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对剥夺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一主观感受一直被政府和社会忽略,直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才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质量。相对剥夺感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而本文则以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通过对经济理论以及技术的可行性来论证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剥夺感的可行性。本文采取两种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剥夺感问题,第一个实证分析是采用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住宅价格指标,运用二维耦合模型,分析房价对于人们剥夺感的影响。第二个实证则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进城务工人员群体,通过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考察进城务工人员的剥夺感现状,影响因素等问题。针对以上两个实证分析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结构大致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构想和研究方法。为文章的进一步书写打下基础,也是论文的起点和铺垫。第二章相对剥夺感理论和模型综述。主要从相对剥夺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及模型进行综述。通过综述相对剥夺感的定义,本文对相对剥夺感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本文认为相对剥夺感包括三个条件:一个个体或群体与自己、他人或其他群体进行比较;有一个认知评价,感觉自己或本群体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所感知到的劣势地位被看作是不公平的。
本文结合相对剥夺感的三个条件及经济学定义相对剥夺感为一个个体或群体在现有的认知情况下,在与自己期望、他人或其他群体拥有存在差距,且这种差距在他/他们看来是本不应该存在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相对剥夺感的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相对剥夺感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两个维度考虑:社会不公的外部现象以及人们的现有认识及价值观念体系的内部因素。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外部现象激发内部思维,内部思维进一步反应外部现象。相对剥夺感的效应产生集体和个体行为,尤其是近些年集体行为的不断增多,进一步说明社会剥夺感的严重性。测量剥夺感的因素包括指标和模型。相对剥夺感的指标有四种,模型研究也在逐渐从单维到多维逐步完善。最后总结前人研究的深度广度以及研究的空白,进一步阐述本文研究的必要性。第三章相对剥夺感的理论基础。此章是本文较为重要的一章,通过陈述相对剥夺感与社会比较理论、主观幸福感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阐明相对剥夺感概念。用相对剥夺感理论解释收入—幸福悖论,然后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相对剥夺感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并为下面的定量分析做基础。第四章相对剥夺感的二维耦合实证分析。主要运用房价和收入两个数据,采用二维耦合模型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城市居民的剥夺感状况,分析发现尽管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但高企的房价仍然超过人民的可承受范围,即房价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尤其以东部发达地区最为明显,且35个城市中剥夺感排名前10的有80%都为东部城市,排名最后的5个城市80%是中部城市。
因此收入增长带来的满足感被房价增长带来的剥夺感削弱。第五部分问卷调查实证分析。设计问卷,选取指标把进城务工人员作为被调查对象,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分析这一群体的剥夺感现状,并分析产生剥夺感的原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得出相关结论。收入对剥夺感的影响边际递减;年龄与剥夺感存在U型关系,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剥夺感先下降后上升;男性的剥夺感要强于女性;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但是剥夺感却也越高;结婚者的相对剥夺感最低;验证剥夺感分为横向剥夺和纵向剥夺。第六部分是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上述实证结果相应提出政策建议,并指出本文的不足。政策建议紧扣实证结论,针对第一部分实证结论认为政府在提高人们实际收入的同时应缩小相对收入差距;抑制房价上涨的措施如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确保保障性住房的法律地位,严控保障性住房的购买资格,出台严厉措施打击投机行为,加快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针对第二部分实证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减弱剥夺感;通过宣传教育,逐渐改变人们对于男性必须挑起家庭重担的固有观念,提倡性别平等,责任共担;夫妻之间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共建和谐家庭。通过加强生活信用,营造诚实守信的环境: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