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出自MBA智库百科(PurchasingPowerParity;PPP)目录

2024-01-26 07:01

摘自MBA智库百科()

购买力平价 (PPP)

目录

[编辑]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在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 本质上是一定时期内不同国家综合物价水平的比较。 通过这个比率换算后的GDP就是我们常说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在经济学中,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物价水平计算出的货币之间的等价系数,以便对各国GDP进行合理比较。 这个理论汇率可能与实际汇率有很大差异。 差距很大。

购买力平价理论指出,当对外贸易平衡时,两国之间的汇率会趋向于向购买力平价靠拢。 一般来说,这个指标可以通过根据许多商品对经济的相对重要性来考察它们的价格来获得。

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更为准确。 当前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能会产生误导。 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则以美元计算的GDP也将减半。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墨西哥人变得更穷了。 如果比索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并且进口商品对墨西哥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进口商品的价格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不会导致墨西哥人生活质量的恶化。 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这个问题就可以避免。

衡量购买力平价的一个简单而幽默的例子是巨无霸指数。 该指标因《经济学人》杂志的使用而闻名于世。 《经济学人》杂志比较了各国麦当劳分店销售的巨无霸价格。 如果巨无霸在美国售价 4 美元,在英国售价 3 英镑,那么美元和英镑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汇率为 3 英镑 = 4 美元。 如果本例中美元与英镑的汇率为1: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未来的实际汇率将会更加接近购买力平价汇率。

购买力平价表明,如果可以进行国际套利,那么任何货币在每个国家都具有相同的购买力。

[编辑]

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理论。 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于1802年提出,后来成为李嘉图古典经济理论的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KG卡舍尔(KG卡舍尔,1866-1945)发展和丰富,并在他的《 1922年出版的《1914年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该理论的要点是人们愿意购买外币,因为这种货币对该国的商品和服务具有购买力。 本国货币具有对该国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 因此,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在两国的购买力的比率。 当两国货币发生通货膨胀时,名义汇率将等于原始汇率乘以两国的通货膨胀率。 尽管与这个新的名义汇率可能存在偏差,但汇率变化的趋势始终是两种货币购买力的比率。 因此,使用上述方法计算出的汇率必须被视为两种货币之间新的比价。 这个平价就是购买力平价。 该理论看到纸币的购买力与纸币所代表的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进一步认为通货膨胀的变化影响汇率的变化。 但其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忽视了价格与汇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因果关系。

[编辑]

购买力平价的缺点

购买力平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很多产品并不容易交易,比如一些即时服务。 其次,由于不同消费者的喜好不同,即使是可交易的产品也并不总是完全可替代的。 因此,实际汇率实际上一直在变动。 但购买力平价确实规定对实际汇率的变化会有一些限制。 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预测水平越远,个人从事国际产品套利的动力就越大。 虽然购买力平价不能消除实际汇率的所有变化,但我们仍然可以预期实际汇率的波动一般是小幅或暂时的。

1.忽略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 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揭示汇率长期变化的根本原因和趋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从中短期来看,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日益加大;

人民币兑美元利率平价_人民币美元购买力平价_购买力平价人民币兑美元

2、购买力平价忽略了非贸易品因素以及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对国际商品购买的制约;

3、计算购买力平价的诸多技术难点限制了其具体应用。

[编辑]

购买力平价应用

购买力平价汇率有助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 当前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能会产生误导。

如果本例中美元与英镑的汇率为1:1,那么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未来的实际汇率将会更加接近购买力平价汇率。

[编辑]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批评

批评者认为,假设所有国家的商品价格相同是错误的。 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种商品的评价不同。 例如,一种产品在A国是奢侈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日常用品。 购买力平价并不关心这种情况。

汇率代表一国货币在另一国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平价汇率与一国能在另一国购买多少货币无关。

大多数数据源不提供购买力平价计算中使用的商品,因此它们可能在统计上具有欺骗性——例如,通过仔细选择所使用的商品,可以获得对一个国家有利或不利的结果。

[编辑]

购买力平价与生活水平

即使采用正确的购买力平价,人均GDP也只能表示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产值,并不能直接用来衡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其他指标,如住房和校舍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污染程度、消费者保护法力度等,难以衡量,也没有反映在国民生产总值中。 因此,即使是按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应谨慎使用,因为它只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众多指标之一。

例如,日本2002年人均GDP为4万美元,按PPP调整后为2.7万美元,美国为2.75万美元,调整后为3.6万美元。 但美国的犯罪率高于日本,贫困人口和地区的比例也高于日本。 日本的人均土地面积比美国还小,国民享有的人身自由据说也不如美国。 而且,生活质量还取决于主观判断和个人好恶。 最后,平均GDP并不能表明财产分配是否公平。

[编辑]

相关项目

检索自“https://wiki.mbalib.com/wiki/%E8%B4%AD%E4%B9%B0%E5%8A%9B%E5%B9%B3%E4%BB%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