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不过港股的新能源股并不多,除了远道而来的小鹏、理想,名气不大,就只有比亚迪、赣锋锂业,相比A股,他们抠门儿大得多。
说到龙头,锂电池方面A股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还有一长串产业链上的个股,覆盖了所有上中下游;光伏方面A股也有隆基、通威、中环,还有一长串产业链上的个股;电动汽车、风电、水电等方面,A股也有一大批。
国家大力推进“碳中和”战略,再加上A股市场本身的单边市场和相对封闭的特点,在投资新能源方面,无疑比港股要好。A股作为一直被诟病的市场,现在多少有些自豪感。
更重要的是,在吸引新能源企业上市方面,港股的优势似乎没有那么明显。过去说互联网公司喜欢海外上市,是因为股权结构复杂,国内互联网发展初期,大多依靠风险投资,国内风险投资并不发达,外资成为主力。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为股东创造利益,A股对此类股权结构的上市要求严格,上市地点的选择当然要看别人。
但新能源作为一个产业,在A股上市相对容易,支持政策多,也能享受到更高的估值,总之就是容易从市场上捞钱。再加上这些实体企业在创业期不需要过多依赖外资,在选择上市地点时自然可以自己做主。
可以说,在把握未来产业方向方面,A股领先于港股。
港股的优势一直是中西文化的结合。事实上,大多数脱胎于英美体系的资本市场都取得了成功,港股也不例外。灵活的机制和全球资金流动让港股成为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的第三大金融市场,并常常扮演着中西金融桥梁的角色。
但股市从来都是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连接点,投资者要想拿到钱,必须要有好的企业标的。如果新能源企业不愿意在港股上市,那么港股在这波新能源行业浪潮中,靠什么取胜,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不知道港交所管理层有没有答案。
3 未来在哪里?
至于港股的未来在哪儿,我其实也没有答案,虽然在大国博弈下,港股依然是中概股回归的最大归宿,但问题是,中概股大多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而互联网热潮已成为过去。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百度等大公司已经纷纷回归,其余公司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无法与大公司相比,几乎都坐享了中概股回归的红利。
但从英美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他们能够屹立数百年,至今仍是全球资本市场的风向标,足见其功力深厚。其实任何市场都会有起有落,只有能够跟上变化步伐,与时俱进的市场,才是市场繁荣之地。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进化的能力。
在这方面,纳斯达克是一个样本,其实港股也可以作为一个样板。
2018年4月,港交所正式启动25年来最具颠覆性的两项上市改革,一是允许不平等投票权结构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二是允许没有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
后面的情况大家还是很熟悉的,香港河畔聚集了大批互联网、生物制药公司,港股成为继美股之后两大科技领域最集中的上市地,并夺得当年全球IPO头把交椅,IPO募资额最高的10家上市公司中,有6家是新经济公司。
但回到现在,上一波互联网、生物医药的巅峰时刻已经过去,目前逐渐进入饱和期,再靠它们去撬动增量市场已经不太现实。
4 结论
香港历史悠久,从英国在远东的贸易中心,到中西方交流的唯一窗口,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成为大陆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不同于一般人印象中香港主要是商品进出口和流行文化,香港的资金流比人员和物流更重要。
1993年是香港资本市场的重要分水岭一年。
首家内地企业青岛啤酒在港交所上市,标志着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中国企业与海外资本“联姻”的开始。港股市场也从一个以本土扩张为主的市场,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方资本沟通的桥梁。如今,内地企业市值占港股比重已超过一半,成为绝对主力,这也体现出香港资本市场在国家发展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地位。
港股背靠辽阔的内地,只要深度结合国家发展,就能享受国家发展的红利,只需认清形势,摆正位置,发挥自身优势,与内地股市形成差异化竞争。
涨多了就跌,跌多了就涨。如果从单纯的估值指标来看,目前港股的大幅下跌已经够深够低了,所以明年港股反弹还是值得期待的。不过,港股如果想重回之前的高点,还需要更多的动能。
我们只能期盼香港股市再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在确定行业未来的方向方面,与时俱进,重新开始进化,做得更多。
本文来自格龙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