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着重弄懂社会资本运行的基本原理,揭示社会资本运行的基本规律,为进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主要内容:一、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二、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三、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与经济周期;四、国家资本与国家调节。教学重点:平均利润的形成;剩余价值的分割;虚拟资本的产生;地租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经济周期;国家资本的形式;国家对经济调节的主要原因及调节手段。教学时间:6课时第五章社会资本运行前面一章我们考察的是个别资本的运动情况,主要在于说明资本是如何保值增殖的,没有涉及个别资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个别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运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因此,要进一步掌握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就必须在考察个别资本运动的基础上继续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为此,我们首先从各种资本如何对剩余价值进行分割开始分析。第一节平均利润和垄断利润一、利润率的平均化和生产价格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各个产业部门本身的特点和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资本有机构成高低的不一样,使得各部门、各行业的利润率都大不相同。
而所有的资本所有者进行投资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追求高额的利润。在现实生活中,利润率的高低是由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等这些具体因素决定的。如果资本有机构成高、资本周转速度慢的企业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出于追求高额利润的目的,资本所有者就会放弃这些企业或行业,而跻身于利润率高的行业,因而必定会造成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社会利润率的平均化,也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那么利润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呢?(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假定整个社会有食品、纺织和机械三个生产部门,它们其他条件都相同,仅仅是资本的有机构成不一样,分别为:90c:10v、80c:20v、70c:30v。每个部门同样投入资本100万元,剩余价值率都是100%,现在我们假定全部不变资本在一个生产过程中都转移到商品价值中去,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三个部门生产的商品价值就不一样:食品部门是130,纺织部门是120,机械部门是110。如果按商品价值出售,它们的利润率分别为30%、20%、10%。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投入等量的资本,得到的却是不等量的利润。从表上看,食品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最低,而利润率最高;机械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最高,而利润率最低。
但是,资本所有者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至少要求等量资本能够获得等量利润。如果等量资本因为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获得的利润不相等,资本所有者之间为了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就会展开以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换为特征的激烈的竞争。那些把资本投在利润较低部门的资本所有者,总是想方设法把资本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而且新的资本所有者也会向这此部门投资。按上例,由于食品工业的利润率最高,机械工业的利润率最低,于是,社会资本大量地从机械工业转移到食品工业,致使食品生产迅速扩大,以至于各类食品的生产超过需求,造成食品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相反,机械工业由于投资少了,生产不断缩减,而使机器的供应不能满足需求,导致价格上涨,利润率相应提高。如果机械工业的利润率因机器价格上涨而提高到食品工业之上,或食品工业利润率因价格下降而降低到机械工业以下时,资本又会从食品工业流回到机械工业。如此循环往复。随着有利投资场所的不断变换,资本在各部门之间流来流去,直到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大体上趋于一致时,即获得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移的运动才会暂时地相对稳定下来。正是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平均,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所有者,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其源泉仍然是剩余价值。从本质上看,平均利润率就是把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平均利润率社会资本总额。那么,上例的平均利润率就是(30+20+10)(100+100+100)=20%。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就意味着等量资本大体上可以获得等量利润。各个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计算公式如下: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但是,不能把平均利润看成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数,平均利润率也不意味着各部门所得的绝对利润量相等。因为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1)取决于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2)取决于社会资本在各个部门的比例关系。例如,在(表1—2)中,如果食品部门的资本为500,纺织部门的资本为300,机械部门的资本为200,而其他条件不变,则平均利润率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从表中可见,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因此平均利润率便也由原来的20%提高到23%,而三个部门所得利润的绝对量也不相同,各部门所得平均利润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差额都有差异,连资本有机构成属中等水平的纺织部门也不例外。
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从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只是表明一种趋势,而不能认为是利润的绝对平均化。马克思指出:“在整个资本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前面分析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时,我们是把每一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而是以每一个部门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和平均周转速度为前提的;事实上,同一部门中各企业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别,则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而引起的各个企业利润率高低不同是必然的。其中少数先进企业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而有的企业却得不到平均利润,只有多数处于中等水平的企业可以获得平均利润。因此,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部门内部各资本所有者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激烈竞争。(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前面我们讲过,商品的价值等于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所以,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实质上也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价格的形成,必须以平均利润的存在为前提。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可以用这张图表来表示:从表中可以出,无论是价值还是生产价格,它们所包含的成本价格都是由实际耗费的资本价值构成的,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商品价值包含的是各部门实际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而生产价格包含的则是由平均利润率所决定的平均利润。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出售的,各个部门存在不同的利润率。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商品就按照它的生产价格出售了,各个部门只有统一的平均利润率。所以,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剩余价值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在各个部门均衡分配的结果。从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和价值在个别生产部门是相等的,但在另一些部门就不相等了。在上表中,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食品工业部门,资本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因而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它的价值。而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机械工业部门,资本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因而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它的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居于平均水平的纺织部门,资本所有者得到的平均利润同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才相等,因而商品的生产价格同它的价值相一致。
那么,这种情况能不能说生产价格的形成否定了价值规律呢?不能。因为:第一,虽然部分生产部门的生产价格和商品的价值不一致,但是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总额是相等的,都是360;第二,虽然有的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同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平均利润不一致,但是全社会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全体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是相等的,都是60。第三,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价格的变动,是由平均利润率和价值的变化决定的。而平均利润率的变化,总的说是很缓慢的。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生产价格的变化是由商品的实际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即使平均利润率有变动,但最终还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的。假定剩余价值量不变,只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发生变化,才能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化。所以,平均利润率的变化,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变化为前提的。 总之,生产价格的出现,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而且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形成和变动的。 当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交换就不再以价值为基础了,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作上下波动。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是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平均利润率的水平通常是一定的。但是,就全社会而言,平均利润率的水平并非固定不变,它因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动,并且其变动趋势是逐渐下降的。为什么会这样的呢?马克思以社会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率的影响为基础,论证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前面我们曾讲过,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同利润率是成反向变化的。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所有者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并引起整个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必然使可变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也就下降,所能雇佣的劳动力也就相对减少,由可变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额与总资本的比率也就是平均利润率也必然随之下降。可见,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是同技术进步密切联系的。正是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马克思指出:“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因此,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是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这里,需要大家区分清楚的一个问题是,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资本所有者所得利润量的下降。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利润量往往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利润率;另一个是资本量。在资本量不变的条件下,利润量会随着利润率的高低而增减;在利润率不变的条件下,利润量又会随着资本量的多少而增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随着社会总资本的快速增长,可变资本的比重虽然相对下降,但其总量也在增加。假定原有资本10万,资本有机构成为60c:40v,剩余价值率为100%,则剩余价值为4万,利润率为40%。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80c:20v,资本增至30万,其中不变资本24万,可变资本6万,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则剩余价值为6万,利润率由原来的40%下降为20%,但利润量却由4万增加到6万。在这种情况下,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增加就同时发生了。所以,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又被称之为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加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非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直线下降,而只是表现为一种下降的趋势。之所以是这样,主要是因为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很多,而资本有机构成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已,而不是唯一因素。
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同时还存在着诸如剩余价值率的提高、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相对人口过剩、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股份资本的增加等一系列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上述这些因素的作用虽然不能绝对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但会使这种下降变得曲折、缓慢,从而只表现为一种下降的趋势。 (四)利润率平均化与资源配置 利润率平均化与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因此,平均利润理论,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资源配置理论。之所以这样讲,原因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