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9 年上半年上市公司黑天鹅现象依旧频繁,投资者需谨慎对待

2024-09-13 06:03

2018年,中国股市频频出现涉及上市公司的黑天鹅事件,包括频频发生的商誉减值、业绩异动等,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风险。而到了2019年,全年交易时间已经过半。但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分析,上市公司黑天鹅现象依然频频发生,一些知名蓝筹股也卷入其中。可见,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今不仅要规避垃圾股、业绩不佳的股票,在投资风险之外,对蓝筹上市公司也需谨慎理性,因为稍有不慎,仍有可能踩上上市公司黑天鹅风险。

多年来,A股市场呈现出几个重要的发展特征。

一方面,股市扩容的速度和节奏明显加快,上市公司数量从最初的3000家增加到如今的3700家左右,所花的时间越来越短,但市场扩容的背后,离不开部分产业资本的减持、抛售压力,加速了资本市场财富再分配的进程。另一方面,体现在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从纳入MSCI指数到纳入富时指数,A股市场走上国际舞台的信心越来越强。A股国际化的背后,不仅有海外新流动性的加速引入,还有海外成熟市场在市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有益教训的加速引入,对A股市场的市场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还体现在A股市场明显加强退市力度,先是票面退市有效实施,随后强制退市相继上演。但近年来,上市公司黑天鹅现象频发,此类股票数量骤增,且涉及的上市公司不再局限于垃圾股、业绩不佳的股票,也涉及到昔日的绩优股,对投资者信心造成较大冲击。令人意外的是,在退市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投资者索赔效率并未实质性提升,集体诉讼机制、民事赔偿制度等配套措施并未实质性落地,对相关投资者利益的影响也十分明显,而这也是国内资本市场需要加快改进完善的地方。

更有意思的是,当市场处于高位,处于相对活跃阶段时,国内资本市场上市公司黑天鹅问题较少,资本市场总是被繁荣的表象下的潜在风险所掩盖。而当市场处于低位,投资环境相对平淡时,资本市场黑天鹅风险频频出现,如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业绩异动、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预警甚至清盘、大股东挪用资金侵占上市公司资产等。显然,前者属于“放大好、缩小坏”的状态,而后者属于“放大坏、缩小好”的状态。

截至目前,A股市场的黑天鹅现象仍在不断发生,但市场一系列不愉快的现象背后,仍然存在一些积极的因素。

具体来看,股市平均估值已重回历史底部区域,且随着大盘指数的下行,A股市场平均估值有进一步被压低的趋势;同时,对于另一个重要的市场底部信号股市净资产比正在逐步接近历史底部附近的水平,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在不断提升。

估值趋近港股,净资产比接近历史底部区域,这是股市逐步逼近历史底部的信号之一,但股市的筑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市场越接近低点,对应的风险释放的速度就越快。纵观股市历年的低点,似乎都与市场的恐慌性抛售现象密不可分。

2019年A股市场大起大落,股市波动性骤然增大,如果经济基本面和市场环境没有大幅恶化的话,股市回到年初最低点的概率并不大,但当市场出现震荡下行并重回昔日的低估区域,对中长线战略投资者来说带来了利好消息。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已不再是前几年去杠杆加速的环境,市场杠杆融资总量仅为2015年的两成,市场杠杆已被消化八成,在股市估值接近历史底部水平、股市净资产比率逐步接近历史底部区域对应的净资产比率数据的背景下,A股市场的风险释放已逐步进入尾声。

现阶段的A股市场虽然还不能说是绝对安全,但也堪称相对安全,或许,对于市场的进一步向下调整而言,可以称之为近年来的“金坑”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