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樊纲 来源 | 2019博鳌房地产论坛
本周,2019博鳌房地产论坛在海南举行,知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樊纲在论坛上发表演讲,就外界关注的房地产政策走向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演讲全文如下:
今天我讲房地产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一个市场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去分析,只有把供给和需求分开,才能真正分析清楚,否则把两者混在一起,讲供给就讲需求,讲需求就讲供给,最后就分不清了。
另外我们讲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最后讲价格。价格的走势其实就是供给和需求变化的结果。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我们既要分析需求,又要分析价格的走势,还要分析市场的走势。这是我们的基本分析方法,我今天就讲这个方法。
房价高涨的原因
先说供给。市场不平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时候需求旺盛,但供给跟不上。甚至需求正常,但供给被抑制。如果不解决供给问题,价格不是会上涨吗?需求不变,假设需求不变,供给不足,价格就会上涨。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犯这样一个长期的战略错误。我讲过很多次了。这个错误就是城镇化的战略。我们加大了小城镇的土地供应,鼓励他们盖房子,增加供应,严格限制大城市,人们就往大城市迁移。大城市需求旺盛,但是没有供应,我们不给大城市供应土地,大城市也要严格控制容积率。结果就造成了过去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假设需求给定,供应不足,就造成大城市房价飞涨,小城市库存堆积,形成房地产市场的两极分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研究人的迁移,研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会往哪里去?现阶段我们的城镇化进程是不是要先发展大城市?小城市的人口在流出,向大城市流动,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明确现阶段要先发展大城市。土地供应、住房供应,首先要解决大城市供应不足的问题。
我不知道这个事情在政策上是怎么讨论的,是否受到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影响,我相信我们的讨论是没用的,最终还是市场来说话。
2014年、2015年市场两极分化严重,终于让决策层意识到,我们要向大城市提供土地,解决大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鼓励大城市发展,鼓励城市群发展。前几年国土部就明确宣布要向大城市提供土地,减少小城市特别是人口流出较多的小城市土地供应,允许大城市周边的集体土地入市。这些都是改变供给现状的非常简单的基本做法。
然后雄安新区又给京津冀加了一块地,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然后又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城市群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城市群就是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样这个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土地、住房供应能够相互补充,解决大城市空间有限的问题,发展我们的市场,改善供给结构,改善住房的供给,缓解大城市房价暴涨的趋势。这是中国这些年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很大的转变,我们叫它城镇化2.0,以前官方不认为是1.0,官方一直认为是政策的延续。但是经过2014年、2015年的政策两极分化之后,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折。对于房地产市场,我相信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集体土地上建设的廉租房很快就会上市。城市群的交通在改善。交通改善后,那些房价暴涨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周围的小城市买房。现在农村也在确权,土地和住宅用地也在确权。确权后,那一带将成为城市群住房供应的一部分。这是可以期待的。
总体来说,供给结构在变化。这是房地产市场平衡稳定的关键。平衡就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我相信总体趋势是走向平衡,因为供给在增加、在改善,而我们又给出了需求。所以从总体趋势上看,我认为下一阶段房地产市场会比较稳定,比较平衡。
一二线城市的房价还会继续上涨。再说需求方面,首先我们要承认我们的需求还在不断涌现。有经济学家说,未来我们的增速不会高,因为很多需求都消失了,特别是住房需求。这几年不是没有需求,现在我们一年房地产销售额15万亿,不是没有需求,应该说需求还在增长,如果没有抑制措施,可能增长得更快。
我想强调的是,原来住在城里的人,现在有迁移的需求。现在我们整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不只是农民迁移到城里,小城镇的人想在县城买房,县城的人想在地级市买房,地级市的人想在省会买房,省会的人想在大城市买房。总之,迁移需求是我们现阶段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基本上是在抑制这个区域的需求。最主要的限购就是外地人不能买房。改善型住房多多少少是允许的,但是外地人不可以。外地人必须交几年的社保和税,有一定积分才可以买房。如果这个区域的需求需要逐渐释放的话,应该说我们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我们现在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原因,和这个需求是有很大关系的。
高储蓄率导致房地产投机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过去因为投资需求很大,所以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必要的。长效机制我们后面再讲。等长效机制出来,我们讨论房产税二十年了,已经成了死胡同。在出台之前,你得采取一些措施,抑制一下大泡沫。没有大泡沫,我们就不会出现大崩盘、硬着陆。还是要用行政手段限制购买,采取一些应急措施。
当然,限购主要是针对炒房的需求,为什么中国炒房需求这么大呢?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的储蓄率太高了。
中国的储蓄率还在40%以上,我们前几年的储蓄率都在50%以上,近20年也一直在40%以上,这使得我们国家成为一个人均收入比较低,但财富却非常多的国家。老百姓的储蓄要有一定的收益,就必须做一些投资。股市不好,海外投资又受到限制,所以人们投机炒房的热情就高了,房地产成了重要的投资标的。
但是投资需求我们要分析,不能说都是投机需求,我买房子出租,有人住,真正的投机需求是那些买一套房子,就放在那里,不出租,等升值的人,你可以说这是纯粹的投机性投机需求。这种需求肯定会造成我们的市场波动很大,我觉得采取一些限购措施是对的,特别是买了三套房、四套房之后等等,我们真的需要防止这种需求扰乱我们的市场。
价格限制引起混乱
从需求角度看,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抑制总需求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合理的政策,比如限购、限贷,它们还是合理的,它们改变的是需求背后的参数。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它会演变成限价,它不改变供需背后的参数,而是取消了市场机制本身。
市场机制本身就是供求决定价格,你一限价,就不行了。限价了,就缺货了。回想一下过去缺货的时候,打后门,传纸条,抽签,这些事情都有发生。这提醒我们,现在限这个限那个,毕竟是行政手段,不是市场机制。
限购不正常
现在一个危险的情况是,很多人把限购当成一个正常的制度,但仔细想想,从经济学角度看,限购是不正常的,我们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市场经济暂时的、短期的、应急的救火措施,是行政手段,不是经济手段。
降低利率、降低首付比例还是经济手段,但是限购、不让老百姓买房就不是经济手段了。所以说,需求端要想长期平衡、稳定发展,就需要长效机制。需要一些经济手段作为长效机制,迅速取代这些短期救火的行政手段。这个大家别忘了,现在大家慢慢都忘了,觉得限购过几年就变成一个常态的存在,大家都把它当成前提。很多人说需求没了,你仔细问,需求是什么时候没了的?就是在严格的限购之下,需求才减少了,这不就是结果吗?不能拿它当前提去讨论房地产市场。
所以从行业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应该进一步推动长效机制的落实,当然现在这已经不是一个讨论的问题了,我们讨论了20年了,现在是落实的时候了,好像中央的文件也说要落实,这样才能有更健全的市场机制。
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了二三十年,应该已经形成了市场机制,我们不能破坏这个市场机制,一方面不能破坏价格机制,另一方面也不能提供太多非市场化的住房供给。
前几天有记者问我,现在的质量问题,是不是跟限价有关。我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从逻辑上讲,过去几十年公房的情况,包括前苏联、俄罗斯都是这样,不说限价,都是白送的房子,房子质量越来越差。我们这几十年房地产市场发展,房子越来越好。不要为了短期目标而放弃市场机制,不要为了短期目标而忘记了长期的平衡、稳定和发展。
今天我一方面讲这些政策可能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呼吁行业和政府决策部门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我们的市场能够更加健康的发展,分享一下这些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