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财经(finance_ifeng)综合齐俊杰(qijunjie82)、黄胜看金融、经济学人告诉你(作者:冯玲)、供给侧改革(作者:陈志武)
中国经济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一个无法看懂的局面。有人看好中国经济,预言未来还会不断上涨,赶超欧美日本的经济;有人看淡中国经济,散布各种崩盘论。这里,我们将为您揭秘中国经济四大真相,让你一文看懂股市、楼市、物价、工资收入的奥秘!
真相一:物价方面有好消息传来,中国的通胀威胁是否已经解除?
1、目前物价和房价是否同步上涨?
至于物价,大家都很担心。房价已经这么高了,物价肯定不能再创新高。大家都担心一旦CPI超过3%,央行的货币政策就会发生变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月份CPI数据带来了好消息,只有2.3%,与上月持平。
2. 生活越来越沉重,物价还会继续上涨吗?
CPI只有2.3%,看上去比较平稳,并没有暴涨。这说明虽然菜价越来越贵,猪肉也一直贵,但是CPI已经见顶,不会像2008年、2011年、2013年那样的通胀情况爆发。之所以会这样肯定,也是由CPI月度走势决定的。理论上来说,一年中最贵的时候是一季度,一个原因是春节因素,大家的购买需求旺盛。进入4月份以后,春暖花开,蔬菜等开始收获,所以食品价格逐渐回落,CPI自然就会回落。从前几年的走势来看,的确如此。
3. CPI和股市有关系吗?说“我爱你”不容易
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大家都担心物价继续飙升,生活变得无法忍受。一旦物价陷入不可控的上涨,央行很可能不得不出手抑制通胀,收紧货币政策。如今的股市没有业绩支撑,没有人气支撑,全靠央行放钱,用流动性支撑,一旦央行停止放钱,或者收缩流动性,可能就全完了。
但总体来说,应该问题不大,今年通胀对货币政策的威胁应该已经消除,通胀压力降低,人民币贬值压力也会减小,在美国加息敏感期,这是个好消息。
真相二:中国的房子卖不出去,政府怎么办?
1、除了农民工、学生,还有谁将接手楼市?
经济学家陈志武认为,当前楼市去库存其实只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做法。比如广东一些地方政府就给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下达任务,要求他们收购房地产开发商的滞销房源,并据此下达任务。这种行政干预决策,并没有考虑把开发商滞销的房源转嫁给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员工是否合理。显然,让这些人接手楼市过剩的库存,违背了他们的真实意图。这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整个经济的库存和经济风险?
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让这些国企接手这些卖不出去的房子,他们可能支付的价格可能会高于真正的市场价格。开发商的过剩房屋之所以卖不出去,是因为他们开出的价格不合理,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太高了。如果他们愿意降价,我相信这些房子还是会有人买的,毕竟还有不少人有刚性需求。
2、房地产泡沫为何这么严重?为何不给开发商一点教训?
让国有企事业单位高价接收滞销房屋,就等于让他们把钱送给开发商,尤其是在信贷政策不断放松,让老百姓零首付或极低首付买房,通过银行提供房贷帮助房地产开发商去库存的情况下。其实,对于金融体系和银行体系来说,这样的去库存的结果,无非是把房地产开发商的问题转嫁到国有企业和不需要买房的普通百姓身上。
这些开发商还会继续盖楼,增加楼市的供给吗?这些开发商本来应该受到教训,房子供大于求,要价高,本来应该受到市场的惩罚。但是,在这些地方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把卖不出去的房子接手了。开发商不但没有受到教训,反而受到鼓励,可能还会买更多的地,做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反正房子卖不出去,政府就会用行政手段安排把这些卖不出去的房子卖出去。
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讲去库存、去产能,但最后产能不但没减少,反而还在增加,库存也一波波地创下新高。
政府对楼市干预过多、救助过多,违背了市场规律,本该受到教训的市场参与者和市场主体却没有得到教训,反而鼓励他们做出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
3、救楼市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这个法宝就是用价格的力量来调控房地产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逼迫市场去库存,可以减少未来的产能;通过价格机制,开发商去库存只能压低房价,这样他们的利润就不会很高,甚至会亏损。一些经营不下去的僵尸房企就会倒闭,这样房地产市场的产能就会被迫自然下降,而不是靠政府去救市。
4、房价危了!北京、上海房价真的会一直涨吗?
说北京、上海没有泡沫、房价不会跌,这是不科学的,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崩盘。如果未来房地产市场泡沫崩盘、破裂,二三线城市的房价跌幅可能比北京、上海、深圳还要大。
如果其他地方楼市大幅下跌,北京、上海也会下跌,但下跌幅度可能较小。一旦出现逆转回升,有可能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房价会更早、更快回升。
只能说这些一线城市的楼市抗跌能力更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市场抗跌能力不一样,但一旦房地产泡沫出现,全线出问题,一线城市挡也挡不住。
真相三:谁在哭穷?最低工资制度能保障居民收入吗?
如果制定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能提高劳动者收入,那么只要通过一道法令,把最低工资标准定为每小时1000元,人人不是很快就能成为百万富翁了吗?消除贫困的任务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但这只是美好的想象。
1、最低工资制度是否会导致另一种类型的失业?
最低工资会造成失业吗?简单来说,最低工资实际上是在市场价格之上设定了一个最低价格,人为抬高了价格,导致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具体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劳动力相对过剩——失业。
事实上,受最低工资制度影响最大的是生产力低下的工人,他们为老板创造的边际价值低于最低工资,老板为了避免损失,不得不不雇佣他们,从而导致失业。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越高,这些群体的失业问题就越严重。例如,西班牙、希腊的青年失业率高达50%,意大利超过40%的年轻人失业。因此,最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成了最低工资制度的受害者。
2. 如何提高最低收入?有哪些方法?
提高工人收入的一个办法是提高工人生产的边际价值,提高生产率,比如增加资本品的投入。比如,美国工人工资远高于印度工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美国工人更能干,而是因为美国工人使用机械化设备,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的产出。
另一个办法是增加雇主之间的竞争,也就是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给员工提供的高薪被认为是一项重大创新,但这并不是因为福特先生特别仁慈和慷慨,而是因为新兴工业部门需要大量工人,必须提供优厚的待遇,让其他部门就业的工人能够转行。
三、最低工资制度是否违反市场竞争规律?
这或许比造成失业更糟糕,因为竞争是市场机制的命脉。
如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受影响最大的将是中小企业,它们无法以比较理想的工资水平聘用员工,从而面临无法发展壮大的困境,难以与大企业竞争。
另一方面,缺乏工作经验和技能的新移民也面临同样的境况,没有雇主愿意以高于市场价的最低工资雇用他们,如果他们找不到工作,就无法提高技能、积累经验,更无法获得加薪。而且,一旦最低工资制度损害了底层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往往需要出台与之相匹配的失业救济制度。这又会进一步固化失业和贫困,使底层人民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
因此在西方国家,工会对最低工资标准最为热衷,只要本工会的工人不面临失业的风险,他们愿意牺牲其他工人的利益。
4.最低工资上调的代价最终由谁来买单?
竞争减少,最终会伤害到消费者。有位经济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有人呼吁沃尔玛员工的时薪涨到15美元,于是他走到沃尔玛门店门口,拦住每一位顾客,问他们是否同意给沃尔玛员工涨工资,大多数顾客都同意了。他又问他们是否愿意为沃尔玛员工多付15%的工资,但大家都拒绝了。
但现实是,不管消费者愿意不愿意,如果最低工资提高,最终的成本还是要落到消费者的头上,因为到时候,那些能够与大公司竞争的廉价商店/工厂就不复存在了,剩下的有限商家也更有可能合谋操控价格,让消费者别无选择。
经济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市场规则是保护竞争,而不是保护竞争对手。这就是市场的魔力。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最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改善了每个人的处境。
真相四:给券商加杠杆能救股市吗?
监管层近日终于出手救市,公布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救市政策,就是大幅提高券商杠杆率,将券商净资产负债率由最低不低于20%调整为10%,净资本与净资产比由不低于40%调整为20%!
如此重磅政策的出台,将使券商杠杆率大幅翻倍,堪称是重拳救市,如果这一政策属实,如此大幅加杠杆救市也埋下了重大隐患。
1、券商加杠杆是否会引发新一轮股市崩盘?
首先,2015年的牛市是靠巨额杠杆推动的,通过融资、配置资金,最终引发了史无前例的股灾,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
这次杠杆的对象是券商,券商可以炒股,也可以借钱,但券商再把钱借给散户,这跟去年股灾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会造成中国股市杠杆率特别高,最坏的结果就是股市再一次崩盘。
其次,2001年到2005年,中国多次救市,把1500点作为救市线,也就是政策底,但最终还是跌破,跌到998点,折磨了大家四年,太痛苦了。救市只会让熊市更久,加杠杆救市只会导致股市崩盘,因为这会导致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如果杠杆率超过6%,股市的风险就非常大,现在实际杠杆率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了。
2. 去年股市崩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的根本原因是证券公司监管失控,导致证券公司加杠杆,以各种方式进行违规操作。继续放松对证券公司的限制,加杠杆将带来重大风险。如果杠杆率超过十倍,证券公司破产将成为常态。
救市最好的办法就是救实体经济,在经济下行、股市刚刚崩盘的背景下,任何救市都是徒劳的,让我们期待实体经济的改善,这才是根本!
来源:凤凰财经(finance_ifeng)综合齐俊杰(qijunjie82)、黄胜看金融、经济学人告诉你(作者:冯玲)、供给侧改革(作者:陈志武)
- 结尾 -
中国经营报
成立于1985年1月5日
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商业金融报纸
30年来与中国企业共同成长
对话商业领袖,传播商业理念,服务商业人士
中国经济自媒体微联盟报道
金融、投资、汽车、TMT、奢侈品、旅游、航空、地产等领域
近200名资深记者
第一时间发布有价值的行业资讯
让我们与中国企业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