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美联储前主席BenS

2024-05-27 06:03

货币的溢出效应_当前货币供应中的溢出效应分析_货币溢出效应是什么意思

与去年一样,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仍由三人分享。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三位美国经济学家本·S·伯南克、道格拉斯·W·戴蒙德和菲利普·H·戴维格因在银行与金融危机方面的研究而获奖。

一切都是历史,在黑天鹅和灰犀牛的反复冲击下,全球经济前景愈发黯淡。但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告诉我们,预测危机固然重要,但采取正确的行动更为重要。正如丘吉尔所说,“不要浪费一场好的危机。”

三个人共享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获奖者均来自美国,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42万元)的奖金。诺奖委员会指出,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对后续研究至关重要,这些研究增进了社会对银行、银行监管、银行危机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的理解。此外,这些研究还降低了金融危机发展为长期萧条并对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

三位获奖者均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为20世纪80年代初一系列现代银行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解释了银行存在的原因、如何使银行在危机中不那么脆弱以及银行破产如何加剧金融危机等,对于规范金融市场、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伯南克于2006年至2014年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指挥美联储应对2006-2010年金融危机及随后的经济衰退,组织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提高美联储运作的透明度。

道格拉斯·戴蒙德是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默顿·米勒杰出金融学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金融中介、金融危机和流动性。2012 年,他获得了摩根士丹利美国金融协会金融杰出奖,2016 年,他获得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数学科学研究所创新量化应用奖。

戴蒙德在电话采访中表示,获奖消息“出乎意料”。谈及当前全球金融市场的形势,他说:“与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我们今天的准备肯定要充分得多。

菲利普·戴维格是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银行和金融学教授,他因发表论文《戴维格-戴维格》而闻名。戴维格和戴维格开发了戴维格-戴维格模型,该模型展示了银行如何通过创造流动性为经济服务,以及如果没有存款保险或其他保护措施,这种流动性创造会给银行带来什么麻烦。这篇论文是金融和经济学领域引用最广泛的论文之一。

银行业和金融危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在颁奖词中指出:“他们的发现改善了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并指出他们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为什么避免银行倒闭如此重要。

戴蒙德和迪布维格提出了以政府存款保险的形式解决银行脆弱性的问题:当储户知道国家支持他们的资金时,当出现银行挤兑的谣言时,他们就不会再涌向银行。

此外,戴蒙德还揭示了银行的另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即银行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更适合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确保贷款用于良好的投资。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诺奖委员会的获奖感言和三位获奖者的主要研究成果中可以解读出的关键信息是,银行作为储蓄—投资转换职能,与天然的脆弱性息息相关。银行风险管理中介职能的有效履行可以降低这种脆弱性。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存款保险、充当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等方式,防止银行破产传言自我应验。银行业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储蓄—投资转换职能的丧失,是危机如此严重和持久的决定性因素。获奖者的真知灼见提高了我们避免严重危机和昂贵救助的能力。”

伯南克还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大萧条,并指出银行挤兑是导致这场危机如此严重和持久的决定性因素。

在学术研究方面,伯南克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1929年大萧条的经济史研究,二是“金融加速器”的理论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水清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伯南克本人学术功底深厚,可以说是一位学者,在担任美联储主席后,他转型成为一名成功的政策执行者。

杨海平坦言,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伯南克等三人获奖与其说是历史的暗示,倒不如说是巧合和警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DD模型一直受到金融学子们的推崇,而伯南克作为美联储前主席,亲身经历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一直在思索宏观经济学的圣杯。虽然他们的研究没有完全解决“为什么一开始没人注意到经济危机”这个女王问题,但对避免和应对金融危机却有不少启发。

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会

1968年,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正式宣布从次年开始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奖励在经济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经过50多年的变迁,从原来的货币理论到现在的行为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更加注重实际应用,经济学家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能源短缺、高通胀、货币政策紧缩、需求下降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全球经济前景愈发黯淡。不少国际组织和机构近期纷纷对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亮出“红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近日表示,全球经济正在经历“根本性转变”:从一个“相​​对可预测”的世界转变为一个“更加脆弱”的世界。

在这一全球困境中,不同地区和国家遭遇不同境况。世行也呼吁发达经济体央行考虑货币紧缩的跨境溢出效应,各国政策制定者合作缓解全球供给瓶颈,支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经济秩序,抵御可能进一步破坏贸易网络的保护主义和碎片化威胁。

伯南克曾指出,当前新冠疫情与大萧条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源于实体经济,而后者源于金融市场,进而传导至实体经济。在他看来,只要金融体系保持良好运转,疫情影响将是短暂的,疫情结束后经济就能迅速复苏。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认为,伯南克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和加强金融机构监管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金融危机,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全球经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另一方面,张雪峰指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有人甚至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至今尚未结束,只是被信贷扩张等手段延缓了。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本办法或许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总需求。加强金融机构监管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系的一部分,这一举措也有利于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杨水清也提到,伯南克的宽松政策对全球的影响有限,并不适合所有国家。因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而存在,一旦其他国家放松流动性,就会导致本国物价上涨,从而影响其他方面。

北京商报记者 方斌南 赵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