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
去年5月26日,任泽平辞职上班。入市后,他高呼“党给了我智慧和勇气,5000点不是梦”。一年后,2015年5月27日,上证指数报收于4941.71点,即将冲击5000点大关。
同日(5月27日),在国泰君安年中策略会上,任泽平表示,“我是理性的,市场是疯狂的。”
任泽平还表示,2015年正值经济衰退末期,改革也从规划准备期进入实施阶段和深水区。
任泽平强调:如果经济承受不起,就继续宽松;如果经济承受不起,就继续宽松;如果改革继续下去,牛市就会继续。 “转型牛”、“改革牛”汇聚希望,放飞梦想,着眼未来。
以下为任泽平讲话全文:
我是2014年5月26日入市的,入市后涨5000点不是梦。 2015年5月26日,上市一周年,股市即将突破5000点。梦想成真,见证奇迹。史上最快最强的牛市,诗与熊成绝唱。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尽管我们被误解,但我们从未放弃。正是因为有您的鼓励,我们才一直在努力。我们携手走过了这激动人心又难忘的一天,有高潮也有低谷,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最终我们还是从黑暗走向了光明。生活因梦想而精彩!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一年前,市场认为我疯了。一年后,我变得理性,市场疯狂了!
观点回顾
2014年,市场跌至最低点,迎来牛市。新的5%比旧的8%要好。 5000分不是梦。对抗熊市的最后一战。给我智慧和勇气。改革公牛、转型公牛和水牛。为这一轮历史波澜壮阔的牛市写下了诗篇和小说。
最新意见
市场:速度与激情
政策:智取虎山
经济: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
放飞梦想,着眼未来——2015年中期宏观展望
采用“转型宏观”、“转型时钟”、“转型牛”、“改革牛”的逻辑框架,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当前熊牛转型的演化轨迹。中国当前的牛市是由自下而上的企业转型(“互联网+”等)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改革(财税国企等)推动的。 “转型牛”、“改革牛”汇聚希望,放飞梦想,着眼未来。
投资时钟仍然有效。 2014年中期牛市的启动确认了市场底部,2016年左右房地产的登陆确认了经济底部。市场触底比经济触底早1-2年。 2015年,我们正处于经济衰退的尾声。
经济不能继续宽松,只要改革继续,牛市就会持续。进入增速换档期后半段,政策组合从“弱改革+紧货币”转向“强改革+宽松货币”。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环境的逼迫,我们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从金融税收开始,到国企结束,中间是金融。改革已从方案编制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和深水区。
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三种前景:L型经济,牛市已见顶; U型经济,牛市无顶;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重回熊市。
新逻辑框架解答熊牛转型演化轨迹
我们在2014年市场最低点的时候提出了“5000点不是梦”(2014年8月16日)和“熊市最后一战”(2014年9月2日)。现在,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我们提出的“改革牛”(2014年12月3日)、“转型牛”、“周期性牛”、“水牛”(2015年2月14日)引起了广泛讨论。他们的背后是对经济和市场的深刻理解。问题理解的差异,以及“过渡宏观”和“循环宏观”框架的差异。
一个好的逻辑框架必须能够系统地回答以下问题:
时代周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为何在2013年左右爆发?为什么房地产长期周期的拐点出现在2014年二季度?创业板牛市缘何在2013年初开启?主板牛市为何从2014年7月开始?发生了什么?大的宏观背景是什么?
动机:本轮经济放缓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刺激还是改革才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出路?是什么造就了创业板和主板的大规模牛市?是“改革牛”还是“转型牛”还是“水牛”还是“周期性牛”?如果只是“水牛”,为何2013年创业板牛市会在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下开启?
未来:我们处于经济转型的哪个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结构转型、股债市场前景如何?什么是经济见底的信号,什么是牛市见顶的信号?
增加变速寻找底部
我们尝试用“转型宏观”、“转型时钟”、“转型牛”、“改革牛”的逻辑框架来解释和展望中国宏观经济的演化轨迹以及本轮熊牛转变。
首先,中国过去30年高增长的源泉来自人口红利和改革开放。
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人和机构。从供给侧看,人口红利+改革开放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 1962年至1976年是出生高峰,1985年至1989年是婴儿潮,然后是生育悬崖。 20世纪80年代和1990年代有两轮改革,2003-2012年是改革失败的十年,2013年重启第三轮改革。
1978年至2012年的人口和改革红利期,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抚养比下降,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从而提高了经济潜在增长率。储蓄超过投资导致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导致流动性过剩和2005-2007年的“牛市周期”。
需求方面,廉价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带动出口增长20%以上,居民收入提升带动消费从温饱向住房、交通升级。
其次,2012年人口红利消失,2014年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出现,旧增长模式退去,新兴产业崛起,“转型牛”、“改革牛”启动。
2012年,人口红利的长期拐点出现。 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并开始净减少,标志着人口红利消失; 2004年至2009年,先后达到第一、第二个刘易斯拐点,农民工工资快速上涨。出口增速转向6%。传统产业衰落,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旧的增长模式正在退去,新兴产业正在崛起,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前夜:
1)居民消费由居住、交通向服务升级,信息消费、通信、出境旅游、电影等快速增长。 2014年,全国网络零售额27898亿元,增长49.7%。增速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个百分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
2)互联网普及率快速上升。从2007年到2015年,互联网普及率从10%跃升至50%。 2014年,互联网使用人数6.49亿,手机使用人数5.57亿,均居全球第一;
3)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蓬勃发展;
4)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新兴行业巨头崛起。互联网相关行业爆发式增长,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呈指数级增长;
5)传统产业纷纷上线,老树新花开。大量传统产业资本向新经济转移。家电、机械、纺织服装、钢铁、电子、金融等传统行业纷纷上线,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开拓新市场、创造新商业模式;
6)创业板牛市始于2013年初,两年半时间从600点飙升至3600点。
2014年第二季度是房地产长期周期的转折点。 2014年,20-50岁的购房者数量达到顶峰。二季度,房地产长期周期拐点到来。旧增长模式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支柱崩溃了,导致房地产投资急剧下降、土地财政下降、经济加速、货币增加。宽松和加速财税改革等连锁效应,无风险利率下降,风险偏好上升,居民资产配置发生变化,增量资金入市,引发牛市。
根据国际经验,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出现后,人口迁移决定房价,人口向一线城市聚集是自然规律。在我国年度总需求接近历史峰值的背景下,随着人口区域分布的变化,未来住房需求的结构性分化将更加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都市圈人口集聚进程将持续,都市圈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将持续上升。
未来房地产将出现结构性牛市。随着购房人数开始减少,住房饱和度达到城镇户一套,城镇化进程放缓,未来人口迁移将决定住房市场的前景,其特点将是“总量放缓、结构性放缓”。差异化。”预计未来10年一线城市房价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而未来5年三四线城市将面临去库存压力。
第三,2015-2016年将是经济中长期探底期,增速换档期。
自2014年二季度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出现以来,宏观与微观数据的背离扩大,表明经济正在加速探底。预计2015年下半年,经济将到达增速换档期的中长期底部,标志性事件将是房地产投资落地。财政金融风险集中暴露,倒逼货币投放、加速改革。阳光总在风雨后。
2016年,经济触底后是L型还是U型走势再次得到证实。 2016年前后经济复苏迹象:利率大幅下降、汇率有效调整、新兴产业改革开放、过剩产能供给萎缩、银行风险资产剥离、地方债务置换恢复重启能力、解决地方政府懒惰治理问题的新激励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7年后,世界经济已触底复苏,股市牛市已从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蔓延。中心1:美国和英国正在带头迈向可持续复苏。预计美联储将在九月首次加息。中心2:欧洲和日本触底复苏。欧元区综合PMI已连续22个月扩张。外围:中国正在通过强有力的改革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推动增速转变和结构调整。预计2015-2016年底将见中长期底部,中国链条中的巴西、澳大利亚等经济体有望相应探底。在人口红利和莫迪改革的推动下,印度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中国。
我们需要反思,为什么美国、欧洲、日本、印度的经济已经复苏,而中国经济却还在触底?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我们的政策还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公共政策需要回归常识。三项措施可以拯救经济。强力改革+宽松货币+汇率调整缺一不可。
政策组合:强力改革+宽松货币
经济不能继续宽松,改革继续牛市就会持续。进入增速换档期后半段,政策组合从“弱改革+紧货币”转向“强改革+宽松货币”。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环境的逼迫,我们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1、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从财政税收开始,到国企结束,中间是金融。
改革已从方案编制阶段进入实施阶段和深水区。
地方债务存量将恢复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的重启能力。地方债务互换有助于减少期限错配和利息成本。用低息7-10年期市政债券替代高息3-5年期城投债、短期银行贷款和1-2年期信托。实行隐性担保显性化,减少银行不良贷款。花钱买系统是关键。未来需要建立地方资产负债表、全面预算管理、透明预算、中期财政规划等制度,解决地方财政软约束。
注册制改革将推动股权崛起,推动转型创新。
注册制预计10月左右上线,具体取决于《证券法》修改的进展情况。这将带来审查、定价和监管方面的新变化:
1)注册系统预计最终上线。一方面,审查、定价、监管等方面将有新的变化和突破。另一方面会有适当的节奏控制和一定的复习。这是一个渐进的改革计划,而不是无限供应。计划;
2)审查改革:下放给交易所。中国证监会进行形式审查,交易所进行实质审查;
3)定价改革:定价市场化;
4)监管改革:事前放松,事中事后加强。
国企改革会让大象跳舞。
未来,将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改革,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改革完善国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定中央企业结构调整重组方案,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公司试点,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和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
新一轮国企改革六大亮点:
1)三类国有企业合并为两类。原有公益性保护类、特定功能类、商业竞争类三大类,现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两大类,空间更大,可操作性更强;
2)开放获取和混合所有制;
3)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
4)未来国有资产管理将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向只管资本;
5)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
6)提高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资本市场是主要平台。
2、全面宽松周期已经开始:如果经济承受不起,宽松就会继续。
2010年至2013年,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增速仍然较高,政策从紧。 2014年以来,经济加速探底,迫使政策放松,向经济和市场边缘化。预计2015年还将有两次降息、三次降准。
转型牛+改造牛+水牛VS周期性牛
投资时钟仍然有效。 2014年中期牛市的启动确认了市场底部,2016年左右房地产的登陆确认了经济底部。市场触底比经济触底早1-2年。 2015年,我们正处于经济衰退的尾声。这是市场的春天。
采用“转型宏观”、“转型时钟”、“转型牛”、“改革牛”的逻辑框架,可以更好地解释中国当前熊牛转型的演化轨迹。
未来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三种前景:L型经济,牛市有顶; U型经济,牛市无顶;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重回熊市。 2016年前后,我们将观察能否从分母的政策驱动转向分子的利润驱动。
中国当前的经济放缓是结构性和制度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人口红利和房地产长期周期拐点出现后,需要通过改革提高生产力、推动结构转型。没有改革的量化宽松和财政刺激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最后一场盛宴,也必将留下一片狼藉。
中国当前的牛市是由自下而上的企业转型(“互联网+”等)和自上而下的政府改革(财税国企等)驱动的。它正在激发一代人的创业梦想。非常时期,我们必须等待非常时期。一个取得了非凡业绩的人。 “转型牛”、“改革牛”汇聚希望,放飞梦想,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