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起,早上上学前我总是吃妈妈用前一天的剩菜做的热饭菜。 我从来没有在外面吃过早餐,连个馒头都没买过。
20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工作并领取工资。 有时候早上起得很晚,没时间做饭,就在上班的路上找个面店吃几碗面,然后赶去上班。
玄彬面历来品种多样,味道鲜美。 品种有十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烧面。 或许是由于长期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宜宾的面条一直都是买二送一的。 每家店的面都一样,小碗一两,大碗两两。 有些餐馆把它装在盘子里,盘子有不同的尺寸。 小时候,一次要吃两两才能吃饱。 但宜宾人一般不只叫一碗两两,而是两个品种,各一两。 我的习惯是叫一两烧面,然后一两蘑菇或者其他汤面。
记得当时烧面才一毛钱一两,用肉料做的汤面要贵五毛左右。 一份早餐要2分多钱。 那时我的工资只有50元左右,但我还是不敢每天吃。 但早餐吃面条既方便又节省时间。 尤其是路过一家面店,面条又香又好吃,我还是忍不住经常吃。
当时,我工作的宜宾市十二中学位于郊区,老师们晚上通常都呆在学校不回家。 一天晚上,一些老师正在吃东西,喝饮料,教体育的黄老师正好路过。 我们邀请他坐下来和我们喝酒聊天。 黄老师比我们大三十岁左右,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当老师了。 聊天的过程中,我们的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价格这个话题。
计划经济时期价格经历了几十年的稳定,改革开放后价格开始波动。 例如,长期以来售价为两美分一盒的火柴已涨至四美分一盒。 宜宾的肉汤面也就两毛钱一两。 当我们谈到物价时,我们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物价第一次上涨。
黄老师告诉我们,之前很多年价格都没有变化,但之前也涨过。 他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物价确实很低,一个人每月只要5元钱就可以过得很不错了。 那时他出去吃夜宵,只要一毛钱就可以吃得很舒服。 一盘炒花生5毛钱,一杯酒几毛钱,喝完酒吃一两面也就5毛钱。 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去睡觉。 黄老师说这酒多少钱一两。 我忘了,那天我们喝的酒是七毛一两。 我们当时去哪里买都是一样的价格。
听了黄老师过去吃夜宵不用花一两面钱的经历,我感觉就像听到了一个奇幻故事。 我以前只从课堂上知道,在资本主义中,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 黄老师让我知道,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贬值其实并没有放过我们。 我将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与 1980 年代初的价格进行比较,发现此时纸币已大幅贬值约两倍。
自从得知我们的纸币也会贬值,中国的物价上涨就逐渐变得司空见惯了。 宜宾烧面也开始了漫长的涨价过程。 从1角一两涨到2角,从2角涨到5角,2000左右涨到1元一两。 在过去的20年里,货币的名义价值大约贬值了十倍。 与之前的30年相比,这20年可以说是无法比拟的。
但那时候,我已经养成了每天上班前去面店吃一两面、吃一两蘑菇面的习惯。 我之所以敢天天吃饭,是因为我的月工资也涨到了400多元。 每天花2元50毛钱买2两面条,看起来很实惠。
2000年春节前,我家从老城区搬到了南安广汇街,每天上班都要经过九都路。 中国人民银行旁边有一家叫千麦香的面馆。 早上上班的路上,我在上班前顺便路过这家店吃了一些面条。 吃了两个月,价格又涨了。 面食价格上涨了50分一两,烧面的价格也上涨到了1元50分1两。 面对每月20多元的额外开支,我犹豫了两天要不要吃面。 然后我无法抗拒美味和方便的诱惑,就继续吃。 不过,我当时就想,如果面食涨到两块钱,我就不去餐馆了,就在家做点早餐。
这次涨价后的几个月内,千麦香就搬离了九都路。 我改变上班路线,继续去另一家面馆吃饭再去上班。
接下来的几年,只要农副食品特别是猪肉涨一次,面食早餐价格也会上涨。 猪肉价格有涨有跌,但面食早餐价格一涨就不会跌。 因此,宜宾烧面的价格从每两1元涨到50毛钱,再到2元、3元、4元、5元,到2017年我退休的时候,已经涨到26元一两了。 每次价格上涨的时候我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这么贵,早餐还是自己做吧! 但几天后我还是继续去面店吃早餐。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每次面食价格上涨时,虽然我看到每个月的早餐费用不断增加,有自己省钱的冲动,但最后我还是继续吃呢?
我自己分析了一下,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宜宾拉面的味道和吃走的便利永远是最大的诱惑。 二是近年来物价频繁上涨。 一碗面与其他供给相比,增量大但量小。 这次频繁的涨价,让我养成了涨价的习惯,也增加了我的承受能力。 第三,我的工资收入也有一定的增加。 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食物摄入量也减少了。 退休前两年,我已经从早餐吃两两变成了一两,所以物价上涨对我的影响要小一些。 同时,由于其他地方的面条分为大碗和小碗的方式,宜宾面条虽然仍然被称为一两和二两,但实际上是按大碗和小碗来测量的,所以我可以吃饱配一两根面条。
我退休后这几年,宜宾面条的价格持续上涨。 我家楼下的面店已经从六元涨到了七元一两,去年又涨到了八元一两。 但退休后,我不再每天吃面条了。 偶尔想起来,或者出去多日回到宜宾时,才会吃一碗。
在可预见的将来,我知道烧面的价格还会继续上涨,到九元、十元甚至更高。 每次听到它涨价的消息,我可能还会感叹:又涨价了! 但我不会再纠结吃不吃的问题了。 因为这几十年物价上涨的过程不仅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货币始终处于贬值过程中的事实,也锤炼了我承受货币贬值压力的心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对货币贬值我们无能为力,但无论发生什么,我们还是要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