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永利是中国银行原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本文于8月23日发布于王永利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金价上涨不能等同于货币贬值》。
时至今日,很多人仍习惯性地将金价上涨与货币贬值等同起来。 这种说法非常令人震惊,但并不准确,因为黄金价格的变化并不等于货币价值的变化!
在人类历史上,由黄金制成的金币曾经是世界上流通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货币。 即使在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纸币主要还是金本位下的代理。 货币。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美元仍然与黄金固定挂钩(一盎司黄金价值35美元,这意味着美元仍然是金本位货币,因此美元也被称为金本位货币)。 “美元”)。 其他国家的货币都与美元挂钩。 相对于固定汇率制,黄金的价值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的价值。
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挂钩,世界各国货币脱离金本位制,转变为纯信用货币。 黄金退出货币舞台,回归社会财富本源。 它的价值需要用货币来标记,并随着供需的变化而变化。
但时至今日,很多人仍习惯性地将金价上涨与货币价值缩水(贬值)等同起来。 例如,每盎司黄金的价格从1970年的35美元上涨到2020年8月一度超过2063美元,最高峰时上涨了近60倍。 有人以此表示美元被严重高估,大幅贬值近60倍。 同样,在中国,一克黄金从1970年的8.4元上涨到2020年8月一度突破450元,最高峰时上涨了近54倍。 有人以此说人民币已贬值近54倍。
这种说法非常令人震惊,但并不准确,因为黄金价格的变化并不等于货币价值的变化!
1.为什么黄金必须退出货币舞台。 货币自诞生以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其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不断演变,旨在不断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从天然实物货币(包括受监管的金属货币)到国家信用货币的彻底转变,并相应推动了货币表达方式、运行方式、监管制度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货币为何必须从实物货币转换为信用货币、其信用就是信用货币的“信用”、信用货币如何释放、如何监控币值变化并有效调节等产生疑问。货币总量等相关问题认识和准确把握还不够。 很多观点和理论还停留在金本位纸币阶段,这难免会造成很多误解。
事实上,货币之所以必须从天然的实物货币发展为国家信用货币,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所谓“货币”就是“商品”的“硬币”,“硬币”是价值的单位和表现形式。 这就决定了货币的核心功能是价值尺度,用于商品(后来也发展为劳务等)的交换服务,相应地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
充分发挥货币价值衡量功能,必须保持货币价值的基本稳定。 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需要保证一国的货币总量能够与该国主权范围内可交易的社会财富规模相对应,并能受到法律保护,并能随增减而变化。可交易的社会财富。 ,具有可调节性和灵活性。
这样一来,由于传统自然实物货币的实际供给量更大程度地取决于该实物的自然存储能力、开发加工能力等因素,难以适应财富规模的变化,很容易造成严重的货币问题。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甚至在不同货币国家之间的贸易中,贸易严重不平衡很容易导致货币严重失衡,进而引发相互战争。 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可交易财富的增长,实物货币必然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社会财富的本源,其价值也需要用新的货币来标记。 当然,黄金退出货币舞台并不意味着黄金没有价值。 黄金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和储存价值。
货币必须与自然物体分离,并转化为纯粹的价值单位或表征。 货币本身不再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成为纯粹的数字或符号。 但之所以能够被社会接受,是因为一国的货币是建立在整个国家的可交易财富和社会信用的支撑之上的,并受到国家主权和法律的保护。 因此,这种货币被称为“信用货币”,也称为“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信用货币的“信用”是国家整体的信用,而不是政府(金融)本身的信用或债务。 没有政府税收担保(税收只能为政府债务提供担保); 这不再是货币问题。 央行的信用或负债(央行不再承诺货币持有者可以用货币向央行赎回黄金或其他任何东西)实际上是社会财富价值的合法保证(财富证券化)。
由此可以肯定,不可能回去使用黄金或任何其他自然物体作为货币; 即使使用新技术,黄金的原理(例如总量限制和分阶段产出量)也是系统地严格排除人为控制而设计的“数字加密货币”)只能是数字资产或网络社区货币,而且是难以成为真正的货币; 在国家主权依然存在、世界尚未实现一体化治理的情况下,即使在结构上与一篮子法币挂钩,也不可能创造和运行超主权的世界货币。 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的愿景很难实现。
2、信用货币的发行渠道和方式 实物货币的发行取决于货币物质的获取及其作为货币的使用。 那么,脱离实物货币之后,信用货币如何释放呢?
主要有两个渠道和方法:
1.货币发行机构购买货币储备并发行基础货币
为了确定货币的价值,货币机构首先需要购买社会上最认可的财富,特别是传统上充当货币的黄金和白银,以及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国际硬通货)等,作为货币的价值。 基准(锚点)和储备。 这样投资的货币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货币”。
这个基础货币很重要,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严格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否则,央行购买和冻结的社会财富越多,释放的货币总量就越偏离可交易的社会财富规模,难以维持币值的基本稳定,甚至导致货币体系崩溃。回归到实物货币体系。
2.货币发行机构通过发行贷款或购买债券来获取货币。
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受到控制,如何满足社会大量财富对应的货币需求?
这就要求发钱机构按照约定条件通过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的方式向社会主体提前放贷。 由此投资的货币是相对于基础货币的衍生货币。 其背后的原理是,有货币需求的社会主体依靠其在约定期限内已拥有或将拥有的可货币化财富,通过增加负债来获取货币,并保证按约定及时偿还本金和利息。 这就引入社会主体共同评估可交易财富规模并据此进行货币投资,从而保持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的对应关系。
这样,信贷货币的释放越来越依赖于社会主体对货币发行机构负债的扩张。 如果社会债务不扩大,资金就很难释放。 同时,货币的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负债的质量:如果社会负债中存在大量坏账损失,但又不及时处理,必然会导致社会负债的质量下降。导致货币的过度发行(没有真正的财富作为对应),货币必然会相应贬值。
为保障货币质量,必须加强借钱必还规则的落实和坏账损失的处理。 我们必须加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财务约束。 资不抵债的企业必须破产或重组。 不能一味维护稳定、掩盖问题、过度保护。 死气沉沉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其中,为了强化对发钞机构的财务约束,需要将其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赋予不同的职责,实施不同的监管:
中央银行负责货币和现金的管理、货币价值的监测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因此,央行很难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其对企业和个人的直接贷款或购买债券等融资业务,以及直接向政府提供透支或直接购买政府债券。 原则上,央行只能面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收支和再贷款,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办理存款、贷款、购买债券等业务,即发行衍生货币的职能主要留给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金融监管,资不抵债的银行也必须进行重组或清算。
这样,货币总量就包括央行为购买准备金而投入的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为扩大债权而发行的衍生货币; 货币总额主要包括社会单位持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不包括存款机构之间的相互存款); 货币政策传导形成“央行—商业银行—社会主体”的“二元体系”。
3、信用货币币值监控及总量控制
由于社会财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分布极其广泛,且不少具有上下游关系,且经常变换形式和持有者,准确把握规模的实际变化和控制财富的规模非常困难。相应的注入和货币总量。 因此,我们只能选取一些与人们生活、生存密切相关的最终消费品作为样本,形成社会消费品价格指数CPI。 货币价值的变化可以通过CPI(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来大致反映,从而可以相应地调整货币供应量和总量。 数量。 这就形成了包括通胀目标确定和货币总量调整等具体实施的货币政策体系。
其中,根据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2%-5%的通胀率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适度通胀率”,货币政策目标是一般设定在2%以上。 并且没有设置为零。
值得注意的是,CPI及其货币价值表征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即使货币总量对应了财富的总体规模,但各类财富的供需的具体变化会引起货币流向的变化,进而引起CPI的变化。 尤为重要的是,随着各类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资金总量被转移并存放在金融市场(各类交易保证金存款)。 货币总量与CPI变化的相关性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影响大。 因此,“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说法并不准确。 货币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不一定等于社会物价的增长速度。
同时,信用货币的释放主要取决于社会货币需求,而社会货币需求又受到人们对可交易财富价格变化预期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也会呈现上升趋势,除非出现供过于求甚至替代商品; 社会财富价格的上涨,也会带动货币需求和货币总量的扩大; 货币总量的扩张反过来会促进社会财富价格的上涨和社会货币需求的扩大。 这就形成了信贷货币总量与社会财富价格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基本格局。
这也导致:当社会处于供给超过需求、经济加速增长、货币需求旺盛的阶段时,通货膨胀就成为信贷货币的常态。 但当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当社会出现供给过剩、经济低迷、货币需求低迷时,社会主体主动收缩货币需求和债务规模,导致货币总量溢出,就可能出现通缩局面。 。 货币政策应对通胀相对积极有效,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 但在应对通缩、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则相对被动、效率低下,容易陷入“零利率陷阱”。
当面临市场流动性枯竭、经济严重衰退,严重威胁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稳定甚至可能引发重大危机时,世界各国政府将进行反向调整,扩大负债和支出,要求货币和财政政策政策合作,打破规则。 、实行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大规模量化宽松甚至财政赤字货币化。 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货币价值,社会财富的分配将更加向那些能够通过扩大负债、相应扩大投资和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群体倾斜,从而无形中剥夺和转移货币持有量。 性资产群体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发挥着更广泛、更深刻的作用,货币政策中的财政政策倾向日益明显。
上述因素的存在意味着信用货币体系下,社会负债和货币总量的增长必然超过社会可交易财富的增长。 长期来看,币值必然呈现持续贬值的趋势。
如果说货币从实物货币向信用货币的转变,最重要的突破是解决货币供应量的刚性和短缺问题,那么现有信用货币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货币很容易继续被贬值。超额发行且总量难以有效控制。 。 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可能会严重威胁货币体系的基础和公信力,需要高度警惕并尽快解决!
4、黄金价格变化与货币价值变化的关系。 明确了信用货币的本质和运行逻辑后,就不难把握黄金价格与货币价值的关系。
货币总量对应的是全社会可交易财富的总价值,货币价值的变化应该是全社会财富价格变化的综合体现。 但即使两者完全对应,不同商品的具体价格也会因供需变化而存在较大差异:当大量货币流入一些小热点商品时,其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当大量货币流入一些小热门商品时,其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 当大量货币撤出时,这些商品被出售时,其价格可能会大幅下跌。 因此,某些特殊物品的价格变化不能等同于货币价值的变化。
黄金退出货币舞台后,仍然是全球公认的应对货币贬值的保值手段。 但由于全球黄金持有量有限,可供交易的黄金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目前全球黄金ETF持有量仅约2300亿美元)与全球货币总量相去甚远。 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引发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贬值的预期,黄金或将成为更受欢迎的保值手段。 大量货币将涌向黄金,其价格因供应不足而大幅上涨。
例如,2019年底,一盎司黄金约为1,516美元。 进入2020年,随着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突然蔓延,特别是3月份之后,美国、欧洲、日本、英国等国家采取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资金被投放。注入经济。 大幅下跌导致金价大幅上涨,8月份一度突破2063美元,随后回落至2000美元以下。
这种情况也存在于采用加密技术等基于黄金原理的设计的网络生成的数字资产“比特币”(有人称之为“数字黄金”)中。 比特币的价格从 2020 年 3 月上旬的每枚 6,000 美元左右攀升至 8 月份短暂超过 12,442 美元,然后回落至 11,800 美元以内。 2017年从年初的1200多美元上涨到11月近2万美元的峰值,随后又跌至2018年4000多美元的最低水平,波动幅度更大。
可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小部分,金价变化不仅受到货币整体贬值等基本面的影响,更容易受到供需变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货币总量的大规模扩张,金价上涨和下跌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虽然黄金价格变化和货币价值变化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但两者不能划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