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干货先生研报”,每天获取3-5篇热门研报,回复“5G”、“价值投资”等关键词,即可获取研报、电子书、学习课程。
研究报告核心内容:
1、我们认为科创板承载着A股市场变革的历史使命,由于准入制度和交易制度的差异,科创板与现有板块之间的互补性大于排斥性。
2、受产能扩张与估值博弈,短期估值中枢或将下行,中长期有望吸引增量资金入场。
3、科创板上市有望多标轻利,行业将聚焦“硬科技”。行业方面,考虑到历来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导向和时代背景,我们认为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硬实力、国产替代”科技企业有望成为科创板的重点关注对象。
1.科创板承载着A股市场变革的历史使命
我们认为,科创板承载着A股市场变革的历史使命,科创板的到来不仅将为市场引入良性竞争,也将通过资本“用脚投票”倒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科创板引入良性竞争,让我们不再错过增长时代的红利
2001年3月,我国开始实行“核准制”,监管部门对财务报告披露、发行人资产质量、投资价值、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考量,证监会、发行上市委员会陆续对公司上市申请进行审核并给出反馈意见。这一过程一般耗时较长(6个月),对盈利能力要求较高,诸多政策限制让2000年以来处于高速成长期的科技公司被挡在门外。
截至2019年1月14日,中概股共有355只,总市值1.6万亿美元,其中消费品和TMT占比较大。2004年6月,腾讯登陆港交所,2004年至2018年,其市值CAGR达50%,而同期A股年均市值CAGR仅为6%。一些“核准制”的限制,让A股错过了互联网一代快速成长的红利。我们认为,科创板有望为A股提供更多优质公司,不仅引入更多良性竞争,还能通过二级市场资金的“用脚投票”,倒逼社会资源配置优化。
图1:部分境外上市优质科技成长性标的增速对比
图2:中概股行业占比
图3:中概股行业市值占比
科创板优化实体经济融资结构,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渠道
图5:美国主要依赖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占比较小
图6:中国主要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占比较小
2018年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度从紧,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水平,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时隔五年,“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再度被提出。我们相信,科创板将承担起为企业直接融资“疏通渠道”的重要责任,同时优化的融资结构将解企业融资渴,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科创板引入注册制,海外注册制实施后股市暂时走强
美国:登记制的发源地和最佳实践
1934年《证券交易法》确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证券发行的注册和审查。如今美国高度市场化的IPO注册制,是经过百年的博弈和反复试错而形成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打磨下,衍生出一整套多元化的支撑制度:审慎勤勉的中介机构;规范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严格执行的退市标准和灵活的转让机制;追根溯源的诉讼机制和行政执法。
中国香港:注册制+核准制并行
与美国不同,香港的股票发行上市合一、双审核制度完全并行,联交所起主导作用,证监会只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进行形式审查。
中国台湾:成功由审批制转为登记制
1983年以前,台湾创业板市场主要采用单一核准制,市场发展极其缓慢;随后引入发行审核注册制,2006年全面转为注册制。
从市场表现来看:不同经济背景下,注册制出台均伴随较长的牛市
美国:1930年代初,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美国政府实行自由开放的经济发展政策。投机盛行。在盲目投资和缺乏金融监管的背景下,供给远远超过需求。1929年至1932年股市崩盘。随后,罗斯福新政实施了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实施社会救济等措施的组合。市场情绪逐渐恢复。1933年,增加了登记制度,迎来了长期牛市。
中国香港:1998年,香港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的重创,2003年非典爆发,股市持续低迷,在市场低谷时引入注册制,股市随后出现回暖,开启新一轮经济周期。
图8:道琼斯工业指数收盘价(1925-1940年)
图9:香港主板收盘价(2000-2009年)
科创板及注册制有望成为金融改革“试验田”
我国股市自1990年成立以来,经历了由地方或行业主管部门推荐发行的核准制10年,2001年3月实行以“通道制”为基础的核准制,2004年2月推出“保荐人制”。由于核准制发行门槛较高,“注册制”概念最早在2013年11月被提出,2015年积极准备纳入法律,2016年因市场环境尚不成熟而暂时搁置。
图12:我国发行制度改革及新板块推出背景下的市场表现
图13:登记制与核准制对比
我们认为,注册制的推行路径可以参考:香港双备案制(注册制与审查制配合,逐步转向有效自律)->台湾过渡制(循序渐进,给市场时间)->美国全面注册制(宽进严出,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成熟的市场结构)。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标香港、中国、台湾以及美国的交易制度,认为科创板作为金融改革的“试验田”,有望在以下方向上有所突破:完全放开IPO定价机制、放开再融资价格规模等限制、放开增减持限制、试行T+0和集中交易,或引入做市商、放开每日价格涨跌幅限制、注重交易连续性、加强停牌制度管理、加大退市力度、设置一定的投资门槛让中小投资者主要以公募资金形式参与等。
2、产能扩张与估值博弈:短期估值中枢或下沉,中长期有望吸引增量资金
A股扩容与估值之争由来已久,救市政策之一往往是调控IPO、再融资节奏。新板块/新股短期或将分流现有A股板块资金,A股估值中枢下行趋势短期或将延续。但中长期投资标的多元化、上市公司分红回购常态化、交易机制理顺、投资者保护制度完善等将改善A股生态,吸引增量资金入市。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IPO发行量及股价走势可以看出,美国作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股价走势基本不受IPO发行数量影响,而国内IPO的暂停与重启并非决定市场转折的“锚点”。A股市场扩容虽然对市场情绪有短期扰动,但并不会改变市场的中长期趋势。
图15:美国IPO发行量与标普500指数走势对比
图16:A股IPO数量与上证综指对比
美国和中国股市一级市场对二级市场的影响不同,主要是资本层面的博弈。我们以“IPO+增发-回购-分红-私有化”作为指标来描述股市的净融资额。可以发现,美国净融资额长期为负,美股市场更注重投资者回报;中国除暂停IPO的年份外,净融资额均为正,A股市场更注重股市的融资功能。因此,对美国市场而言,增量资金进入助推股价上涨->分红回购比例提升->提振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资金,形成正反馈;而中国市场,在没有新资金入市的情况下,会进入负反馈,造成短期股价下跌。
图21:创业板推出以来其他板块涨跌情况(2009年10月23日)
图22:新三板挂牌情况(2013年12月31日)其他板块涨跌变化
科创板对于丰富可投资标的、改善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呈现“正金字塔”结构,第一层级主板市场上市标准较高,主要服务大型蓝筹公司;第二层级为纳斯达克板块,包括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和资本市场三个层级,上市标准相对较低,主要满足高风险、高成长的高科技公司融资需求;第三层级由区域性交易所和非注册交易所组成,主要交易地方性企业债券和中小企业债券;第四层级由OTCBB、粉单市场、灰单市场等场外市场组成,主要为美国小型公司提供融资服务。体系完善、层级多样、联系协调的美国资本市场为投资者分散需求提供了良好环境,激发了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创新发展。
我国现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主要由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深交所中小板市场、深交所创业板市场、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组成。科创板的推出,有利于实现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弥补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丰富投资标的,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扩大社会资本使用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此外,作为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科创板有望长期实现帕累托最优。
图23:美国资本市场结构呈现“正金字塔”形状
图24: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呈现“倒金字塔”
存量市场资源配置与经济转型相契合,增量资金的进入有利于加速结构转型。
美国股市经历200多年的发展,目前市值结构比较稳定,科技股占比稳定在35%左右。
图25:纽交所+纳斯达克精选市场各行业市值变化
目前,金融业在我国市值结构中占比最大,而在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高科技产业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我们对比了新加坡股市值结构与经济转型的关系,发现通信、科技、医疗等新兴产业占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科创板的推出,不仅丰富了可投资标的类型、优化了股票资产配置,也促进了经济结构与资本市场改革的共同发展。
图27:A股市值占比
3. 科创板上市有望淡化盈利指标,估值将看重科技实力
从境内外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可能面临的壁垒来看
结合纳斯达克上市标准及国内可比案例,我们认为科创板有望将市值、营收、利润、现金流、研发、流动性等指标综合起来,弱化盈利标准。我们认为监管部门在设计科创板时,或将参考美国纳斯达克或港交所,以及国内同类板块(如新三板创新层)和过去已计划实施的类似举措(如2015年提出的战略新兴板、2018年设立的CDR)。
从海外市场来看,纳斯达克高端市场在准入标准上对财务和流动性指标要求非常高,而纳斯达克低端市场更注重流动性,为难以盈利的高科技公司提供了多重选择。纳斯达克按照上市要求高低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纳斯达克全球市场、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全球精选市场对拟上市目标公司的财务和流动性指标要求非常高,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只是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可以指出的是,对于短期内无法盈利的公司,只要流动性好,在股权、市值、利润等方面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
图 28: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 - 财务标准
从国内经验看,在战略新兴板、新三板创新层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标准、推行CDR等方面均有探索和实践。
图31:新三板科创板上市标准
从政策和时代背景来看,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硬实力、国产替代”科技型公司有望成为科创板的重要公司。
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被提出,当时“互联网+”正在兴起,这对创业型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课题。
2015年,上交所响应号召,计划推出战略新兴板,同时鼓励中概股回归A股,这些中概股主要是互联网公司。
2016年,“新经济”一词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经济”涉及第一、二、三产业,不仅指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业态,还包括工业制造中的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生产等。
2018年初政府鼓励独角兽回归A股,推行CDR,一是鼓励各行业独角兽,二是接管战略新兴板,希望一批重要的中概股回归A股。
2018年10月开始的一系列并购规则变化,进一步鼓励优质企业通过重组进入资本市场,并给出了10个符合条件的领域。纵观2018年,贸易摩擦跌宕起伏。我们认为,包括芯片、新材料、高端制造等急需国产替代的行业有望成为科创板的宠儿。
标的公司更加注重技术研发,财务验证滞后,估值方式呈现多元化
科创板上市公司可能更多处于年轻成长期,上市时营收和利润微薄甚至亏损,P/E和DCF估值方法可能失效,这种情况下我们倾向于采用市销率、市净率、研发支出率等新兴行业特有的方法进行估值。另一方面,年轻成长期的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甚至所在行业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估值可能更多参考行业属性、研发和未来发展预测,这些往往变量较多,估值难度较大。例如创新药企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新药进入商业化阶段前无营收和利润、上市后新药能否上市销售不确定性大等特点,因此其IPO估值需要结合研发费用、研发周期、药品上市成功率、未来销售峰值等因素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