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外汇对冲需求提升,投资者需树立风险中性观念

2024-08-27 15:01

他进一步指出,近年来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份额快速增长,这既有投资者需求的推动,也有跨境贸易的推动。随着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的份额增加,相应的外汇对冲需求也随之增加。随着贸易的增长,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3月份,随着一系列全球市场风险事件爆发,新交所整体外汇交易量增加,反映出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上升。

进出口企业需树立风险中性观念

南华期货宏观外汇分析师周冀表示,从3月份新交所美元/离岸人民币期货月度成交量创下220万手新高来看,人民币期货成交量的增加反映出市场对套期保值(外汇风险管理)和投机的需求增加。套期保值主要体现出市场对未来汇率走势不确定性的担忧,市场参与者希望通过外汇衍生品提前锁定汇率风险。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在国际外汇期货市场中逐渐站稳脚跟。

谈到后续汇率走势,周济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汇率是两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体现,人民币对美元主要体现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的相对表现。第二,外汇政策,央行对人民币对美元的态度。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第三,从动因上分析。汇率最终会在兑换过程中得到落实,所以资产配置(证券、债券)就是这个兑换过程的体现。这也会和中美利差有关。第四,货币属性,货币的避险属性有多大,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对汇率走势产生明显影响。

周济认为,对于进出口企业来说,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走势方向并不像2022年那么明显,尤其是上半年人民币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具体来说:海外,海外央行何时停止加息、是否会降息,目前尚无明确答案,在当前高利率环境下,海外金融风险积聚;国内,部分地区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趋势较为明显,仍需等待更强烈的信号。针对目前人民币双向波动常态化趋势,企业应继续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理性面对汇率涨跌,合理运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管理自身风险敞口。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近期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机构人士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保持理性预期。

比如有报道称“巴西与中国达成协议,停止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使用本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当被问及“这对人民币国际化将产生多大影响”时,德意志银行全球新兴市场董事总经理、德意志银行中国上海分行副总裁许兆廷对《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巴西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已连续5年超过1000亿美元,双方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两国货币直接交易将有助于双方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农业、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金融等诸多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他说,这一协议的达成“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中国目前正在中东与沙特、伊朗,南美与巴西,亚洲与东盟国家推动人民币直接交易,这有利于降低彼此交易成本,保障能源安全,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举措,有利于扩大人民币的影响力。”

方正期货高级研究员彭博表示,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的比重确实在加速上升。一方面,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了人民币交易协议;另一方面,美元信用的缺失,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考虑将人民币作为储备;第三,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也开始采取行动对冲人民币升值风险,同时也为后续与中国的贸易做好一定的人民币储备。在这三个因素之下,人民币的使用频率上升,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逐渐扩大。不过,彭博社也指出,“目前一些报道有些夸大”,称“海外资金大量涌入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其实从目前来看,肯定是有流入的,但规模应该有限。至少从港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来看,还没有大规模流入的迹象,所以一些媒体的报道有些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