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大米价格飙升引起全球关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球大米价格指数已升至129.7,为近12年来的最高点。 那么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王晓辉:国际米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 今年7月20日,印度政府颁布了非巴斯马蒂白米的规定。 出口限制导致市场对未来国际大米供应的预期紧张。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为何禁止出口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以外的大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钱京飞:世界气象组织宣布,从今年7月开始,全球将进入厄尔尼诺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多国纷纷宣布禁止大米出口,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缓解国内市场价格上涨。
那么全球大米危机会演变成全球粮食危机吗? 从这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表可以看出,自2022年10月以来,全球谷物价格指数持续下跌。特别是玉米、高粱等粗粮价格,其占比较高。占全球 50% 以上的谷物产量持续下降。 倒退。 我们再来看看与人们日常消费相关的其他食品的价格。 7月份,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乳制品、肉制品和食糖价格指数也出现下跌。 一般情况下,如果出现粮食危机,上述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 王晓辉:看未来发展形势,我们也看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新年全球谷物产量预测突破28亿吨,其中水稻产量同比增加。 大豆产量首次突破4亿吨,这也表明未来整体供应形势较为乐观。
国际粮价上涨将如何影响国内粮食市场?
那么国际粮价的持续上涨会对我国国内粮食市场产生影响吗?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从粮食市场整体供应情况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突破1.3万亿公斤。 特别是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自给率均超过100%。 “粮食绝对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从库存总量保障看,覆盖政府储备、商品库存、城乡居民粮食库存的粮食库存体系不断完善。 政府储备规模和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商品库存较往年大幅增加,社会粮食储备水平更加丰富,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从水稻单品种来看,2011年以来,我国水稻产量持续超过2亿吨,而消费则相对稳定,常年产大于需,库存充裕。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王晓辉:虽然我们每年也进口一定量的大米,但其主要用途是替代玉米作为碎米用于饲料加工,以及调节国内糯米品种的过剩米饭和香米饭。 因此,进口总量很小,进口价格上涨对我们国内整体大米市场的影响很小。
面对国际粮价上涨,我国目前正在构建新的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市场运行情况。 同时,合理把握政府储备轮换的时机和节奏,发挥调节吞吐量的作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首席分析师王晓辉:要继续推进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大与“一带一路”国家和新粮食出口国合作,实现粮食进口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