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白银货币的历史变迁:从稀缺到主要储备的演变

2024-09-03 07:01

白银作为硬通货在中国至少已有四千年历史,尧帝时期货币种类繁多,有龟甲、贝罌、珍珠、玉石、布帛等;同样作为硬通货的黄金则分为黄、白、赤三种,即金、银、铜。

由于中国白银产量极少,唐代以前,白银的流通量并不大。西汉时期的国家货币储备主要是黄金和铜,黄金往往用于重大支出。例如,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凯旋,汉武帝赏赐卫青和他的士兵黄金20多万公斤,约50吨。

当然,当时黄金的购买力远不如现在,一磅黄金只能兑换三四磅白银。大约在晚唐时期,巨量的白银通过对外贸易流入中国,白银货币流通量大大增加,成为最重要的国家货币储备。这是由贵金属的特性决定的,它不易生锈,比丝绸等物品更能经久保存。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期,白银在民间的流通也愈加盛行,但白银主要与丝绸配合用于政府的大规模支付,如军费、官俸、赈灾等,政府发行的银锭规格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十两,小的只有一两。

那么宋代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到底是多少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最好先看看铜钱的购买力,然后再进行折算,因为铜钱是当时最常用的货币。

一般来说,宋代时​​期,一两银子相当于两贯钱,比较稳定。不过要注意的是,与民间的说法不同,古代并没有千贯铜钱。其实北宋初年,一贯钱是八百五十文,后来改为七百七十文。南宋孝宗年间,官制变为七百文一贯。为了计算方便,我们还是采用一千文一贯。首先我们来看看粮食的价格,毕竟“民以食为天”。

粮食价格随收成的好坏而波动很大。《宋史》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路皆说五谷丰登,一斗米七八钱”。也就是说,很多地方,一斗米只值七八钱。南宋绍兴十三年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景湖五谷丰登,一斗米六七钱”。

当然那只是例外,饥荒时期,米价高得吓人,一斗米要几千文钱也买不到,正常范围在四五十文钱,最贵的要一百文钱以上。宋徽宗崇宁年间,官员上疏说:“自商贾开,物价亦平;官商不分两价,一斗米不过一百文钱。”意思是说,一斗米的价格不高,也就一百文钱多一点。

我们以一斗米 100 文钱来计算。斗是体积单位,各个朝代的标准都不一样。宋代一斗米有多重,学术界说法不一,但据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 8 到 10.5 斤。这里就以 9 斤来算吧。宋代 100 文钱可以买 9 斤米,1 斤米要 11 文钱。

所以,一两银子相当于2000个钱,可以买180公斤大米。

大家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古代的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100块钱左右,这个价格太低了,按照现在米价正常2.5元一斤来算,宋代的一两白银至少相当于今天的450块钱。

当然,粮价只能作为参考,我们再来看宋代的肉价,《宋史轶闻集》中提到,宋仁宗年间,北宋京城汴京的猪肉价格在一斤一百二十文钱左右,京城的物价比较昂贵,而且北宋一斤的价格也比较大。

古代一斤是十六两,根据《民国中原度量衡简史》记载,唐宋时期一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50克,也就是一斤半。以此推算,八十五钱可以买一斤猪肉,一两银子可以买二十三斤。

更别说现在了,两年前猪肉价格正常的时候,大概是10块钱一斤。相对而言,宋代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就比较弱了,相当于200多元。这也说明北宋时期汴京的物价并不低,如果用白银在农村消费的话,它的购买力是很高的。

水浒传中提到了北宋时期的一些银子消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第十五回,吴用到石街村拜见阮氏三兄弟,给了阮小七一两银子,让他买酒买菜。这一两银子阮小七买了什么?一坛够四个人喝的酒,两只肥鸡,二十斤熟牛肉。

就算是生牛肉,今天也要六百多元,酒和鸡也要一百多元,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体现出来了,而且那两两银子还没花完,店里也没找钱,因为阮小七欠了不少酒钱。

总体来看,宋代1两白银大概相当于今天的700元左右。

最后顺便说一句,大家都知道宋朝文官的俸禄很高,包公一年的收入有多少呢?他在代理开封府的时候,一年的收入超过两万铜钱,至少相当于一万两白银了,也只有宋朝才这么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