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来看,体现了我国金融改革的渐进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深刻影响,存贷款利差收窄,风险加大,经营策略也随之调整。 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存款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中文图书馆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麦金农和肖(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已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理论,而利率抑制是金融抑制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学者加尔比斯和马西森进一步扩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利率自由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国明确提出“加快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 《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是最核心的变量,也是政府高度关注的变量。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存款利率市场化正在逐步临近,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影响。 因此,有必要梳理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影响,并从理性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及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美国、日本先后成功实施利率市场化。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 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后阶段,即存款利率市场化。 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利率市场化的呼声不断高涨,政策制定者也将存款利率市场化提上日程。 近期,政府在加大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推出新举措。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关键阶段,即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完成。 从最新进展来看,决策层进展迅速。 无论是推出大额可转让同业存单,还是上海自贸区改革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央行和小额金融机构都做出了不同的改变。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推动利率市场化。 这些举措进一步表明政府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体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当然,这一改革进程将对商业银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表1: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最新进展(数据来源:笔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包括银行的利润率、产品结构、市场定位等。” (赵锡军,2014)。 放开存款利率可能会导致低利率。 低利率会导致“存款外流”,催生影子银行,而高利率则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增加,甚至出现“跑路”现象。 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调整。 传统存款利率受到抑制。 商业银行以活期存款和中短期存款为主,贷款以中长期为主。 存款利率市场化后,由于期限错配,整个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将会增加。 商业银行需要快速调整经营策略,重新识别和控制利率风险,促进银行稳健经营,提高盈利能力。 从海外经验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表外业务占比及其对利润的贡献大幅提升。 据相关文献研究,美国开始利率自由化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利率和汇率剧烈波动导致了存款等创新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账户费用、信托、资产证券化净收入和交易账户。 收入和手续费等拓展了商业银行获取非利息收入的渠道。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盈利模式的重新调整。
利率市场化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 我国银行业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 中小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并存。 但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将会加大,从而会导致优胜劣汰的现象。 债券收益率与存款收益率的相关性将大幅提升,对银行储蓄影响巨大。 过去,银行的经营理念是,只要发展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就能赚很多钱。 从我国银行业的高盈利能力来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规模扩张。 截至2013年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151万亿元,较2003年末增长4.39倍; 二、净利润稳定 由于利率管制,银行业平均净息差多年来维持在3%左右。 利率市场化之后,这种暴利的好年景将不复存在。 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质,资金会“流动”,频繁地在存款、债券和理财产品之间流动。 这显然触动了银行“存款银行”的灵魂,给银行带来了无尽的压力。 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利率市场化带来了金融工具的繁荣。 余额宝等“资金宝”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截至2014年3月31日,余额宝资本规模达5413亿元。 截至2014年6月,余额宝用户数已突破1亿。 如此大量的互联网用户导致了银行业的市场份额。 会逐渐减少,利润逐年减少。 余额宝的吸钱能力相当于把存款直接从银行转移到余额宝。 这些都给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影响迫使商业银行调整竞争策略。
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有关文献显示,日本完成利率自由化后,存贷利差从1984年的3.15%缩小到1994年的2.33%,减少了82个基点。 为了增加银行利润,商业银行竞相放贷,将贷款业务的重点转向以土地经营和股票投资为主的企业,从而催生了经济泡沫。 据日本存款保险机构年报(2004年)统计,1995年至2002年7年间,金融机构破产数量达到172家,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存款利率自由化后,数千家银行因银行利润缩水而倒闭。 银监会量化测算显示,如果未来十年内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银行利差可能下降60至80个基点,银行利润将减少一半,银行抗风险能力将下降。下降,资本补充压力加大。 因此,商业银行为了弥补利润,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此外,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这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策
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只剩下“最后一公里”,即存款利率完全自由化。 理论界和决策层正在从不同角度梳理和讨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 面对2014年我国经济金融形势,我们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法,通过“定向调控、精准发力”,在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结构调整之间寻求平衡。 调控政策以“稳增长”和“调结构”两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央行货币政策也转向间接调控,正在酝酿新的利率引导工具,创造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存款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同时商业银行面临经营风险和战略调整,积极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从决策和制度层面制定相应的对策。
顶层设计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保证。 从国际和地区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之初,银行业净息差无一例外地收窄,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利率市场化之初出现大量金融机构倒闭、香港、台湾。 。 因此,如何深化金融市场改革、银行业如何适应利率市场化等问题,必须依靠“顶层设计”来解决。 我们借鉴国外经验,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立体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树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意识。 从人才培养角度,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利率防控管理团队,突出利率风险管理和决策培训,提高银行经营前、经营中、经营后的风险决策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并强化风险意识。 的发展。 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和转移利率风险,完善风险管理模式。 从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体系的角度来看,需要保障商业银行规章制度的执行。 如有违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并在银行内营造违规者受到处罚的氛围。 同时,要健全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业务流程监控管理,从体制机制上化解风险,形成降低风险的防范体系。
二是转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不再为商业银行提供底线,商业银行从“利差”盈利模式转向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战略性调整,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三是加快金融产品创新,调整收入结构。 从美国金融产品的模式来看,种类很多,有资产证券化后的ABS、CBU、MBS,还有贷款担保证券、股权互换、掉期期权、外汇期货等,且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因此,商业银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战略高度加快金融产品的研发。 此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第三方支付、阿里巴巴、P2P、网上理财、网上保险、移动支付等创新金融服务蓬勃发展。 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避免存款利率市场化。 造成“存款外流”,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稳定器。 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由“隐性”向“显性”转变,保证了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这是决策者的宣言。 政府和业界正在开始制定存款保险制度的细则。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存款保险制度具有整体稳定作用,有利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是利率市场化下金融体系的稳定器。 首先,存款保险制度促进经济金融稳定,有利于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金融机构退出市场时,无论我国采取业务托管、兼并重组、行政关闭等措施,倒闭的金融机构的债务都必须由政府清偿。 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的新常态是定向降准和定向调整货币政策工具,让金融机构真正支持实体经济。 这将更有利于推动整个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自由化。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今天我们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能控制风险的传染性蔓延,更重要的是发挥真正的“底线”作用,从而强化稳定市场的功能。
其次,存款保险制度保护金融消费者,有利于商业银行顺利转型。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平等竞争、管控风险、提高定价能力。 同时,金融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理财思维,端正“银行大而不能倒”的观念,懂得“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存贷利差收窄,金融消费者将面临银行间恶性竞争带来的诸多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构筑了风险防火墙,为金融机构面对风险搭建了缓冲地带,更好地保护了金融消费者权益。 因此,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特别是中低收入存款人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完善退出机制,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市场化,倒逼银行业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障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稳定运行。
金融监管是商业银行顺利转型的守夜人。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传统商业银行“靠存款办银行”、“靠存贷差盈利”的模式将不复存在。 因此,商业银行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 从金融监管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监管体系始终处于监管-放松监管-再监管的周期性变化之中,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发挥着守夜人的作用。 例如,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了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利率自由化——以及加强监管。 从我国当前发展来看,在“影子银行”盛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前提下,加强金融监管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保障商业银行顺利转型的必然选择。 我国目前实行“一行三委”监管体制。 利率市场化后,要不断完善现有监管理念、思路、方法和手段,创新监管水平和监管水平。 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公平竞争的框架。 着力改善金融环境,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让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成为商业银行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 应完善现有监管体系,发挥逆周期监管作用,对微观审慎监管形成必要补充和有效制衡,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监督和指导,防止银行间恶性竞争。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混业经营成为明显趋势,倒逼金融监管能力的提升。 一是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 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规模庞大、复杂。 需要从宏观层面考虑,评估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明确金融监管指标,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是完善金融创新风险监管机制。 混业经营模式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带来金融体系和金融产品的创新,这必然会导致监管漏洞。 要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经验,提前防范风险,主动出击,创新风险监管机制。 构建商业银行顺利转型的安全网。 在监管理念上,要加强国际合作,将监管标准向全面风险监管转变,同时加强内部监管体系建设。
总体而言,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 它不仅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存款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降。 它改变了金融消费者的观念,银行进入了选择时代。 从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过程来看,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只剩下“最后一公里”,即存款利率完全自由化,这是改革的关键一环。 因此,要避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积极加强实践与市场的互动,发挥学者和监管者的智慧,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创新理念。 。 要做好顶层设计。 构建金融安全网体系——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又快又稳,加快银行转型,加强金融监管,才能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