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本文简单回顾一下汇率变迁的历史以及其背后的货币制度。
1. 背景
由于近期人民币、美元指数以及英镑的大幅波动,汇率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将简单回顾一下汇率变迁的历史以及其背后的货币体系。
汇率是两个国家之间交换货币的价格。具体来说,它是一种相对价格,即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这将导致更复杂的情况,我们暂时不讨论。为了理解汇率,我们需要结合货币发展历史来看。下面我们将沿着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简要梳理。
2. 近代之前的简单世界:金属货币时代
在近代之前,各国通常以黄金作为货币,是金属货币的时代(其实也有以白银作为货币,或者同时使用黄金和白银的国家,后面会讲到)。黄金具有易于储存和分割的特性,天然具备货币的属性。因此,黄金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流通,还可以作为跨国(套利)交易的媒介。当国际贸易兴起时,如果两国之间的物价水平相差太大,跨国贸易商就会在两国之间寻找套利机会。比如,假设A国物价低,而B国物价高。那么精明的跨国贸易商就会用黄金在A国购买商品,运到B国销售,获得更多的黄金,从而赚取可观的差价。跨国贸易商的这种套利行为,会促进A国的需求,增加B国的供给。显然,在这个过程中,A国的价格会逐渐上涨,而B国的价格则会逐渐下跌。 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套利机会消失,跨境交易者获利后停止相应活动。伴随着这个过程,黄金作为货币从B国流向A国,B国货币供应量减少,而A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A国物价上涨,B国物价下跌的趋势。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价定律最简单的版本。
稍微复杂一点的情况是,一个国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作为货币。典型的情况是,一个国家同时使用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任何商品都会有两个以黄金/白银计价的价格。具体来说,理论上一个国家所有商品(以黄金/白银计价)的两种价格的比率应该是相等的(等于白银与黄金的价值比率)。但事实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这种理想情况几乎不可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两种商品(以黄金/白银计价)的两种价格比率相差很大,通常意味着你发现了宝藏——你可以从中套利。事实上,现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全球外汇市场其实也是如此。由于理论上任何两个国家的货币都可以按某一价格兑换,因此,通过不断检查全球外汇市场的交叉汇率,有很大的机会发现套利机会。 但在套利交易者越来越多、基金越来越敏感的今天,这种套利机会通常已经不多了。
当然,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也有缺点:
这两个问题在不同时期引发了货币体系的变化,并因此对汇率产生了影响。
3. 现代世界:纸币和金本位的兴起
前文提到的金银作为货币的第一个问题——金银太重,是纸币兴起的重要因素。随着跨境贸易的繁荣和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能够提供货币保管和便捷的远程资金存取服务的钱庄/银行等中介机构逐渐兴起。它们在很多地方开设分支机构,接受客户委托保管的金银,并向客户发放带有自己独特标记的提取金银的凭证(又称兑换券)。客户凭这些兑换券就可以在其任何一家分支机构提取金银。而它们发行的这些兑换券,就是纸币的前身。
另一方面,铸币早已是各国政府的“优良传统”(典型如中国历朝历代的各种铜币)。因此,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近代常见的纸币——如同钱庄的兑换券,凭此券,可以按照事先约定的汇率,从政府指定的银行兑换金银货币。这种纸币与银行兑换券的一大区别,就是发行方是政府,有国家信用背书,比一般钱庄更有信用。
纸币的另一项“革新”则更为隐蔽,影响也更为深远。原则上,银行只会在客户存入金银时,向其发行兑换券作为凭证。因此,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数量不会超过银行所持有的金银总量。但纸币则不同,理论上,政府可以无限制地发行纸币。这是过去“铸币税”的自然延伸。但由于纸币的价值不再与金属货币的价值及其损耗直接相关,政府发行的纸币数量没有上限。这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纸币的价格(货币的兑换率)不再以全金白银1:1兑换为基准,而是可以在短期内由政府任意决定。当然,从长远来看,纸币的估值过高是行不通的。
其实,国家有权根据需要增发纸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宏观)经济学家的认可和支持。核心原因与上文提到的第二个作为货币的金银不足有关。不少经济学家指出,适度的通胀最有利于经济增长,理论上国家可以通过发行纸币来根据需求确定供给,完美解决金银不足的问题。
纸币的出现和普及,也意味着货币体系由金银货币转向金本位。也就是说,货币虽然仍以黄金为基础,但已变成纸币,黄金与纸币的兑换率由政府人为设定,纸币的发行量也由政府控制。因此,只要政府愿意,它就有能力将债务货币化。其后果往往是高通胀和本国货币汇率的大幅下跌。
这种与黄金挂钩的纸币制度在金属货币时代过去后也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均已采用纸币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当时实力最强的大英帝国的货币英镑。而作为二战最大赢家的美国,在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从而间接与黄金挂钩。
4.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浮动汇率制度的兴起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各国的货币制度都是固定汇率制度。这里的固定汇率是指两种货币永远以固定的价格进行兑换。虽然实际上各国货币与黄金的汇率,以及相互之间的汇率,都经历过多次调整。但这些调整都是一次性的,从一个汇率跳到另一个汇率,然后再固定下来。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们视为固定汇率制度。
但这样的体制终究难以为继,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强国,也逃脱不了前文所谈的“政府纸币超发”的问题。1950年代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1960年代越南战争,带动了美国财政部巨大的融资需求。美联储为了服务扩张性财政政策,不得不大量发行美元,远远超过其黄金储备(按照约定汇率)可以兑换的美元数量,最终迫使美国突然宣布美元不可兑换(黄金),开启了法定(不可兑换)货币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和美元为基础)正式瓦解,世界进入浮动汇率的新时代。外汇交易逐渐兴盛,外汇市场很快发展成为最繁荣的金融市场。
当然,上述说法并不严格准确,因为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仍然有很多国家至少在一段时间内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比如香港采用的是所谓的货币局制度,长期把港元价值固定在1:7.7左右(近些年固定在1:7.5),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也将人民币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8.2人民币左右。欧美、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大多采取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不对汇率的涨跌进行限制,任其跟随市场波动。当然,实际上这种浮动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有时发达国家也会对汇率进行干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著名的“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进一步刺激了当时日本股市和楼市的泡沫。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各国政府和央行越来越重视金融市场的稳定,外汇市场受到政府的干预力度也越来越大。
5. 现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当然,经过大约40年的演变,上面提到的两种极端情况已经不常见了,更常见的是汇率区间制度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区间制:俄罗斯是这一制度的典型代表。在这一制度下,央行设定一个可接受的汇率区间,如果汇率没有超出这一范围,央行就不会干预,让市场自由波动;但一旦接近甚至超出这一目标区间,央行就会迅速干预,推动汇率回到目标区间。这与近两年频繁被讨论的央行“利率走廊”制度颇有相似之处。
有管理的区间汇率制度:这是我国目前采取的制度。在采取此种制度的国家,央行通常会限制汇率每日的波动幅度(当然,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开放化,限制会越来越宽松,比如我国就大大放宽了人民币每日波动幅度的限制)。另外,很多时候,央行不会让市场来决定汇率,而是会结合市场供求和市场稳定来综合制定汇率参考价,我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两种制度看似有很多不同,但其实它们的目标是相似的,都希望尽可能保持汇率的稳定,不太低,也不太高。对于很多依赖外贸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但现实通常没有那么好,货币经常处于要么被高估,要么被低估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对央行来说,本币(被低估)持续上涨超出央行汇率目标区间的上限和本币(被高估)持续跌破央行汇率目标的下限,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
如果本币价格高于央行目标,央行只需发行大量新货币,增加本币供给,就能轻易将汇率下调至目标区间。
但如果本币价格跌破目标下限,想要恢复就没那么容易了。此时央行要干预外汇市场,需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以及在必要时控制资本流动的能力。但在这种体制下,本币价格的下跌往往意味着市场(由于经济增长相对缓慢或本币发行过量等)不看好本币,可能不断抛售本币,形成正反馈。此时看似庞大的外汇储备往往不堪一击,很快就会消耗殆尽。1992年索罗斯等人投机做空英镑的成功,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泰铢、印尼盾等新兴市场货币的暴跌,都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来,在人民币贬值与贬值预期不断相互强化的情况下,不少经济学家乃至官员反复陷入“保汇率还是保外汇储备”争论的原因。
6. 未来:黑天鹅时代,经济发展是关键
近年来,黑天鹅事件很多,尤其是与汇率有关的事件,例如:
瑞士法郎与欧元脱钩后,欧元暴跌;
中国人民银行“811”汇改后人民币大幅下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下跌;
英国脱欧导致英镑跌至31年来最低点
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的胜利帮助美元扭转了今年以来的疲软走势。
在这个大波动的时代,未来黑天鹅会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投资者,都没有必要对人民币面临的贬值压力,以及可能给国内/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恐慌感到恐慌。其实,正如我们在上文回顾汇率的历史变化中所看到的,汇率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汇率本身也只是一个价格而已,汇率制度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和生产力。只要控制好货币发行速度,努力推进改革,真正推动经济转型,让中国经济增长优势(相对其他国家)重新扩大,那么,随着我们今天市场深度的提升,人民币再次成为强势货币,指日可待。到时候,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也将迎来新一轮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