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美国颁布《金本位制法》之后,1盎司黄金可兑换20.6美元.
而2011年的金价大约是1盎司黄金1800美元左右,折合成人民币就是11300元上下.
通过计算可知,1900年的一美元相当于现在的550元人民币.考虑到1900年的美国物价,1美元的消费能力应当高于现在的550人民币.
按照美国官方给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计算,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特指1890年~1910年)大约是美元购买力最高的时候。那时候1美元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30美元到35美元左右。
但是不少人指出单纯依据生活物资的平均物价变化来计算货币的购买力可能会得出一个偏低的结果,而真实的购买力可能会更高。
美国政府自从内战时期超发“绿背”币(即第一版政府券,因为其背面的颜色为绿色而得名,也是美国发行的第一批没有黄金储备作为支撑的纸币)后,美国政府就开始逐渐实行通货紧缩的政策,财政部大幅度召回绿背币。
重建时代(1865~1877)结束不久后,美国正式恢复了金本位,美元可以自由兑换黄金。(此后用于兑换黄金的美元,即黄金券,也应运而生)至此,美元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了漫长的通货紧缩时代。
这一政策直到190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动摇。直到美国参加一战后,美元的通货紧缩时代才真正的结束。期间美元的购买力不断上升,到189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
不得不说,在美国镀金年代(1870~约1900)工业飞速发展,GDP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美元的通货膨胀率几乎一直为0,甚至有时候为负的情况……我觉得真的是世界一大“奇景”了。
据我看到的美国1890年代的工资数据,一名高级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不一样,他们的工资比普通工人高得多)的日薪大约是2.25美元(但是我记得当时这个工资是按工作天数算,休假是不给开工资的)。而普通工人据估算大约是拿300美元~500美元不等的年薪(当时普通工人平均一星期工作60个小时甚至以上)。
当然,以上仅供参考,具体的应该视具体情况来定……美国那时候是实行金本位的(法定金价20.67美元/金衡盎司),但是美元的金本位制一直维持到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颁布“黄金储备法案”{私人必须上缴除了稀有金制藏品,如稀有的古金币等,黄金制造的日用品,如金笔等,和金饰,如金项链等,的所有黄金和黄金券(黄金券即美国政府发行的,可兑换黄金的美元)。
联邦政府将以20.67美元/盎司的法定金价收购民间所有除上述情况以外的黄金。黄金券则以币面价值上缴,联邦政府将以等额的联邦储备券偿付。除上述特殊情况外,私人不得持有黄金。联邦政府停止履行美元中承诺向私人兑换黄金的义务。在此之后,美国的金本位制才正式寿终正寝。
(布雷顿森林体系这种介于部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金汇兑本位制”个人觉得不能算金本位)而美元的购买力在金本位时期也是有变化的。
(例如一战后期到战后初期,美国的黄金储量急剧增加,同时,美元的发行量也在急速增长。美元的购买力飞速下跌,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约60%,导致了物价飞速上涨。
迫使美国政府在1919年后期到1921年中期稳定国内市场的经济举措中,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通货紧缩,通缩率达到了约20%)所以说,用金价来判断美元的购买力的这种方法个人认为是不精确的。
1899年版的1美元白银券(白银券的职能就是可以兑换白银的美元。虽然美国那时候实行金本位制。但是有一个很特别的,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其实美元那时候有很多券种,直接拿着政府券或国民银行券是不能直接到财政部兑换黄金或白银的。
只有把手中的其他券种的美元换成黄金券或白银券才可以到财政部兑换黄金或白银。而黄金券和白银券在市场上和其他券种的美元同时等值流通。而且那时候美国有发行1美元的大银币,即著名的“摩根”银币和后来的“和平鸽”银币。
在那时候人们拿着白银券是可以直接到美国财政部根据面值兑换与白银券面额等值的1美元大银币)该纸币俗称“大黑鹰”(实际发行时间是从1899年~1923年。根据我这张纸币上的财政部签名来看,发行时间应该在1906年~1909年之间)
美国金本位时代的美元金币,和当时的美元纸币在市场上等值流通。
1865年时,美国是同时接受黄金、白银为本位货币并在两者之间维持固定汇率的复本位制国家。
在美国建国后的一百多年里,其大体维持了以下汇率:
1美元含371.25格令(24.057克)纯银, 或24.75格令(1.6038克)纯金。
到19世纪末,1美元=1.50463克黄金
而到2018年,1美元=0.0210克黄金
这样,19世纪60年代的7万美元≈105000克黄金≈2018年的5000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