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是否破“7”,为何会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历史上人民币为数不多的几次“破7”时刻,都颇具信号意义。
数据显示,自2015年汇改以来,但凡人民币汇率“破7”,往往会“触发”当局采取措施,调整汇率回落到“合理区间”。换言之,汇率是否“破7”,是判断汇率是否到达波峰的一个关键节点。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过往两次大的贬值周期,均历时较长。如2015年8月-2016年12月
人民币贬值周期共经历17个月,汇率(美元/人民币)从6.3一路上升至6.9。
2018年5月-2020年5月,人民币贬值周期共经历25个月,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汇率都保持在6.6以上高位。
目前,人民币显然再次进入了贬值周期,不过与过往有所不同,今年人民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从6.3狂飙至现在的6.9,这是自2015年汇改后所罕见的。
从过往历史看,每逢人民币贬值,A股大盘对应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盘整。这符合货币贬值下的资金流动规律以及市场释放出来的悲观情绪。对资本市场来说,与其不“破7”,不如早“破7”,将利空放尽,释放汇率调整信号,更有利于稳定投资者军心!
怕就怕汇率持续在高位震荡,如此一来,A股下半年的场内资金无疑被带上了“紧箍咒”,高不成低不就。
虽说在强大经济韧性支撑下,人民币没有长期贬值的基础。可这次贬值确实与过去不同,又快又猛,仅4个月汇率就从6.3飙升到6.9,因此我们还真需要做好“长期备战”的 心里准备。
目前欧美通胀压力依旧持续,美联储也放出风声,9月再加息75基点,基本上已是“板上钉钉”。从美国总统拜登的执政方针看,达成抗通胀目标,一直是其在位期间的主要政治任务。11月上旬,美国就将进行中期选举,在此期间,美国继续保持加息惯性,是市场普遍预期。
而从中国国内来看,下半年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同样巨大,从稳就业、稳民生、稳经济的大政方针出发,以刺激经济为主的宽松货币政策也很难改变。
因此,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可能会贯穿整个下半年,汇率持续保持高位的可能性很大。
看到这,很多投资者可能着急了。人民币贬值,A股市场又“寒意”满满,手头的钱在投在哪才不亏呢?
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兑换美元。毕竟美元升值,人民币减值了嘛。
这种想法其实大错特错。
首先,人民币相对美元确实贬值了,但贬值幅度并未达到兑换美元就能规避风险的程度。
原因在于人民币兑换美元过程中缴纳的手续费。这笔手续费并非是银行直接收取的,而是通过汇率差价的方式收取。这样一来,人民币除非持续贬值,不然兑换美元的价值收益并不大。
目前美元/人民币汇率已攀升至6.9关口,距离7.0大关一步之遥,而人民币没有长期持续贬值的基础,历史数据也证明,每逢“破7”,管理层大概率会出手,让汇率回到合理区间。因此,单就兑换美元储蓄保值这块,路子走不通。
其次,换了美元能干什么?如果手中持有人民币,还可以在国内股债等市场进行投资,而换了美元之后,可以操作的合法投资选项少的可怜。为数不多的选项之一是投资B股了。
如果说A股现在是“缺少活水”,那B股则完全是“一潭死水”。
B股创立的初衷是吸引外资、筹集外汇,但老外一个比一个精,相互割的事太没劲,随着A股QFII、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相继开通,外资大多杀入A股,B股逐渐就沦为了估值低、交易少的“佛系”市场,相当多的股票股价长期“原地踏步”。从投资和避险的角度看,没有太大价值。
因此,看到人民币贬值就大脑发热,想换美元的人该醒醒了。从目前看,人民币汇率已到高位,兑换美元意义已经不大。另一方面,人民币不存在长期贬值基础,投资者并不需要过于惊慌,坚定做好自己就足够了。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人民币贬值来的又快又猛,仅4个月汇率就从6.3飙升到6.9,年内“破7”,已是大概率事件。而在“破7”之后,监管出手,会将汇率控制在什么“合理范围”之内,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最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