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浅谈国有资产不能保值增值的原因及对策

2024-08-17 12:07

浅谈国有资产不能保值增值的原因及对策。浅谈国有资产不能保值增值的原因及对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些地方水利工程形成了各具特色、蓬勃发展的格局,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国有水利资产流失和不能合理保值增值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资源性资产的层级有:一是水利部门作为各级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河道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和河道的管理权;二是各级水利部门依法取得并拥有的水工程范围内的水资源、水域、岸线、滩涂、土地、砂石、土体等资产,这是一笔不小的资源性资产。目前,由于水利国有资产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大量水利国有资产流失,不能合理保值增值,严重制约了水利事业的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加强资产管理,保证国有水利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是一句空话。1、国有水利资产流失的原因及不能做好水利资产保值增值管理1、水利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无本金投入。20世纪60、70年代,许多水利工程没有严格按照基建验收、决算、会计核算等程序进行,造成大量水利资产账外流失。有的项目配套工程不健全,导致主体工程建成后不能充分发挥项目效益。

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只追求新建项目,忽视对原有工程的维护和更新,导致工程在运行中无偿消耗,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这些都使水利资产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本生产力,造成大量无效投资。原因与对策2“夔私集体”无偿占用水利国有资产改革发展以来,许多水利单位为了增加征收能力,解决子女就业、人员分流等问题,纷纷成立了各种各样的企业、公司,其财产大部分是从水利国有资产中无偿划拨的,这些集体企业通过无偿占用国有资产进行征收,作为水利单位的“小金库”,水利单位、集体企业再将征收的资产以各种名义私分。这种因国有资产转为集体资产或公有资产转为私有资产而导致的水利国有资产流失,是水利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的一个渠道。3、体制转制过程中,部分水利国有资产被非国有化。在目前的农村水利经济转制改革中,很多地方都进行了“五荒拍卖”和小型水利项目产权制度改革,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资产评估不规范、项目产权转让底价低、转让资金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水利国有资产流失或贬值。4、国有资产改制导致的水利国有资产无偿转让。这是一个在各地引起广泛反响的新闻话题。 1996年,山东省水利厅在水利权管理上坚持放权不放权,阻止了济南水利水泥厂、省水利工程机械厂资产无偿划转,遏制了水利国有资产流失。

此事引起省水利厅的高度重视,他们要求水利部门研究应对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现在,江苏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新一轮全国企业改革中,江苏省经贸委把水利明星F企业虎山集团建材机械厂、美达建筑机械厂列为省级改革试点单位,改制后的企业将划归国有资产管理局所有。这种无偿划转,严重挫伤了水利部门发展水利经济的积极性。5、忽视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造成对水资源的过度需求。长期以来,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作为实物形态的水资源管理远比作为资产形态的经营重要,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没有资源核算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水资源无价的观念深入人心。水资源产品价格过低,直接导致水资源市场价格严重扭曲,造成水资源开发不合理,利用不足,浪费严重,消耗过度。如我国工业用水单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10倍以上,重复利用率仅为20%~4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5%以上。二、应采取的对策1、运用价格经济杠杆,实现国有水利资产良性运行近年来,各地不断完善配套水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合理征收各类水利费,建立水利公益性项目补偿机制,促进各项水利事业发展。同时,各地也充分认识到,实现水利资产健康运行、保值、追求增值的关键是合理确定水、电价格,使国有水利资产经营收入达到盈亏平衡点,并获得合理的资本利润率。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把价格改革作为培育和发展市场的重要环节。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发挥价格在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水资源中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要将水费改为水价,实现水利工程供水商业化经营,供水收入真正成为水管理单位的生产经营收入,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要根据水利工程具体情况分别确定。近期,国家计委重新调整了水利部所属三门、潘家口、丹江口三家水电企业的电价,以电站全部成本作为定价依据。三家企业每年净增近2亿元,这是水利部近年来加强价格体系建设工作的重大进展,是水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依据。2、理顺关系。加快建立水利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水利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不建立,水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水利国有资产权益就得不到保障。当前,要按照国家要求建立国有资产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建立水利资产分级管理体制。明确水利国有资产国家产权、水行政主管部门资产监管权和运营单位法人产权,切实落实监管和运营责任。

在清理资产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国有集体”企业纳入产权登记管理范围。加快推进国有水利资产托管代理化进程,建立合理的权益关系和切实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完善资产运营机构建设。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向部属部分重点直属企业派驻资产监管监督委员会,加大监管力度。加强资源资产监管,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林业部的做法。水利部与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成立国有水资源资产监管委员会,组织、指导、协助全国国有水资源资产监管工作,委员会可定期或不定期派出督察人员或督察组到水利企事业单位,对水资源资产在管理运营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检查监督,维护国有所有者权益。防止资源性资产流失。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3、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资产运营上,要自上而下实行资产运营责任制,分级管理,分级监督。国家要切实维护水利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各级水行政部门要在授权范围内履行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水利企业要执行《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通则》以及相关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考核办法。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根据各类水利工程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技术经济指标和考核指标体系。

对供水、水电等生产性服务项目实行成本核算。建立健全绩效责任制。4、重视水利经营资产重组。水利经营资产(包括水利管理单位内能够发挥生产经营作用的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在市场经济流动中实现。这就涉及到经营资产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即水利经营资产如何在市场中重组。经营资产可以采取实物经营方式,也可以采取金融经营方式。实物占有并不是唯一的形式,通过租赁、拍卖、合作、贷款等方式赚取的资金,也是水利经营资产在市场流动中保值增值的有效形式。目前,各地积极探索的新建、改制、一厂多制等形式,都是经营资产重组。改变过去经营资产的单一模式,向混合经济模式迈进。重点和核心是要按照价值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实现水利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资产重组中,​​要防止水利国有资产流失。5、加强水利营业费用审计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经理(厂长)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经理(厂长)经营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对其的审计监督。在这方面,外经贸部的“三步审计”值得借鉴。所谓“三步审计”,就是每年对企业总经理进行一次小审计、中期审计、离任时进行一次大审计,把经理任职时一次性的职责审计评价变成离任时经营性的审计监督。

即由总经理的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以防控、总结。同样,企业经营性资产的审计监督也应经常化、制度化。目前,我们的很多水利企业表面上形势很好,甚至业绩辉煌,效益、形象都不错,但是,一旦走进企业调查了解,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严重的问题。因此,要进行经营性审计监督。定期查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水利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6、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非经营性水利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拨给水利单位用于抗击洪、涝、旱、冰等灾害和为其管理服务的行政性、事业性、基础性、专项性和其他性质的资产。以及水利单位为完成防洪、抗旱等营业任务,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开展行政事业性收费活动而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资产。由于这类水利国有资产不能用于经营,且由水利单位负责保证其安全、完整和防止损失,所以对这类水利资产要进行特殊处理。这类资产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这部分资产由政府委托水利部门进行经营管理,政府支付其经营费用,由水利单位负责保证其安全、完整和防止损失;二是,将这部分资产在水利单位单独列支,保护简单再生产的政治资产的费用由政府以财政或政治的方式予以补偿。

7.积极研究探索资源资产最佳管理运营方式。在管理上,资源资产应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水资源国有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资产化管理。通过试点工作,在理论上探索水资源资产产权界定和登记方式。逐步建立实物台账及其相应的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建立资源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资源资产基准价格和标准价格体系。在缺水地区,积极探索建立水市场,运用经济规律。促进水资源向高效方向流动,使水资源在市场上合理有序开发、销售和转让,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责任编辑 韩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