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宏观】人民币升值的历史参照

2023-09-02 20:01

A.霍华德·马克斯在《周期》这本书里,结合西方资本市场的历史演进,详细阐述了周期思维;而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演进来解释中国特有的周期律,这方面我最近粉上了凌鹏;当然,如果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去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周期律,我是温铁军的超级粉丝;

B.凌鹏在公众号里,有不少关于周期的文章,期待他能够在日后也出一本关于中国周期的书;对于当下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所处的周期位置,我认为应该参照2001-2010年这十年的历史,而非从2011-2020年去找参照系,从凌鹏的文章里,我也找到了类似的观点;

——20210414

C.参照2001-2010年的历史,对当前经济所处的周期位置会豁然开朗:2017年开始,中国在2009年“4万亿”中造成的产能过剩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消化,只剩下一些国有部门的“硬骨头”,所以国家启动了去杠杆、去产能等严厉措施,以化解最后的难题;

D.这一点高善文当时就提过,民营经济部门早在2014-16年就完成了出清,2017年的全球经济复苏共振,引发了民营企业以及少数国有企业部门的新资本开支周期;1998-2000年间,朱镕基大量发行国债用于基建投资、并出台房改政策带动消费,同样开启了一个新周期;

E.但新周期的开启并不顺利,2000年美国科网股泡沫破灭,令海外需求在短期内骤然下降,好不容易熬到了2003年又遇上了非典,中国经济内部运转骤停;同样在2018年,新开启的资本开支周期遇上了“过急的政策转向”,好不容易熬到了2020年,又碰上了新冠疫情;

F.于是,原本已经完成库存和产能出清的实体经济,在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之下,都过度出清了;过度出清必然导致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于是我们就看到了2004年中国内部的煤电油运瓶颈,而今年则看到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的全球性供给瓶颈;

G.上游原料端以及配套服务(如运输)的供给瓶颈,首先会冲击中游制造业,所以中国最先感受到了强烈的通胀风险,管理层早在去年中就开始了“鹰派”的货币政策,这与2004年中开始的紧缩如出一辙,其目的并不是要打断新的资本开支周期,而是为实体经济争取时间;

H.争取什么时间?一个是打通供给瓶颈的时间,另一个是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的时间,这个过程对资本市场的冲击是比较大的,实体经济在通胀预期会向虚拟经济“抢钱”,比如企业会囤积原材料甚至产成品,减慢了资金流速,而紧缩的货币信用政策,则加剧了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危机;

I.2004-2005年的“莫名其妙的下跌(高善文语)”,上证指数的998点大底,就是这么来的;这时候,经济是相当不错的,美国楼市繁荣,出口企业接单接到手软,业绩确定性非常高,国内楼市也平稳发展,但股市就是莫名其妙的下跌——这段描述,同时适用于2005年和2021年,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20210225

热钱流入中国的重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_热钱怎么流入中国_中国热钱流入

J.但就在大家摸不着头脑的时候,通胀预期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2005-2006年如此,2021-2022年大概也是如此,原因可能有多个,一个可能是供给侧瓶颈打通了,另一个是需求端的快速上升过程也结束了,徐小庆就对此做出了详细分析;还有一个是汇率工具的使用,后面会分析;

——20210505

K.徐小庆的分析结果是,以美国楼市为主要驱动力的需求爆发,其拐点在5、6月就会呈现,再配合供给侧的瓶颈伴随疫苗接种的推进而缓解,那么整个通胀预期就会收敛;其实,这也是美联储和欧央行的核心观点,两者在公开声明里始终认为,当前的通胀风险是短期的;

L.是的,真正的高通胀风险还没到来,那是全球需求侧共振的结果,非供给侧因素可以媲美的;如果我看到美联储开始加息了,也许就会把当前的大部分配置切换到化工ETF指数(159870)等强周期品种上去了,但现在还没到时候,仍然是中下游行业的繁荣时刻;

M.近日,以券商股为代表的蓝筹板块快速上涨,市场似乎已经嗅到了调整结束的味道,原因之一是看到了大宗商品以及猪肉的价格快速下行,通胀预期下降了,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紧缺将得到缓解,再加上外资也在加速流入;外资为什么加速流入?因为人民币要升值了;

N.每当我看到茅台大涨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沪股通和深股通,基本是能够对应的,除了年初那一段非理性时期;理论上,在经济复苏向上的周期里,以茅台为代表的高估值“抱团股”是不受青睐的,但海外零成本资金有自己的一套估值和配置逻辑,其目的不一定是收益最大化;

O.当外资听到央妈“特意泄露”的对人民币汇率的最新表态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抢购这些“抱团股”,接着人民币兑美元真的就突破了6.4这个点位,升值“自我实现”了,新一轮趋势才刚开始;那么,我们接着要问,为什么央妈会选择人民币升值来防范通胀风险呢?

P.这轮通胀是输入性的,而非内生性的,不是国内楼市和消费繁荣所带来的;如果选择利率工具去打击通胀预期,会对所有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广泛冲击,而如果选择汇率工具,则仅仅对本身就非常繁荣、接单接到手软的出口部门产生局部冲击,选谁?答案显而易见;

Q.说到这里,我们又找到跟2005年对标的参照系了,当年人民币“汇改”一次性升值2%;当然,那时候国内楼市也同步繁荣,带来了内生性通胀,内生性与输入性通胀的共同作用下,利率和汇率工具都得用上了,但两者对股市的作用并不同步,利率先于汇率;

R.正因为当时利率工具用的猛,结果在实体经济非常健康的情况下,2005年股市经历了一波非常惨烈的下跌;而随着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吸引的热钱越来越多,就有了高善文的“资产重估”理论:经济和业绩本来就好,人民币升值又整体抬升了资产价值,惨烈杀跌再降低了估值,外资岂不疯狂涌入?

S.从2005年看2021年,这回中国资本市场的波动就没那么剧烈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很早就控制住了疫情,并保持了偏“鹰派”的货币政策,因此紧缩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冲击没有2005年那么强;但经济繁荣、人民币升值、资产重估、海外热钱涌入,这些都是似曾相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