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政治经济学概论》7.3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2023-09-19 19:01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三节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在上一节中,我们论证资本的利润率时,是把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利润率的变化,看作是同一资本在不同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如果一个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不变,只要它的有机构成或者周转速度发生变化,它的利润率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现在,我们根据剩余价值率不变这样的假设条件,来进一步分析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利润率。

既然就每一个个别资本来说,当剩余价值率不变时,利润率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或资本周转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也就可以这样地推论:在其它条件相等时,如果各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或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它们的利润率也便应该不同。那些投在有机构成较低或是周转速度较快的部门中的资本,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多、利润多,因而它们的利润率便应该比较高;相反地,那些投在有机构成较高或周转速度较慢的部门中的资本,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少、利润少,因而它们的利润率便应该比较低。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中,明显地存在着这样的事实:各部门的资本家,不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生产,都能够大体上比例于他们的资本量而获得相应的利润。也就是说,各部门的利润率实际上是大致相同的、平均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事情也只能和必须这样。否则,那些投在利润率低的部门中的资本,就会全部涌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中来,而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便会因此遭到破坏。

平均利润形成是什么变量_平均利润形成是指_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于是,我们在这里便遇到了两种似乎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商品如果按照价值出卖,各部门便会有高低不同的利润率;另一方面,各部门的利润率如果是平均的,商品便不应该按照价值出卖。对于这种看来似乎互相矛盾的现象应该怎样从理论上予以说明呢?或者说,利润平均化这一现象应该怎样加以解释呢?马克思指出:“利润的平均化分明是一个结果,而不能是一个起点”[1]。因此,为了认识平均利润,必须首先研究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把平均利润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一一分析清楚了,则上述“矛盾”便会自然地得到解决。

我们在前面说明利润和利润率的问题时,仍然是假定每个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等于本企业的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真是如此,则不同部门的利润率的差别就将会永久保持,而不会平均化。可是,资本家是唯利是图的,处在利润率低的部门的资本家是不会甘心保持现状的,而是要与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利润的竞争。正是由于这种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各部门之间的竞争表现在许多方面。譬如,其中有互相以买者和卖者的资格在商品买卖方面进行的竞争,有为了从银行和托运单位取得业务上的便利条件而进行的竞争,等等。但是,部门之间的竞争,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在它们为了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的竞争上。一般地说,后一种竞争是通过资本的转移而实现的。所谓资本转移,就是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撤出,而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它既包括原有社会资本在各部门间的流入或流出,即原资本在各部门间分配比例的变化,也包括新资本向利润率较高部门的投入。

那么,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是怎样使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从而形成平均利润率的呢?

注:

[1]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