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离境税。
就像汇率不可能一直跌下去一样,黄金也不可能一直涨下去。央行会动用外汇储备保汇率,上海黄金交易所也会砸盘稳金价。央行连续9个月增加黄金储备,不仅仅是要对抗美元霸权,也是在给人民币保卫战储备弹药。
你不能说干预行为不是市场行为,而是应该理解为,干预本身就是市场的一部分,不要去较真,要去顺应规律。人民币从来都是管制货币,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而黄金本身就是人民币管控的一部分。听朋友讲,目前他们黄金板料属于供不应求,买不到的。
有人说9月底各国央行都有砸盘行为,是因为战争要结束了吗?那黄金避险的行为,这个情绪就没有那么高涨了吗?我想说,但愿你们说的是真的。我们期望世界和平,但现实很骨感。抛开战争不谈,我们本身处于货币超发的状态当中,人民币的购买力在持续下降。
为什么超发?举个例子,法律规定央行不能直接印钱投资,所以设计了一套路径。首先鼓励商业银行去买地方债债券,银行在买到债券后可以拿去央行抵押,抵押利息很低,也就意味着谁买的债券越多,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央行低息贷款就可以去放贷赚利差。而这些贷款就是央行印出来的钱,而货币本身就有货币乘数,大概是7倍左右,印1000亿到市场上就是7000亿。
货币乘数的基础就是M1M2,然而M1M2的增速处于倒挂状态。M2的疯涨意味着印出来的钱还在金融机构空转,不是已经购买了地方债吗?怎么就空转了?很明显,这是因为地方并没有把钱取出来花掉。地方债对应的底层资产是基建,这说明基建已经相对饱和这是事实。
在合规的情况下没什么可建的了,钱反而花不掉,印出来的钱花不掉,这是什么概念?地方债有两个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般债券,纯公益的一部分是专项债券,半公益半商业。专项债的要求是你最起码这个底层资产的未来收益,能覆盖本息,结果有多大比例的专项债不能覆盖本息,甚至连利息都覆盖不了了就发生了。一边是地方债赶进度去发放,一边是债务规模庞大,有很大的风险需要化债。
而且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底层资产那些所谓的基建。我们以省为单位,比如说某个西南省份发了很多债来修路修桥,利润部分比如请工程师的钱,买设备租设备的钱,还是被南方发达省份的高技术行业赚走了,留下来的路和桥的确美丽。但是产生的利润微不足道,甚至不够维护翻新用的。
等于债是你欠的但是利润却被拿走了,造成了当地的资本积累率下降,负债越来越多。但是钱去哪了?就是这个原因。同理把省换成国外汇管控的本质目的就是防止资本外流,而资本的本质就是收割了普通人的劳动剩余。
如何让这些劳动剩余不跑路?那就是在境内搞蓄水池。只要蓄水池能一直涨,资本它是没有理由逃跑的。就好比土地里的水分被蒸发到天上,变成雨落到地面汇聚成河流,如果不人为的蓄水去灌溉土地,那土地早晚会干涸会皲裂的。我们认可蓄水池这个理念,但是用房地产做蓄水池,以我们目前的认知,我没办法说它对,也没办法说它错,因为这已经是既定事实。现在的问题是蓄水池它不涨了,那资本肯定会寻找下一个能往上涨的蓄水池。
比如说老美的国债,资本逐利这无可厚非,国内的水流向哪个方向还是未知数,流向股市。兄弟我劝你善良别害别人了,那买点黄金,不求增值但求保值没问题。在外汇管控的状态下,黄金流通性无疑是更高的。有人说买纸黄金是一样的,抱歉对于我这种传统的人来说,眼见为实,许老板拿着肉眼可见的土地,都能给你杠杆出来2万亿。马老板说大数据可以放贷款,对不起,我不相信你的服务器和你制造的数据,你们两个人好的时候那是绝代双骄。
谁知道你们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呢?我还是觉得这个银行的当铺思维挺稳妥的。我对外汇管控的唯一要求就是增收离境税,不是说收了离境税外资就更不敢来了。
我不是要你因噎废食不要抬杠,而是要你做好穿透。举例子一个土生土长的国人在国内积累了很多资源,杠杆了很多资产,现在他在不注销户籍的前提下又去办了其他国家的护照,在国内他依然是个爱国人士。
但是在外国他利用境外身份注册离岸公司,反向收购境内主体的股权,因为收购存在过桥资金的问题,所以他引入了很多境外战投,造成了自己是外面的所谓外商的既定事实。其实这些外商的投资就是过桥资金而已,现在他合理合法的把境内的劳动剩余带去境外。这种人难道穿透不出来吗?我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