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MBA智库百科:顺差越多外汇储备自然就会增长的

2024-05-01 06:07

摘自MBA智库百科()

国际收支顺差

目录

[编辑]

什么是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盈余,即国际收支盈余,是指国际收支中一国的收入超过其产出。 国际收支一般以美元结算。 这种结算是在银行之间进行的,但是美元分为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不能直接流通美元,所以我国央行会从盈余中储备多余的美元,发行本国货币,即大约三倍的准备金(我国就是这样)来维持货币流通的平衡。 顺差越大,外汇储备自然就增长得越多。

[编辑]

国际收支顺差的好处

一、国际收支顺差促进经济增长。

一是经常项目顺差拉动经济增长。 一是经常项目顺差刺激国内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净出口增加,这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快速增长的结果。 净出口的增加带动了国内总需求的扩大,国内总需求的扩大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是净出口乘数效应扩大经济增长规模。 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净出口增加的结果。 净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贸乘数效应。 在外贸乘数影响下,经济增长规模数倍于净出口,大于经常项目顺差。

其次,资本项目顺差直接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资本项目顺差直接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资本项目顺差源于资本净流入的增加,主要是我国外国直接投资增加的结果。 资本净流入增加了国内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直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的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规模。 在外商直接投资乘数影响下,经济增长规模数倍于外商直接投资额,大于资本项目顺差。

2、国际收支顺差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

1994年以来,除1998年因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资本项目逆差外,我国国际收支始终保持国际收支顺差。 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外汇储备也快速增长。 2003年末,外汇储备超过4010亿美元。 外汇储备增加,一是增强综合国力,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其次,表明我国具有良好的国际偿债能力,在国际市场融资时可以轻松地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类贷款。 第三,在我国直接投资的外国商人可以放心地将利润汇回本国。 这些外商愿意更加积极地注入资金,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

3、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经济总体平衡。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体经济平衡不仅与储蓄和投资有关,还与对外贸易有关。 当出现财政赤字时,当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时,就需要通过增加进口来弥补财政赤字,以维持经济的供需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的双赤字现象并存。 当出现财政赤字,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时,需要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净出口)来弥补财政赤字,保证经济供需平衡。 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储蓄尚未完全转化为投资。 1998年以来,连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增加。 因此,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特别是净出口的增加,部分弥补了财政赤字。 用国际收支顺差弥补财政赤字,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总体平衡,而且可以避免双赤字现象。

四、国际收支顺差增强我国抵御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

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使我国成为国际债权国。 因此,我国不仅有足够的外汇来满足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增加我国的对外偿付能力,保证对外支付。 这也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风险,提高国家抵御各种经济风险的能力。

5、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相对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

首先,国际收支顺差使国家有充足的外汇来干预外汇市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二是国家有充足的外汇来调节国际收支,实施积极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三是国际收支顺差增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 由于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招商引资,所以我国的资本流动性其实是比较大的。 在资本流动性实际较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顺差增强了积极财政政策拉动总需求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四是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编辑]

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国际收支持续大幅顺差将产生以下影响:

1、本币持续走强,出口受到影响。 长期的巨额顺差将导致外汇供给过剩,迫使本币汇率上升。 如果本币过于强势,就会引发大规模的套利、套利和外汇投机活动,破坏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稳定。 同时,也会使出口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影响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加剧国内失业问题。

2、造成通货膨胀。 持续顺差将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外汇持有量大幅增加; 同时,会增加外汇供给和本币需求,货币当局将不得不通过大量购汇来干预外汇市场。 这两种情况都会迫使本国货币供应量扩大、物价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此外,巨额国际储备囤积增加了持汇机会成本,外汇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3、不利于国际经济关系发展。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较大顺差,意味着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往往表现为进出口不平衡,极易引发贸易摩擦,影响国际经济关系。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以及21世纪初我国与美国、欧盟国家的贸易争端都是典型例子。 虽然国际收支顺差和赤字都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但相对而言,赤字的影响更为显着,各国都重点对赤字采取调整措施。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无论其持续时间长短或产生的原因如何,盈余也应该引起关注。 例如,如果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资本流入而非经常项目顺差造成,则表明该国国际竞争力较差。 一旦外资大量流出,就会造成赤字,经济实力就会呈现脆弱性。 一般来说,国际收支偏离平衡的程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不利影响就越大。

[编辑]

国际收支顺差的弊端

一、国际收支顺差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国际贸易摩擦。

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国内外汇市场外币供给超过外币需求,必然导致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预期。 因此,国际收支顺差对人民币升值造成压力:国际收支顺差越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越大;国际收支顺差越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越大; 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加了外资流入和国际收支顺差扩大,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升值。 压力。

国际收支顺差加剧国际贸易摩擦。 我国贸易顺差增加,意味着与我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出现逆差。 逆差国家会利用世贸组织规则限制我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 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中美贸易逆差较大,美国使用反倾销最多。 我国遭受反倾销最多,位居世贸组织成员之首,且我国反倾销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外汇汇率上升什么意思_外汇汇率上升是指_外汇汇率上升意思解释

2、国际收支顺差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外汇流入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而增加。 在固定汇率和结售汇制度下,央行必须以人民币购汇,注资量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加而增加。 由于大量人民币被动投入流通,央行基础货币账户更多地受到外汇流入的影响,不仅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导致物价水平上升。

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居民储蓄相结合,导致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国际收支顺差造成的巨额外汇储备已达4000亿美元以上。 与此同时,国内居民储蓄已达11万亿元,两者加起来约为14万亿元。 这超过14万亿元没有形成有效投资,是经济社会的闲置资金。 与这些闲置资金相对应的是闲置的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 结果,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增加并存。

3、国际收支顺差增加外汇储备成本,增加资本流出。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汇操作总是存在风险,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汇率风险。 我国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每当美元贬值,美国出现通货膨胀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就会贬值,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 国际收支顺差越大,需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操作的外汇就越多,国家外汇储备的成本就越高。

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资本外流。 在结售汇制度下,由于外汇资金的流入必须转化为外汇储备,因此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和欧元债券组成。 国际收支顺差越大,外汇储备和外国债券就越多,资本流出就越多。 这两方面形成了一个内在矛盾:国际收支顺差引导外资流入。 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越多,资本流入就越大; 国际收支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 外汇储备越多,资本流出就越多。 。

四、国际收支顺差导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大,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调整困难。

出口和引进外资都是有代价的:一是出口使国内资源被利用到国外,出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出口数量和结构随国际市场需求而变化; 第二,对外投资,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都是有成本的。 间接融资,如到期用外汇偿还国外贷款,需要更多的国内出口产品来换取外汇。 直接融资,例如跨国公司直接在我国投资设立生产、销售企业,将直接利用我国的各种资源。 不仅其利润将汇回母公司所在地,其产品也将占领中国市场。 第三,国内经济受制于国际市场。 一旦出口受挫、国内经济不景气,外资就会乘虚而入,控制国内市场和关系经济命脉的产业。 经济发展受制于外资,导致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权。

国际收支顺差挤压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 首先,在国内市场,大量外资企业直接在中国投资设厂生产。 他们的产品能够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可以绕过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还可以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不仅限于高新技术产业,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传统产业,与中国企业直接争夺国内市场。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挤压了民族企业出口产品的市场。 国际收支顺差特别是资本项目顺差过多,实际上是外国资本对本国直接投资的增加。 随着资本项目顺差增加,外资在我国出口市场的份额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主导出口。 2003年出口产品中,50%以上是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 因此,国际收支顺差缩小了本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的空间,客观上阻碍了本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是外资企业主导出口,政府出口结构调整政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这不仅给国内出口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也进一步影响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五、国际收支顺差影响了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当市场货币需求增幅小于货币供应增幅时,货币市场供给超过需求,金融市场利率下降。 目前,国际市场利率较低。 如果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下降,那么国内利率与国际市场利率的利差将会缩小。 利率收窄将减缓国际资本流入,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顺差。 然而,利率下降会导致人民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通胀压力。 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央行不得不维持目前的存款管制利率和贷款浮动利率,从而推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编辑]

国际收支顺差对策

国际收支顺差对国内经济和国外经济都有影响。 因此,有必要调整经济政策,协调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外经济发展,变国际收支顺差的不利为有利。

国际收支顺差是我国长期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解决国际收支顺差的弊端,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思路,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转向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出要求; 新经济政策的取向是:从国际收支顺差转向保持经常项目适度顺差,资本项目逐步实现平衡。

经常项目适度顺差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目前,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 如果存在国际贸易逆差,国际贸易逆差不是靠印更多人民币就能弥补的。 因此,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外汇储备不足时,我国将缺乏足够的外汇来购买进口产品和偿还到期外债,影响国家信誉和经济发展。 因此,经常项目顺差有利于我国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国际支付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资本项目逐步达到平衡,有利于扩大内需,适当降低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

实施出口和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内需”的要求。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应该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统筹宏观调控四大目标,调整经济政策,逐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协调国内外经济发展。

一、实施出口和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完善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 由于国内资本使用效率低下,经济增长难以带动就业增长,失业率逐年上升。 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用足用好14万亿元以上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 那么,如果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不变,即使不依赖引进外资,我国经济增速也能大幅提升,就业机会也会大幅增加。

二、保持经常项目适度顺差,必须调整进出口结构,加大经常项目开放,完善结售汇体系。 调整进出口结构,既要注重出口,也要考虑适当增加进口。 增加进口时要注意优化进口结构。 政府鼓励企业引进适用技术装备,加大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力度; 增加石油、矿产等战略物资进口; 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旅游和消费增长来拉动进口。

巨额顺差为经常项目进一步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 放宽企业和个人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增加售汇金额,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个人用汇、促进对外经济贸易,而且有利于调节外汇储备。 同时,由于资本项目尚未开放,为了防止资本项目从经常项目中汇出,政府还需要规范经常项目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真实性验证。

完善结售汇制度,促进自愿结售汇,增加开立外汇账户的企业数量,允许更多企业由强制结汇转为自愿结汇。 这样,企业就可以减少进出口过程中的外汇交易,从而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成本。

三、随着资本项目逐步平衡,需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控制外资进入,增加外资投资。 实行浮动汇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外汇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 其次,有利于人民币尽快成为国际货币。 三是对汇率敏感的行业受益,有利于企业控制出口产品成本,防止价格上涨。 四是推动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五是企业融资将逐步从银行业转向资本市场。 企业融资将更多地依靠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多元化。 六是有利于货币政策发挥作用。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应兼顾国内外经济发展,建立具有市场适应性的利率汇率机制。 固定汇率制度下协调利差往往受制于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 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央行应该降低利率。 但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较高或面临通胀压力时,考虑当国内利率与外部利率名义利差或实际利差过大时,降低利率会导致资本流出。 因此,利率不能轻易调整。 浮动汇率制度下,可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效应,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权。 因此,利率市场化需要配套汇率制度改革,即利率市场化与浮动汇率同时进行,建立适应国际经济和国内经济变化的利率汇率机制。 。

实现资本项目逐步平衡,需要控制外资进入,增加外资投资。 一是控制利用外资速度,调整利用外资结构。 二是引进外资要从数量转向质量。 引进外资要注重质量,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有利于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增强民族企业设计、研发能力的外商投资企业。 三是控制外资进入的领域和速度,减少资本项目顺差,为国民经济生存和发展留出市场空间。 通过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立足于世界国民经济之林。 森林。 四是增加外商直接投资。 减少资本项目顺差不能简单地限制外资进入,还要加大资本流出。 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减少资本项目顺差,而且有利于企业克服外国设立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四、加强与世贸组织规则相关的微观经济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规范进出口贸易。 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趋利避害,需要围绕出口和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国民产品和产业现代化。 利用世贸组织,必须坚持以国民经济政治为中心、以维护国内产业利益政策为中心、以应对策略为中心的三个原则。 同时要做到三点:一是合法,按照世贸组织规则行事; 二是合理、科学、有针对性地运用规则。 三是要实效,注重按规则办事的实际效果。

五、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步转向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为民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税源。 二是扩大减税范围,拉动社会总需求。 三是适时推进税费改革,减轻企业实际负担,促进企业发展,扩大就业。 四是增加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或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这有利于稳定社会、增加消费。 五是增加财政担保贷款或财政贴息贷款,通过财政担保或贴息贷款支持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加供给,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

扩张性货币政策:一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其次,配合财政公共债务政策,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央行购买公共债券,扩大货币供应量。 三是银行贷款向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鼓励出口,扩大出口企业生产,增加就业机会。 四是加大消费信贷力度,促进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快速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 五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结合,有利于活跃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信托市场,通过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增加投资渠道,将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发展。

取自“ https://wiki.mbalib.com/wiki/%E5%9B%BD%E9%99%99%85%E6%94%B6%E6%E6%94%AF%E9%AF%E9%A1BA%BA%BA%BA%BA%BL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B7% 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