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2003年前后的几年,我国面临着来自美国、日本等国的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这对于人均收入刚刚达到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罕见的现象。 对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学术界的看法截然相反。 因此,我国政府顶住内外压力,长期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其结果是中国出口强劲、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对外贸易摩擦频繁。 最终,2005年7月21日,我国政府决定将人民币汇率从8.27元人民币升值至1美元。 此后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并于2007年1月11日突破7.800关口。
人民币汇率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提出的新问题。 现有的汇率决定理论能否对此提供合理的解释是本文的主要问题。 在汇率决定理论方面,主要理论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本文首先探讨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背景、理论内涵和实证证据,并在此基础上为人民币汇率升值提供了理论解释。
2.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式提出,在20世纪20年代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参与了该理论的研究和讨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背景
从1916年到1936年的20年间,卡塞尔出版了至少25本解释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英文著作(Officer,1982,p86)。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是试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重新确定本国汇率水平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国家放弃了金本位制度,发行了银行纸币的大量流通,不同程度地大大降低了货币的购买力。 因此,战后汇率不能直接根据战前的黄金平价来确定。 如果要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度和铸币平价,就必须缩表货币,降低物价水平,但这会造成经济衰退,增加失业率,使本来就因战争受损的经济雪上加霜。 卡塞尔认为,没有必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来恢复过去的金平价。 他提出了纸币体系下确定两种独立货币之间汇率的原则,即购买力平价理论。 (卡塞尔,1922[1923],第137-138页)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内容
卡塞尔认为,两国之间的汇率应根据两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来确定。 他的逻辑是:对一国货币的需求实际上就是对该货币购买力的需求,因此货币的汇率应该由其相对购买力决定。 但卡塞尔立即指出,这只是汇率确定的基本原则,实际上购买力平价无法计算。 由于在本国持有外币并不意味着直接拥有其在国外所代表的购买力,运输成本、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等限制都会影响该国所拥有外币的价值,并且汇率也不能完全可靠地反映不同货币的相对购买力。
卡塞尔因此提出了计算均衡汇率的可行方法。 这种方法是首先选择一个基期,保证基期的汇率是均衡汇率。 卡塞尔对“均衡汇率”的定义是能够平衡贸易平衡的汇率。 就一战后而言,他将1914年战争爆发前的金平价视为均衡汇率。 将基期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比即可得到当期汇率。 卡塞尔将这种方法计算出的汇率称为购买力平价。 他认为这一比价可以用来确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的汇率水平。 (卡塞尔,1922[1923],第140-141页)
(三)购买力平价的应用
当战争等扰乱扰乱正常汇率时,或者当一个国家的汇率被认为被高估或低估时,购买力平价通常被用作均衡汇率指标。 一、二战后,购买力平价理论被作为重建国际货币体系、设定各国汇率的重要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在讨论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时,理论界也提出以购买力为基础设定人民币汇率。
此外,股票经纪人和企业财务经理还使用购买力平价作为经验法则来判断各种货币预期的相对强弱,以进行投机或投资决策。 在国际收入比较中,采用购买力平价作为换算工具来比较各国主要国民经济指标。 这样可以避免按照市场汇率折算造成的偏差,因为市场汇率一般容易低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收入水平。
(四)购买力平价的运用和价格指数的选择
使用名义汇率对相对价格进行最小二乘回归检验通常拒绝购买力平价理论,但高通胀国家除外。 考察实际汇率的“随机游走”假说,没有证据表明汇率从长期来看会收敛于购买力平价(Adler and Lehmann,1983)。 长期数据的研究基本上支持了购买力平价理论(Lothian and Taylor,1996)。 面板数据用于检验实际汇率。 检验结果表明,工业国家的数据相对支持长期购买力平价(Frankeland Rose,1996),而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则得出的结论不一致。
3.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倡导者虽然承认市场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但他们认为这种偏离是暂时的,汇率最终会趋向于购买力平价决定的均衡汇率。 巴拉萨(Balassa,1964)和萨缪尔森(Samuelson,1964)不同意。 他们认为市场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离是系统性的。 这个想法被称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
(一)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历史背景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想法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由哈罗德提出,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三十年后,这一理论引起广泛关注,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 战后重建需要大量进口,但外汇储备非常有限,因此出现了所谓的“美元荒”。 与西欧不同的是,美国经济在二战期间得到了巨大发展。 美国提出帮助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刺激了西欧经济发展。 1950年,西欧国家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国际收支开始呈现顺差,美元和黄金储备逐渐积累。 美元短缺逐渐变成了美元过剩。
与此同时,由于大量的外援、贷款计划和对外军费开支,美国的基本国际收支从1949年到1964年一直处于赤字,只有1961年有小幅顺差。并不认为国际收支赤字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随着赤字不断积累,外国持有美元增加,美国黄金储备开始流失,影响了对美元的信心。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持续的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60年的美元危机,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 1962年,第87届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美国国际收支和汇率问题。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霍塔克在本次会议上作证表示,他认为美元汇率高估是国际收支赤字的根本原因。 因此他建议让名义汇率贬值。 胡撒克用购买力平价作为均衡汇率来衡量当时的汇率水平(Houthakker,1962,p.297)。
(2)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理论内容
Houthakker(1962)的研究方法和结论遭到巴拉萨和萨缪尔森的反对。 他们写文章反驳Houthakker(1962),也反驳了整个购买力平价理论。 他们认为市场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离是系统性的。
1.萨缪尔森的解释
萨缪尔森(1964)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批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批判绝对购买力平价建立的基础——一价定律。 萨缪尔森指出,由于许多商品不进入国际贸易,套利和一价定律无法实现。 而且,即使每种商品都遵守一价定律,由于进入各国总价格水平的商品和权重不同,汇率也不会等于计算出的购买力平价。
(2)批评生活成本指数,萨缪尔森认为生活成本指数也依赖于商品套利和一价定律。 他指出,非贸易品无法实现套利。 虽然人员跨境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产品的价格差异,但不足以保证生活费用平价的完全实现。
(3)批判购买力平价理论所考虑的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因果关系。 萨缪尔森指出,不仅汇率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汇率,因此他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只考虑价格变化对汇率的影响,缺乏说服力。
(四)批评用出口相对价格指数计算购买力平价的做法。 萨缪尔森指出,两国出口的商品种类可能完全不同,用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来确定汇率是没有意义的。
2. 巴拉萨的论述
萨缪尔森(Samuelson,1964)虽然全面批判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各种相关问题,但他指出,不同国家的非贸易品价格水平存在差异,富裕国家的总体价格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的贫穷国家。 因此,富裕国家的汇率相对于购买力平价被高估——这就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核心思想。 不过,萨缪尔森并没有进一步阐述非贸易品价格差异的原因和机制,而巴拉萨则系统地做了这项工作。 下面介绍巴拉萨(Balassa,1964)的工作。
巴拉萨首先批评了购买力平价理论。 他表示,如果按照胡撒克的计算方法,不发达国家的汇率就会被低估。 如果按照胡撒克的建议调整美元汇率,其他欠发达国家的汇率也会被低估。 应该升值。 巴拉萨认为这是不可行的。
巴拉萨进一步指出了汇率制度偏离购买力平价的原因。 其核心思想如下:
(a)套利使可贸易品部门服从一价定律,即各国可贸易品部门按市场汇率折算后价格相等;
(b) 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假设下,可贸易品部门的国际工资差异对应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力的内部流动使一国可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的工资相等。商品部门;
(c) 由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小于可贸易品部门,且一国内部工资平等,因此一国劳动生产率越高,其服务业的价格就越高;
(d) 由于服务业进入总价格指数计算但不直接影响汇率,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的购买力平价将低于其市场汇率;
(e) 可贸易商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越大,非贸易商品部门工资和价格的国际差异就越大,因此购买力平价与市场汇率之间的差距就越大。
上述分析表明,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偏离是系统性的。 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总体物价水平较高。
(3)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经验证据
横截面数据回归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都表明,高收入地区存在较为显着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关系,而低收入地区这种关系不太显着。
4、人民币汇率升值分析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和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并不矛盾。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预测,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将具有较高的相对价格水平,而收入水平相同的两个国家应该具有相同的价格水平。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研究表明,长期数据支持购买力平价理论,即长期来看名义汇率收敛于购买力平价决定的均衡汇率。 因为从长期来看,经济普遍趋于趋同,尤其是发达国家,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国的人均收入或劳动生产率逐渐接近,物价水平也逐渐接近,汇率也逐渐接近。趋于购买力平价。 当经济追赶完成时,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预测的均衡实际汇率等于购买力平价预测的汇率。 从这个意义上说,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揭示了经济追赶过程中实际汇率的演变,而购买力平价理论则揭示了追赶后实际汇率的状态。完全的。
中国经济过去20年经历了长期快速增长,且仍处于追赶过程中,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所要求的条件。 从这个角度审视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具有重要的认知和政策意义。 学术界逐渐重视这一假说的意义。 第一篇直接利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来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文献出现于2001年,此后,类似的文献陆续出现了十几篇(陆峰,2006a)。 通过互联网搜索,近期出现了大量此类文档。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认为,一国的实际汇率会在长期的经济追赶过程中升值。 这是我国当前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理论基础。 我国经济持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根本因素造成的。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汇率将持续升值。
至于在中国经济改革初期,中国实际汇率的演变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预测不一致,还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效果无效。 伊托塔尔。 (1997,p.7)从制度转型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实际汇率随经济增长而下降的现象。 他指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实际汇率被高估。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实际汇率回归正常水平。 陆峰(2006b)也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解释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演变。
5. 结论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调整将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以其简洁清晰的理论逻辑和较强的实证证据,对于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与这一标准理论的方法论相一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追赶应作为观察和分析人民币矛盾运动的基本视角。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要加强对我国劳动生产率、工资、国际收支等变量的直接计量,减少相关变量计量误差对分析的负面影响; 同时,要结合我国体制转型等特殊影响条件,不断深化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演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