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苏丹特约记者 高阳】4月11日,在持续近5个月的抗议示威之后,苏丹发生政变。 军方宣布将接管巴希尔总统,解除他的一切职务,并成立过渡军事委员会。 至此,在苏丹执政近30年的巴希尔政权垮台。 对于《环球时报》记者来说,抵达苏丹不到三个月,苏丹就经历了如此大的变化。 我不知道这是福是祸。 但回想来到苏丹这几个月的所见所闻,我突然觉得苏丹政变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无处不在的“萨迪克”
非洲人的热情我早就听说过,但到了苏丹才深有体会。 不管你认识与否,当你走在路上,总会有人主动跟你打招呼。 从穿着考究的“成功人士”到小贩,甚至路口乞讨的孩子,当他们看到黑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用阿拉伯语说“嘿,萨迪克”。 意思是“朋友”。 起初,记者以为当地人很热情,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发现这个“朋友”凝聚着中苏两国数十年友好交往中积累的深厚友谊。
自1959年中苏建交以来,中国对苏丹的援助从未停止过。 在经济领域,中国帮助苏丹建设了完整的石油管道和炼油厂,帮助苏丹开发油田,奠定了国家的经济支柱。 农业领域,中方提供技术和资金帮助苏丹改良品种,大幅提高当地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 民生领域,中方为苏丹修建了麦罗韦、上阿特巴拉等一批水利工程,解决了苏丹用电、饮水、灌溉困难等民生问题。 这反映在苏丹的新硬币上。
在医疗领域,中国赴苏丹医疗队现已是第34批。 技术精湛的中国医生救治了无数苏丹人民。 在维和领域,中国维和部队常年进驻达尔富尔地区,为维护当地和平、防止民族冲突再度发生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为苏丹所做的一切真实地铭刻在苏丹人民心中。 他们知道中国人是朋友!
贫瘠的良田和无所事事的年轻人
记者在国内了解到,苏丹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农业种植。 来到苏丹后,记者外出采访时,经常看到路边闲置着一块块肥沃的黑土地。 问苏丹司机,答案是“耕种的人不够多”。
然而,回到苏丹首都喀土穆后,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上班时间,很多苏丹年轻人坐在路边的树荫下聊天,喝茶喝咖啡。 记者问他的苏丹朋友:为什么这些人有时间坐在这里? 他回答说:他们没有工作。 记者疑惑不已。 闲置的田地实在是太多了。 这些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还能回去务农吗? 朋友无奈地说:都习惯了。
慢慢地,记者明白了“习惯”的含义。 无论是在苏丹工作多年的华人“老苏丹”还是当地民众都遗憾地告诉记者,苏丹的经济支柱已经消失,国内经济濒临崩溃。 人们普遍认为,2011年南苏丹独立是苏丹政府最无奈、最失败的决定。
过去,苏丹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一样,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丰衣足食。 有了石油带来的大量“快钱”,苏丹政府自然效仿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做法,对食品、糖、燃料等生活必需品进行补贴,让人民在苏丹享受着非常低廉的生活。普遍福利的形式。 一个大饼只要1苏丹镑,一箱汽油只要320苏丹镑。 按照目前苏丹镑和人民币的汇率接近10:1,这意味着一个大饼要0.1元,一箱汽油要32元。
渐渐地,苏丹人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他们不需要太努力工作。 如果他们在喀土穆这样的大城市找到一份轻松的工作,就能丰衣足食,有充足的时间享受生活。 但这样的好日子在2011年突然结束了。南苏丹的独立直接夺走了苏丹75%的石油储备。 加之美国长期制裁的影响,苏丹经济持续恶化。
财政入不敷出,农业、汇款等收入大部分只能填进生活必需品高额补贴的无底洞。 政府不得不减少补贴、提高价格,但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强烈反弹在所难免。 去年年底,政府将一条面包的价格从1苏丹镑提高到3苏丹镑,并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取消汽油和小麦补贴,立即引发大规模示威活动。 这也是这次政变的根本原因之一。
银行门前“排长队”和各种“小费”
如果不久的将来你来苏丹,你会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场景——人们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各个银行网点和ATM机前排起长队,好像在抢一些抢手的商品。 毫不奇怪,人们因排队顺序而爆发激烈争执,甚至演变成打斗。
2018年以来,经济逐渐恶化,导致苏丹通货膨胀严重。 除了政府补贴的生活必需品外,其他商品的价格也都水涨船高。 此前,苏丹政府发行的最大面额货币为50苏丹镑。 苏丹社会存在着非常奇怪的“现金短缺”。 银行常常没有现金供前来取款的人使用。 这导致人们对银行系统的不信任并自发囤积现金。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由于现金严重短缺,银行不得不限制取款限额。 每人每天只能提取500至2000苏丹镑,折合人民币50至200元。 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前面提到的排长队取钱的“奇迹”。
苏丹货币汇率长期固定在47.5苏丹镑兑换1美元,但实际上苏丹镑贬值严重。 在此情况下,地下外汇交易猖獗,屡禁不止。 苏丹镑兑美元黑市价格已升至71比1,不少合法和非法货币兑换公司囤积现金兑换美元,加剧了“现金短缺”。 大量民众已经成为账面上的“富翁”,却无法提取现金消费,生活日益困难。
虽然我来苏丹的时间很短,但还有一个现象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少“苏丹老人”告诉记者,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给“小费”的准备。 如果他们没有给出足够的“提示”,要完成的任务要么需要很长时间,要么根本无法完成。 记者起初并没有当真,但很快意识到“提示”的作用。
在苏丹办理当地驾照时,记者前往了解哪里可以办理驾照。 然而,到达后,他却没能拿到。 没有任何关于如何申请许可证的说明,他向工作人员提出的询问也被忽略。 不得已,在朋友的建议下,我找到了一位名叫Monzar的中介寻求帮助。 在蒙扎尔的带领下,工作人员微笑着迎接记者。 即使考虑到记者作为外国人的身份可能看不懂阿拉伯语试卷,交通法规考试还是由考官直接作答。 路考时,教官怒吼,驱散了大批一起考试的当地人,让记者享受了快速通道待遇——最先上车,2分钟通过考试后下车,并在两小时内完成所有手续。 当记者问及为何差异如此之大时,蒙扎尔坦言,他给工作人员和考官“提示”。
当地交警也很善于索要“小费”。 有一次,记者开车出去采访,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右转。 但被交警拦住,交警称记者违反规定闯红灯。 记者解释称,该路口没有红绿灯,无需等待红绿灯右转。 但驾驶证和车辆行驶证仍被收走,并要求记者跟随他到派出所处理。 无奈,记者只好前往,但半路上他突然示意记者靠边停车,并开始“议法”。 他表示,如果他去警察局,将被罚款5000苏丹镑,并可能被拘留一天。 如果给他700苏丹镑的“小费”,他就可以直接去警察局。 离开。 记者选择了后者。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存在腐败现象。 只要有合理的监管模式和坚决处理的决心,就不会成为大问题。 但在苏丹,这种腐败现象却普遍得让人麻木、“习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前路艰辛,目的地未定
苏丹军事政变发生之际,北非另一大国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在舆论和军方压力下辞职。 这一事件产生了示范效应,极大鼓舞了苏丹反对派和抗议者。 同时,4月6日是34年前苏丹人民争取军方支持并成功发动政变推翻前任领导人的纪念日。 反对派和抗议者利用这个机会赢得了苏丹中下层军官的支持,从而得到了巴什原本的支持。 我方苏丹军队分裂,迫使苏丹军队发动政变。
然而,导致政变和巴希尔垮台的真正原因是经济问题,带来了人们对巴希尔政府的失望和不信任。 经济命脉的崩溃、腐败泛滥、生活压力急剧增大,都是导致巴希尔政权垮台的因素。 随着人们的怨气不断积累,难免会有爆发的时刻。 这次政变只是人们长期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 因此,政变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政变发生后,苏丹人民大声欢呼,但国家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通过更换领导人或政权更迭就能解决的。 经济命脉缺失、整体经济形势持续恶化,需要苏丹人民自己面对。 苏丹新政府在完成国家政权重组后,还必须为经济和民生问题付出代价。
目前,除了交通拥堵和一些混乱之外,苏丹民众的生活并没有受到政变的太大影响。 军政府的执政能力、能否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还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