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吉林东福米业:以高品质稻米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024-08-22 06:02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古店子镇大荒地村的东福米业有限公司办公园区,具有江南建筑风格的办公楼和厂房时尚美观,铺有地砖的生产车间一尘不染,两条精制米加工生产线全封闭式管理。

吉林省东福米业有限公司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从事水稻种植、稻米加工等业务。公司总经理刘彦锋告诉记者,公司拥有绿色水稻种植基地4500公顷,有机水稻种植基地600公顷。为保证稻米品质,公司采用“五统一”生产组织模式,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种子、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质检,从源头上保证稻米品质。

就在不少企业抱怨最低收购价不断上涨的同时,东福米业公司却以极高的价格收购大米。去年,有机大米收购价为每斤2.9元,绿色大米收购价为每斤1.9元。“虽然收购价很高,但是利润还是很可观的,因为我们生产的有机大米、绿色大米很畅销。大米加工企业要想摆脱最低收购价的影响,必须走品牌化道路。”刘彦锋说。

为何像东福米业这样的中高端大米加工企业经营不受影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高级市场分析师彭超认为,现在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质量安全因素,部分中高端市场对价格敏感度不高。一项针对北京消费者的调查显示,59%的消费者在购买大米时会选择有绿色、无公害、有机等安全认证的大米。

与东福米业不同,国内大部分稻米加工企业普遍日子不好过。稻米加工企业面临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稻米最低收购价连年提高,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今年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上调至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04年最低收购价刚执行时分别上涨92.9%、91.7%和106.7%。从市场供求情况看,中长期包括稻米在内的粮食供求仍将维持紧平衡,米价持续上涨有其市场基础。同时,受宏观调控影响,米价涨幅有限,加之国内外米价倒挂,刺激大量稻米进口,挤压国内市场。在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挤压下,不少中小大米加工企业逐渐陷入困境,不得不停产、限产。

安徽芜湖沪桃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年加工能力3.5万吨的大米加工企业。董事长陶廷文告诉记者,随着米价上涨、人工成本上升,现在公司大米加工利润基本为零。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公司不得不限产维持运营,以前每天加工大米2000吨,现在每天只加工1000吨大米。

记者了解到,由于企业经营困难,不仅企业入市收购稻米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国家政策性稻米拍卖的意愿也呈下降趋势。据安徽省全国粮食交易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1日至9月12日,国家投放政策性稻米1797万余吨,实际成交313万余吨。彭超认为,目前部分地区稻米拍卖困难,主要原因是拍卖底价高于市场主体支付意愿,加工企业入市积极性不高,另外稻米品质不稳定、出库成本较高也是原因。

水稻是我国居民的重要主粮,推动水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国家应多措并举加大对产业的支持力度,继续落实稻米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增加农业补贴,支持粮食生产,加大科技兴粮力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种植收入;继续加强粮食进口科学管理,加大对走私大米的打击力度,防止进口大米冲击国内市场;继续加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降低粮食运输成本。

专家认为,企业要想打破“强米弱稻”的“魔咒”,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订单农业,在优良水稻品种上下功夫,开发口感好、香味好的稻米品种;必须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稻米加工业小、散、乱、弱的现状,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发展水平;必须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米糠油等副产品。稻壳可以作为燃料,或者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直接用于企业发电,既节省成本,又保护环境;必须面向市场,走大米品牌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