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对现代经济学的精神分析(下)

2023-08-07 00:02

当我们发现现代经济学不过是资本主义的教科书以及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之后,笔者认为现代经济学最大的问题在于现代经济学结合现代金融学,生出了商品符号化的魔鬼。

总得来说,现代经济学尽管搞出了市场经济,并成功将人异化为了商品,但其与金融的结合,所诞生出的商品符号化现象才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关注的问题。

什么是商品符号化,可能一般人很难理解,但我们换个说法,比如品牌价值,这样就能很好理解了,特别是奢侈品品牌,人们买奢侈品,并不是因为这个商品的价格符合供需关系(行为经济学已经讨论了这个问题),而是因为奢侈品所代表的符号在被消费,换言之买奢侈品的人买的并不是商品,而是品牌本身,这就是符号消费时代的开始。

那这个和金融有什么关系,简单来说,对符号消费的偏好就是从金融来的,是金融在努力地告诉人们,货币很重要。

所谓的金融,表面上做的事是货币的交易,通过货币的交易达到货币增值的目的,这是金融对外展示出来的状态,但如果洞穿货币的本质不过是一个符号,事情就不是那么一会事情了。

货币作为最早被消费的符号并不是货币被发明出来的初衷,一开始货币作为国家发行的信用凭证,最早是用来做商品贸易交易的工具,但随着民间信用借贷的盛兴,且银行将货币用于放贷,此时货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货币不再是交易的工具,而是一份人与人之间的信用背书,但这种背书不过是银行账面上的数字,市面上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货币在流通。随着货币的这种使用方式被推广,整个社会构成了一张巨大的信用网络,每个人的信用都被绑定进了这张网络中。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所谓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说。

那这和符号消费到底何关系呢,这里就不得不说到这个信用的问题,还是拿奢侈品的问题举例,手握奢侈品,可以证明持有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而这个身份正是由这个人背后的资产所代表的,奢侈品成了一张信用凭证,证明我是有钱人,奢侈品从根本上来看就是金融产品或者说理财产品。

当奢侈品这张信用凭证可以被任何人买到时,我们还能说自己只买了个包吗,最后买的就是信用符号。

回头看金融和货币,就不难看出人们在金融里面所消费的就成了自己和他人的信用,而不是任何实体化的商品,而信用说白了就是一个符号和概念,信用并不是任何可以实体化的现实中的商品。

因此金融最早搞出了人对符号的消费市场,随着人对信用这种符号的消费观的形成,于是品牌效应便开始出现,人们基于对品牌所展现出来的信用,从而购买该品牌的商品,即使人们确实需要某些商品,当人们是冲着品牌来消费的时候,潜移默化地便是在消费品牌背后的商业信用。

现代商业社会,根本上来说是信用消费时代,当信用变得可以交易,此时信用不再和人绑定,而是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绑在了一起,这已经不再是信用最原初的含义了。

物品的市场价值_物品的市场价值怎么算_物品 市场价值 经济学

有鉴于此,在现代社会谈及信用并没有什么意义,信用成了交易的对象,这其中的变化才是经济脱实向虚的根源,只要这个情况没有发生改变,所谓的现代经济就只是统治者创造出来收割被统治者的工具而已,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梦终究是要醒过来的。

到这里,笔者只是分析了这个现象正在发生,下面我们需要探究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要了解上面的问题,就要知道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于信用这个符号,信用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处在什么样大位置。

首先说结论,在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中,信用便是超我存在的锚定物。超我是在本我的碎片中被重整出来的,为了让碎片能够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重塑,必须要在其中植入一个锚定物,而信用很巧合地成为了世界上很多地方人类共同的一种价值信念。

中国人说人无信则不立,就很好地说明了信用是他人评价自己是否是个合格社会人的标准。

儒家把信放在了最后一个位置,也正说明了信是社会人的门槛,是超我道德标准的底线,之后才能谈仁义礼智。

而信之所以能被选为标准,也是因为这是大部分能够做到的事情,讲信用总得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正因为如此,信用成了世俗道德的第一标准,而信用又和商业的契合度十分之高,经商的道德标准也是信用,于是信用很自然地和商业捆绑在一起。

这一绑就是整个人类商业活动的历史,直到犹太人将金融系统化地带进商业的世界,并把信用彻底金融化了以后,这实际上也就把每个人对自己超我部分控制交给了金融系统。

从这个角度看后现代的问题,人类之所以没有自由,是因为控制着人的操作系统,即超我是被更大的金融系统所控制的,人们所有的行为斗受控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这一切不过是金融帝国创造者给所有人编制的一场梦境罢了。

然而无奈的是,所有人即使知道如此,但也不愿从中醒来,依旧信奉者现代经济学带给自己的那份虚假的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