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上调全球石油需求预测”
“‘OPEC+’就减产达成一致”
……
我们经常在各种财经新闻中看到
尤其是有关国际石油的新闻
听到 OPEC 或“OPEC+”这个名字
有粉丝留言询问友宝:
OPEC和“OPEC+”到底做什么的?
与国际油价有关系吗?
今天就来了解更多有宝吧
第1部分
欧佩克,什么是“欧佩克+”?
欧佩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简称,是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 顾名思义,这个组织所有成员国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控制着大量的石油资源。
据OPEC《2020年度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OPEC石油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9.03%,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探明石油储量的79.1%。
全球已探明原油储量(来源:OPEC《2020年度统计公报》)
原欧佩克于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最初成员为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1965年,欧佩克将总部迁至维也纳。
随着成员国的不断进出,OPEC几经更迭,目前已有13个成员国,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利比亚、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委内瑞拉、加蓬和刚果(布)。
近年来,在全球石油需求出现供过于求的背景下,OPEC与一些非OPEC产油国逐渐形成了长期合作机制——“OPEC+”。
2016年,国际油价一度跌破30美元/桶。 为了重新平衡市场、降低库存水平以提高油价,今年12月,欧佩克成员国与以俄罗斯为首的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在首都维也纳达成限产协议。奥地利,“欧佩克+”成立。
2019年7月2日,OPEC与非OPEC产油国签署《合作宪章》,“OPEC+”合作机制成为长期化,主要通过召开会议讨论同意增产或减产、监管国际石油供应,从而达到影响石油价格的目的。
第2部分
欧佩克地位的兴衰
欧佩克的诞生
提到“石油输出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石油资源丰富,产油国一定很富有”。 那么,这些产油国当初为何要建立欧佩克这样的组织呢? 这要从国际原油定价说起。
世界原油产量(来源:OPEC《2020年度统计公报》)
与大家想象的“产油国决定油价”不同,欧佩克成立之前,世界正处于政治经济变革和转型时期。 国际石油市场主要由被称为“七姐妹”的西方跨国石油公司主导。 他们不仅控制了大量的原油产能,而且垄断市场交易,影响全球原油价格。
作为一个产能巨大的产油国,一方面只能获得微乎其微的收入,另一方面在原油价格上也没有发言权。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西方石油公司甚至单方面强行改变油价,造成石油产量损失。 该国的收入大幅下降。
二战后,中东产油国与西方“七姐妹”的利润分享比例分别为18%和82%。 1959年2月和1960年8月,国际石油公司两次单方面降低石油价格。 按照当时半利润分享的石油税收制度,两次降价使中东产油国在1961年至1970年间遭受损失,一年内总共损失了40亿美元。
1960年第一次OPEC会议(图片来源:OPEC官网)
出于对西方石油公司无视产油国利益的不满和保护产油国石油收入等考虑,1960年,沙特、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等国石油部长谈判达成在巴格达进行了讨论。 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
作为以产油国为核心成员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欧佩克的目标非常明确: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和价格,维护原油产量和价格稳定,反对石油开采和掠夺。生产国为西方国家。 ,确保产油国稳定收入和利益。
对国际油价有发言权
OPEC成立之初,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有限。 直到1970年,欧佩克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召开第21届部长级会议,成员国首次达成一致政策:当石油公司无法满足欧佩克最低价格要求时,所有欧佩克成员国将采取统一措施反对石油公司。 行动。
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 随着OPEC不断壮大,石油工业彻底国有化,石油“价格权”逐渐恢复,OPEC开始动用“石油武器”。
1973年第32次OPEC会议(图片来源:OPEC官网)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欧佩克宣布实施石油禁运,以打击对手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国家。 石油供应短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跃升至12美元/桶。
由于能源短缺,一些国家一度进入紧急状态,并实行能源配给制度。
英国曾实行每周三天工作制,引发英国煤矿工人和铁路司机罢工和抗议; 一些欧洲国家政府曾下令禁止周日开车,除非绝对必要; 美国加油站一度周日关闭,并限制汽油购买量……直到1974年3月禁运结束,世界经历了全球经济衰退。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同时上升。 股票和债券价格大幅下跌。 净出口和石油美元流量的平衡被打破。 战后经济繁荣开始。 至此结束。
1979年,两伊战争引发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原油价格涨至近40美元每桶。
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后,原有的石油市场体系被打破,国际石油市场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 OPEC对国际油价拥有直接定价权和绝对影响力。
市场份额减少,欧佩克定价体系被取代
两次世界石油危机不仅引发市场动荡和油价暴涨,还对美国等工业化国家产生了持久影响。 为此,他们成立了国际能源署,设立国家紧急储备,开始大力发展替代能源。
20世纪8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一方面,许多石油消费国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许多石油消费国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减少。 另一方面,国际石油公司在非欧佩克地区勘探大型油田。 油田方面,非OPEC国家石油产量进一步增加,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供应过剩。
世界石油需求(来源:OPEC《2020年度统计公报》)
为了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争夺市场,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于1986年爆发了“价格战”。双方一度降价争夺市场份额,石油价格触及历史低点。 然而,油价下跌对产油国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欧佩克的市场份额从1979年的近50%下降到1985年的不足30%,总收入不到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全球各地区原油出口情况(来源:OPEC《2020年度统计公报》)
此外,为了重新获得定价权主动权,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和英国伦敦洲际交易所分别于1983年和1988年推出了原油期货。 由于期货市场交易方便,其公开竞价交易方式也能充分反映未来市场的供需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OPEC管理的定价体系逐渐崩溃,石油期货价格成为石油市场的基准油价。 国际原油市场逐步形成以五大现货市场和三大期货市场为主的市场格局。
第三部分
欧佩克如何监管石油价格
OPEC的影响力主要来自其巨大的产能,其调控油价的目标是“收入最大化”。 最常见的监管方式是通过调整成员国的“生产配额”来获得其目标油价。
自1982年起,欧佩克建立了配额制度,不仅规定了该组织的总体产量上限,还限制了各成员国的具体产量,通过限产来稳定油价。 但由于大多数OPEC成员国不严格遵守配额要求,存在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配额制度的实施并不顺利。
1993年,欧佩克建立了新的配额制度,各成员国配额结构基本稳定。 此后,OPEC的生产政策更倾向于根据石油市场的需要进行适当的配额调整,以维持OPEC的目标油价:当石油供应中断时,OPEC通过释放剩余产能来阻止油价上涨;当石油供应中断时,OPEC通过释放剩余产能来阻止油价上涨; 当石油需求减少时,欧佩克通过减产来遏制油价下跌。
例如,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美国恐怖袭击期间,石油价格两次暴跌。 OPEC通过三次减产上调油价,维持油价暂时稳定。 2010年至2011年中东动荡期间,沙特等国及时增产,成功抑制了利比亚石油供应中断导致的国际油价快速上涨。
“OPEC+”诞生以来,主要通过协议组织调整产量和供应,从而影响国际油价。 不过,产量调整对国际油价有何影响,还取决于当前各国协议执行情况等具体因素。 OPEC和“OPEC+”通过产量影响国际油价的同时,国际油价的变化也会影响其生产政策。
短期来看,OPEC或“OPEC+”联合增产或减产势必影响油价波动; 但从长期来看,其产量调整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全球石油市场乃至全球经济状况的波动而变化。
研究党史| 每天一题
____年到____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艰苦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 尽管经历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不可否认的伟大成就。
A.1954; 1964年
1956年;1966年
C.1957;1967
1958年;1968年
向上滑动查看答案分析
分析:
1956年至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艰苦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 尽管经历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不可否认的伟大成就。 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尖端技术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等许多工作都是在那个时代起步的。
文字| 叶飞
素材来源|国际能源署 OPEC官网 上海油气交易中心 中国石油官网 西非亚洲 国际石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