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本逻辑由两个词组成:供给和需求。 供给就是供给,就是生产力; 需求就是需求,就是消费。 所以经济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想要刺激经济,就需要在这两个方向上想办法,而最重要的是在需求上想办法。
房地产经济的核心点是国民对商品房的需求。 随着近10到20年的快速发展,房地产的需求基本处于一定的饱和状态,或者说需求大不如前。
另外,随着房地产经济后来的发展,它处于一种畸形状态,从房地产经济变成了“地租剥削”。 不但没有帮助中国经济,反而成为抑制经济的毒瘤。
因此,高层决定是住房还是炒房。 这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经济结构,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和坚定意志。
因此,我对房地产行业不是很看好。 也许一批房地产企业被淘汰后,剩下的有核心竞争力的房地产企业会做得很好。 毕竟中国这么大。 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炒房的时代已经结束,过去10到20年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支柱的地位已经下降。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想让经济继续增长,除了“需”字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也就是说,继房地产经济之后,还有谁能够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呢?
经济学经常讲三驾马车,政府投资、出口、消费。 其实出口和消费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国外消费,一个是国内消费。 政府投资实际上是一种消费。 它是政府“创造”的消费,或者是政府“引导”的消费。
怎么理解呢? 例如,政府在市中心修建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 政府在偏远农村地区修建了水泥路,方便村民出行。 这是谁的需要? 你可以说需求来自于市民,因为市民需要公园来休闲、广场舞,也可以说需求来自于村民,因为有了水泥路,村民出行更方便。
但如果是他们的需要,他们愿意花钱建公园、修水泥路吗? 他们自然不愿意这么做。 这是公众的诉求。 那么这个时候,政府就成为了“创造需求”,或者说“引导需求”的人。
所以,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实就是三个方向的需求。 一是政府主导需求,一是外部需求,一是内需。
现在的情况是最后两节车厢有点累了。 外部需求的下降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比如美联储加息导致的经济衰退,或者地缘政治的不稳定,甚至战争,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总之,我们只能针对这些需求做一些事情。
此外,国内需求也相对疲软。 内部原因是大家口袋里都没有钱了。 原因有比如疫情的影响,比如三座大山,比如经济不景气导致对未来缺乏信心等等。总之,人们愿不愿意花钱是一个问题他们的个人意愿。 政府无能为力,不能用脖子上的刀强制消费。 因此,有人提出直接现金存款来鼓励消费。 这是浪费钱,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投资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2008年经济危机时,4万亿政府大规模投资立竿见影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应该把投资投向哪里。 原有基础设施基本饱和。 比如,电网、宽带已全面覆盖,农村公路基本已村村通,高速公路、高铁等已基本建成。 我们还需要修补的空间,但没有大增量的空间。 那么政府基础设施还能做什么呢?
我认为目前至少有两个方向。 一是绿色电力建设,主要以光伏、风电为主,空间相当大。 二是水循环建设。 这话是从路启元教授那里听来的,他很有想法。
先说绿色电力建设。 目前,我国火电比重约为68%。 火力发电主要由动力煤发电。 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具有高污染的特点。 同时,我们还需要进口大量煤炭来维持火电的运行。 。
想一想,如果68%的火电被绿色电力替代,增量增长空间有多大? 我们需要建设多少个光伏发电基地? 应该建多少个风电“大风车”? 如果考虑到全国用电量年增长率在3%左右,我想这个绿色电力建设10年是没有问题的。 也就是说,政府投资在这个方向上还可以发挥10年的作用。
另一个水循环系统的建设是从环保问题开始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水平均在95%以上,德国甚至达到99%以上。 我国一级以上城市水处理率接近95%,三级以下城市水处理率接近95%。 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地区水处理水平较低。
因此,这里还有政府投资的空间。 目前预计可提供30至5000万个就业岗位。 同时需要大量的水泥、钢材等基础设施材料,相关产业链将受益。
所以我认为政府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 如果有空间,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还在。 那么除了政府投资“创造”需求之外,对于另外两个需求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有句话说得好,只要头脑不滑坡,解决的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解决外需的办法是“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 幸运的是,它不仅仅是一个增量点,还可以平衡地区经济结构,缩小贫富差距。
目前,我们的对外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珠江三角洲和长三角地区。 沿海城市最先富裕起来,得益于产业转移。 为什么叫搬迁? 首先,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向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地区转移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这些地区的资本为了降低成本,大量将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所以说是再转移。
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来说,住在附近肯定更方便、更划算。 如果将生产线搬到中西部,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会很高,没有性价比优势。 因此,转移的对象基本都是沿海城市。 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珠三角、长三角率先发展的根本原因。
但起初,转移的产业基本都是低端产业,如服装鞋帽、电子组装厂等。 随着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好,国内也有了消费市场。 当时有句话是市场换技术,于是我们开始引入汽车工业,合资汽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从此,我们开始拓展产业链。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产业链越来越完整,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兰村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商。
因此,从结构上看,经济重心主要在沿海城市,其内生原因是区位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是打通中西部地区的商业陆路航线,可以增加对中亚、中东、中欧的出口和商业航线的份额。 就是对外贸易的增长。 同时,也将为中西部地区带来发展机遇,从而平衡区域经济结构,缩小贫富差距。
最后,我们来说说内需。 拉动内需的最好办法肯定是增加国民收入。 只要人们口袋里有钱,谁不愿意花。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国民收入。 要增加国民收入,就必须提供高薪就业岗位。 如果我们想提供更多高薪就业岗位,产业就必须升级。
比如,C919飞机提供的岗位自然带来的工资比服装厂的岗位要高,甚至高很多。 另外,比如汽车、锂电池、光伏、船舶、手机、芯片、高端仪器仪表等,有的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有的还处于停滞状态,有的可能还在摸索中。
国家和人民要富起来,产业升级是必由之路。 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 我坚信,我的祖国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没有必要争论。 我们拭目以待。 时间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