩子超越感知到的具体物体或图像进行思考,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皮亚杰将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运动的分化。 新生婴儿只有一系列一般反射。 随后的发展就是组织自己的感受和动作来应对环境中的压力。 此阶段后期,感受和动作逐渐分化并呈现调整效果,思维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 (2-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觉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征或图像图式。 特别是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具象符号来代替外部事物,但他们的文字或其他符号仍然存在。 它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然受到具体直观表征的束缚,很难从感知中解放出来。
(3)具体运算阶段(7-1l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因此具有逻辑推理能力。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节约观念的形成。 所谓守恒,是指孩子认识到物体的外观发生了变化,但其独特的属性保持不变。
(四)正式运作阶段(11-15岁)
孩子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推理逻辑,从大前提、小前提中得出结论,无论具体事物有无,都能理解形式的相互关系和内涵。 他们的思想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皮亚杰将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特点: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歇性的跳跃,而是渐进的、连续的变化。
四个阶段的具体内容:
知觉运算阶段(出生后-2岁):此阶段,婴儿只有行动智慧,而没有表征和操作智慧。 他们依靠感觉运动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此阶段儿童的行为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本能期——习惯期——智能活动萌芽期。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只是一种遗传性的反射模式。 通过习惯形成的第二阶段,一些单一的反射动作被整合和联系起来。 第一个感觉运动智能在 9 个月到 1 岁左右开始出现。
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视角)看事情。 此阶段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思维的直观性和集中性。 他们的判断仍然取决于他们的直觉。
具体运算阶段(7岁至12岁):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开始进行心智运算,能够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反转、互逆、转移等可逆运算。基于行动格式的思想。
虽然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在推理、解决问题、逻辑等方面已经超越了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但他们的思维仍然存在局限性。 抽象的言语推理还无法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
正式运算阶段(12-15岁):此阶段已达到成年人思维的成熟。 这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 它能在头脑中分离形式和内容,并能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