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家发改委:有底气有能力保持国内物价总体平稳运行

2024-02-20 06:01

国家发改委:我们有信心、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国内物价总体稳定运行,不会出现物价全面上涨的“通胀”。 无需过于担心。

近期,受强降雨、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部分地区蔬菜价格出现周期性波动; 受煤炭等能源产品、大宗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影响,部分地区部分日用消费品价格也出现波动。 幅度增​​加。 不过,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物价普遍“大涨”相比,我国物价水平总体处于可控范围内。

有关受访专家表示,我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近期,煤炭等能源价格大幅下跌,部分原材料价格也呈现明显下跌趋势。 他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保持国内物价总体稳定运行,不会出现物价全面崩盘的情况。 对于不断上升的“通胀”形势,无需过于担心。 与愈演愈烈的国际通胀相比,我国是全球物价水平的“镇流器”和“稳定器”。 展望未来,国际通胀压力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假以时日,我国物价总水平将保持在合理区间。

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_物价上涨的有利影响_物价上涨造成的影响

11月7日,秦皇岛港煤炭库存达539万吨,较9月底增加近150万吨。 随着煤炭产量持续增加,秦皇岛港库存稳步增加。 作为重要的煤炭中转基地和市场风向标,不断增加的煤炭库存为保障下游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体现了煤炭供需形势的显着改善。 图为刚刚抵达秦皇岛港的煤炭列车。

我国对保供应、稳物价充满信心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价格协会副会长徐光建告诉本报记者,从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总体平稳。年。 这是国民经济持续复苏和经济总体平稳运行的主要表现之一。 价格水平变动趋势是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反映。 保持物价水平稳定是保障民生、保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的重要基础。

徐光建表示,面对COVID-19疫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强烈不确定性,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复苏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 在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提高质量、效率、更具可持续性”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过程中,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体现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更加有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韧性的显现。

对于价格总水平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徐光建表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业产量增加和粮食丰收,主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 这是稳定消费价格特别是生猪、猪肉供应量增加的重要基础。 肉价持续下跌是CPI稳定的主要因素。 近几个月来,面对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综合运用有序释放先进产能、扩大储备材料、引导合理预期,遏制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过高。 上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研究员郭立彦多角度向本报记者详细解读,目前我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交通畅通,保供信心十足。价格稳定,不会出现供应短缺引发价格上涨的情况。 全面上升的问题。

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_物价上涨的有利影响_物价上涨造成的影响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第一个是“田间有事”。 粮食方面,今年我国夏粮增产59.3亿公斤,早稻增产14.5亿公斤。 秋粮丰收已成定局。 全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公斤以上,为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奠定坚实基础。 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4公斤,远高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400公斤“安全线”。 蔬菜方面,目前全国蔬菜面积1.03亿亩,同比增加400万亩。 预计未来三个月蔬菜供应量将达到2亿吨,同比增加700万吨,可满足每人每天3公斤蔬菜的供应。 。 全年蔬菜面积达到3.2亿亩,产量超过7.5亿吨。 猪肉方面,3月份以来,每月新生仔猪数量超过3000万头。 预计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上市肥猪数量将大幅增加,供应总体充足。 水产品方面,我国水产品已连续32年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前三季度,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3.8%。 供应有保障,8月份以来市场价格开始下滑。 鸡蛋等畜禽方面,随着近期新增蛋鸡的投产以及蛋鸡淘汰的减少,鸡蛋产量将逐步增加,供应有保障; 前三季度,牛羊肉、禽肉、牛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9%。 5.3%、3.8%和8%,全年产量或将创历史新高,市场供应具备良好的生产基础。

二是“仓库有库存”。 当前粮食库存总量充足,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尤其是小麦、水稻两大粮食,占总库存量的70%以上。 小麦库存可满足消费者一年以上的需求。 36个大中城市和市场波动易发生地区主城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达到15天以上。 按照猪肉储备计划的规定,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储备猪肉收储力度。 目前,各级冷冻猪肉储备可满足城镇常住人口10天左右的消费。 同时,我国拥有较强的粮油加工能力。 每天可加工大米150万吨、小麦80万吨。 一天加工的米、面,足够全国人民两天吃。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显着增强,应急加工企业达到5500家。

三是“上架库存”。 各地积极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及时安排跨区域采购和运输,确保物资稳定有序供应。 各地农贸市场、超市货架上粮油、蔬菜、水果、水产品、畜禽肉、禽蛋、干杂调味品供应充足。 各类产品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能充分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 消费者完全无需集中精力备货。

从运输配送角度,郭丽艳表示,虽然已进入冬季,但部分地区出现降雪,部分地区疫情蔓延,我国产销、公路运输、终端配送的衔接非常顺利。 无需担心因交通不便而导致供应不稳定。 价格上涨等问题。 一是产销衔接顺畅。 有关部门及时发布生产、流通、消费等信息,指导优势产区与大中城市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 生产区可以获取和运输产品,销售区可以调动和供应。 二是道路交通畅通。 各地交通运输系统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保障道路运输畅通。 对降雪地区也及时开展清雪作业,尽量减少降雪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家生鲜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落实良好,“南粮北运”、生猪运输顺畅,重要民生商品供应未受雨雪影响较大。 即使后期出现雨雪冰冻天气,我们自2008年以来积累的丰富经验也能从容应对。 三是终端布局畅通。 我国物流网络发达,配送便捷。 经过一年多的疫情防控实践,各地在疫情防控条件下保障民生商品供应、稳定价格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制定了应急预案。 即使部分地区采取阶段性疫情管控措施,也不会对终端配送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对重要民生商品供应造成影响。

从市场价格来看,郭丽艳表示,随着保供应稳价等各项措施的落实,以及秋冬季蔬菜茬改工作的逐步完成,加上近期天气好、气温回升,蔬菜减产速度加快。叶类蔬菜上市后,蔬菜价格有所回落,前期涨幅较大。 大宗生鲜蔬菜价格明显下降。 农业农村部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有所下降,其中菠菜、油菜籽、黄瓜批发价格下降近20%。 国家发改委监测的36个大中城市15种蔬菜平均零售价格也出现下降,黄瓜也在其中。 其中,油菜籽价格下跌约10%。 近几天鸡蛋价格也有所下跌。

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物价全线上涨

今年以来,受政策极度宽松、供给瓶颈等因素影响,国际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告别了持续十几年的“低通胀”时期。 一些经济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胀”,这与我国的物价水平相符。 整体可控性形成鲜明对比。

国际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多国CPI、PPI升至多年高位甚至创历史新高。 从CPI看,10月美国、欧元区、俄罗斯(9月)、巴西、土耳其同比分别上涨6.2%、4.1%、7.4%、11.1%、19.9%。 其中,美国创近31年新高,欧元区追平历史最高水平。 从PPI来看,美国、欧元区(9月)、日本、俄罗斯(9月)、巴西、土耳其同比分别增长8.6%、16%、8%、26.3%、26%、46.3%年。 其中,欧元区和日本分别创下41年来的历史新高和新高。

物价上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_物价上涨造成的影响_物价上涨的有利影响

注:带*号为上月数据

一些经济体物价持续全线上涨,呈现不同程度的“通胀”。 本轮国际物价上涨首先是能源、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随后逐渐波及其他商品和服务。 在一些经济体,它演变成持续全面的价格上涨。 尤其是美国,10月份CPI一级项目全部上涨,其中六项涨幅超过3.9%。 核心CPI上涨4.6%,连续5个月超过4%,超过1996年至2020年3%的高位。物价上涨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呈现出“通胀”的典型特征。

与国际高通胀相比,我国物价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 10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1.5%,1-10月平均上涨0.7%,保持平稳运行。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PPI有所扩大,相当于发达经济体水平,但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志成告诉记者,本轮国际通胀是多重因素交织共同推动的结果,但根源是主要因素。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 政府实施的极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疫情防控失序造成的供应链紊乱。

刘志成表示,去年疫情导致多国经济陷入困境。 为了拯救经济,欧美发达经济体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直接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 尤其是美国推出了零利率、无上限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史上最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放水速度远超以往任何时期。 疫情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4.2万亿美元迅速扩张至8.7万亿美元,美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一度达到27%,创历史新高; 202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3.1万亿美元,赤字率达14.9%,创二战以来新高。 随着疫苗接种的广泛普及和经济的快速重启,全球消费需求迅速释放。 但与此同时,多国疫情防控不力,导致供应链恢复迟缓。 大量劳动力退出市场。 港口拥堵、运价飙升、卡车司机短缺、芯片短缺等罕见现象频频发生并愈演愈烈。 美国一些商场、超市甚至被迫“限购”。 。 流动性过剩与供需缺口产生共振,引发全球通胀快速上升。 此外,极端天气加剧了全球能源供需失衡。 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飙升10倍,创历史新高。 原油价格也迅速攀升至每桶80美元以上。 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推高全球通胀。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物价总水平稳定是我国经济健康复苏、经济发展韧性较强的重要特征。 徐光建表示,今年美国和欧元区随着经济恢复增长,CPI均大幅上涨,有的可能达到几十年来的历史高位。 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为了应对COVID-19疫情的严重影响,实施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计划,导致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长。 在产业链、供应链部分断裂、供需失衡的情况下,通胀的出现不可避免。

同时,面对疫情严重冲击和全球通胀上升,我国以负责任的态度成为全球物价水平的重要“稳定器”。 刘志成表示,一方面,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率先控制疫情、复工复产、复市,有效维护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高性价比产品。 另一方面,我国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推动物价整体运行在合理范围内。 特别是今年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我国全面采取了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管理好预期等一系列保供应稳物价措施一、坚决维护市场秩序,坚决遏制不合理涨价行为。 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政策效果迅速显现,10月下旬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已累计下跌50%以上,带动国际煤炭等能源及相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

在国际通胀压力持续的情况下,我国物价保持在合理区间。 您如何看待后期国际通胀走势?

刘志成表示,极度宽松的政策和供给瓶颈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国际通胀压力预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首先,供给制约依然存在。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供应链混乱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 疫情改变了就业观念。 在一些经济体,劳动力工作意愿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容易引发“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 二是需求持续复苏。 主要发达经济体刺激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投资和消费需求惯性恢复,服务需求或将随着疫情缓解、经济重新开放加速复苏。 三是输送压力增大。 能源、原材料、航运价格大幅上涨逐步传导至终端消费领域。 房价上涨推高了租金。 四是通胀承受能力增强。 去年以来,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相继公布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将通胀目标从“2%”调整为“平均2%”,通胀容忍度大幅提升。

与此相对应,受访专家普遍持有未来我国物价水平稳定的基本判断。

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 全球通胀高企,客观上会加大我国物价上涨压力。 刘志成表示,目前,我国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供应量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保持价格总体平稳运行有坚实基础。 CPI方面,我国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 特别是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生猪产能全面恢复。 CPI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PPI方面,随着煤炭价格大幅回落以及部分工业品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PPI可能在10月份见顶,后期涨幅预计将有所回落。

郭立彦还表示,一年来,在全球多轮疫情发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显着加大的背景下,国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准确执行宏观经济政策。 加强政策引导市场预期,及时应对价格异常波动,有效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充足稳定。 今年10月,我国CPI同比上涨1.5%。 剔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环比仅上涨0.1%,同比上涨1.3%,均处于合理区间。 当前,其他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供应短缺。 主要经济体CPI涨幅持续创新高,甚至出现严重通胀。 我国物价稳定形成鲜明对比,体现我国疫情防控措施有效,关键民生商品和基本能源供应充足。

郭立彦表示,当前,我国经济中长期的大势和基本面没有改变。 国家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大问题,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精准实施各项跨周期宏观调控措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持续释放,经济工作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国民经济供需周期、产业周期、市场周期进一步畅通,经济运行基础更加稳固。物价总水平稳定的势头依然十分稳固。

对于未来前景,受访专家也表示,物价水平总体将平稳运行。

郭立彦表示,展望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我国居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应充足,特别是粮油肉蛋奶等重要民生商品。新鲜的蔬菜、水果,煤炭等基础能源供应总量充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物价总水平将继续保持稳定走势。

徐光建表示,展望未来,我国物价水平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受国际市场因素影响,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PPI上涨对消费领域价格的传导效应将逐步显现。 但从社会总供求角度看,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持续稳定将是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