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货币需求因素解析

2024-09-11 06:02

1.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 表示价格变动率。W表示非人力资本(物质财富)与人力资本(个人赚取收入的能力)的比率。U表示一个综合变量,既反映了主观偏好和趋势,也反映了客观的技术和制度因素。 1.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 弗里德曼进一步假设,上述函数都是由实际数量决定的,即完全独立于用来衡量货币变量的名义单位。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函数为:Md/P表示排除价格水平影响的实际货币需求,即能够实际控制财富的货币需求。Y/P表示排除价格水平影响的实际收入水平,这是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主导因素。 1.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 上述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1)实际货币需求不受价格水平(P)的影响。 (2)实际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永久收入(Y/P)作为总财富的代表。 (3)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对货币需求影响不大。 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 1、货币需求函数分析的出发点 2、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关系 3、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第五节 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检验的过程,即先把理论假设以数学模型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再运用统计方法测度数据,以证明或反驳这些假设。

一、货币需求实证研究简单总结 (一)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二)货币需求的稳定性 (三)流动性陷阱 二、戈登菲尔德对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S.戈登菲尔德在1973年所做的综合性研究中,对M1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检验。 上文表明,在短期(一个季度)内,货币的实际收入弹性为0.19,即实际收入增加1%,将引起货币需求增加0.19%;而长期的实际收入弹性为0.68,实际货币需求的增幅为实际收入增幅的68%。 显然没有达到同样的比例。 三、货币需求实证分析的难点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时,只有选取的计量指标真实可靠,计量结果合理准确适用,指标关系可信才行。因此,数据的选取非常重要,在实证分析之前,很难区分是货币需求函数还是货币供给函数,这是困扰货币需求实证检验的主要问题之一。然而,货币需求的测量却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以及经济生活中货币量的稳定性。第六节我国货币需求研究一、我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发展阶段(一)1:8经验公式所谓“1:8经验公式”,是指如果现金流量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保持1:8的比例,那么货币流通就是正常的。一、我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发展阶段(二)公式:货币供给增长率等于预期(或计划)物价上涨率加上经济增长率。

(三)计量经济学方法在我国货币需求测算中的应用与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计量经济学方法主要采用单变量回归方法,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比较简单的公式 Y=a+bX,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两个参数 a、b 的值,从而大致预测我国的货币需求。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采用多元回归等计量经济学方法较多。 二、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视角 1.全社会商品总量和供求结构变动。2.物价水平。3.收入水平与收入分配结构 4.货币流通速度 5.制度变迁 6.人口密度、产业结构、信用体系、社会分工、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二、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二)微观视角 1.收入来源 2.利率变动与金融资产选择多样化 本章内容提要 货币需求是指各类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项经济活动的需要,要求保留或占有一定数量货币的动机或行为。一个经济社会需要多少流通货币呢?马克思和早期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流通中货币的需求是由商品价格决定的。 本章内容提要 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则正好相反,认为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动引起价格的变动。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有现金交易说和现金差额说。

共同点在于他们认为货币对经济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货币数量变动的影响全部体现在价格水平上。而均衡理论则采用需求函数的形式,以人们持有货币意愿的动机为基础来研究货币需求,开始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 本章摘要 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分为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随着收入的增加,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同时利率下降,投机性货币需求也增加。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认为货币供给通过改变利率来改变货币有效需求,但这种机制可能由于流动性陷阱或投资对利率缺乏弹性而不起作用。 本章摘要 凯恩斯学派的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货币理论。鲍莫尔提出了交易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比的“平方根公式”;惠伦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也与利率负相关;托宾从风险规避的角度提出货币需求是资产组合的一种形式。 本章小结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从资产持有量的角度出发,认为货币需求由多种变量决定,用“永久收入”来分析货币需求,改变了凯恩斯等经济学家逻辑推理的研究思路。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利率对货币需求的敏感度不高,货币需求函数比较稳定。 重要概念 货币需求、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货币流通速度、现金交易理论、现金余额理论、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动机、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陷阱、鲍莫尔平方根定律、惠伦立方根定律、托宾资产组合理论、永久收入、货币需求函数 复习题 1.比较费雪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的不同之处。

2.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简述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发展。 4.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试分析凯恩斯货币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区别及政策意义。 华东理工大学 第十章 货币需求 第十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 第四节 现代货币数量论 第五节 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 第六节 我国货币需求研究 本章提要 第十章 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类经济主体在一定时期内保留或占有一定数量货币,以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项经济活动的需要的动机或行为。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2)货币需求量是有条件限制的,是能力和愿望的统一。 (3)实际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现金需求,还包括存款货币需求。 (4)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的需求,也包括充当价值储藏手段职能的货币的需求。 第一节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总价格/同种货币流通的次数=充当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这一规律是普遍适用的。

符号为: 式中:P代表商品价格;Q代表商品交易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代表必要货币量。 第二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认为名义总收入只由货币数量变动决定的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货币理论。它包括: 现金交易理论 现金余额数量理论 1、现金交易理论与交易方程 费雪着眼于货币的流通功能,认为货币是用来交易的。他认为,如果先排除存款货币,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包括: ①流通中的货币量。 ②流通货币的效率,即货币流通速度。 ③商品交易次数。在此基础上,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 1、现金交易理论与交易方程 设M代表流通中的货币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V为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量。设一年内交易的各种商品的加权平均价格为P,T代表社会商品交易总量,则公式可写成: 右边为交易总价值,左边为货币总价值。公式可以调整为M=PT/V或V=PT/M。 1.现金交易理论与交易方程 这个方程反映出这样的关系:若V、T不变,P与M成正比变化;若M、T不变,P与V成正比变化;若M、V不变,P与T成反比变化。 2.现金平衡理论与“剑桥方程”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和AC庇古从货币供求角度研究价格的决定问题,提出了现金平衡理论。

剑桥学派用下列等式来表达,即:(0K1)M代表一国的货币总供给量;Y代表实际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即总产出;P代表平均价格水平或货币价值的倒数;K代表人们经常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2、现金余额理论与“剑桥方程式”该方程式强调货币需求的因素,着重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它认为K会随着人们对财富的不同处置方式而变化。财富的处置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1)投入生产,获取利润或利息(2)用于直接消费和即时享受(3)保持货币形式,形成现金余额,既方便又安全。 3、现金交易理论与现金平衡理论的区别费雪的现金交易理论与剑桥学派的现金平衡理论在方程形式上区别不大,都得出货币量增加会引起商品价格上涨的结论,但是,两种货币需求理论在交易量如何影响货币量的分析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3、现金交易理论与现金平衡理论的区别首先,交易方程强调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剑桥方程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数量。其次,交易方程从全社会的角度讨论满足社会商品交易的货币量,并分析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剑桥方程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以一种财富或资产的角度研究货币,具有动态研究的特点。

三、现金交易理论与现金平衡理论的区别 第三、交易方程着眼于影响交易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经济制度等因素,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状况,忽略了金融市场经济主体的主观意志因素。剑桥方程着眼于资产的选择,即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意志、预期等心理因素的作用。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从资产选择的角度系统地提出和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认为人们对持有货币有流动性偏好,从而产生对货币的需求,这就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偏好理论。 1、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 投机动机也叫资产动机,由资产动机形成的货币需求称为资产货币需求。当货币需求只考虑货币和债券(国债)时,资产货币需求就是债券资产的需求。资产货币需求取决于市场利率水平,市场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小。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M1表示满足交易需要所需要的货币量,L1表示由收入水平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Y表示国民收入,则: M2表示满足资产需要所需要的货币量,L2表示由利率水平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R表示利率,则: 这样,货币总需求为: i MO L1 L2 i MOL=L1+L2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L表示“流动性偏好”函数。货币是最具有流动性的,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等价于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主义函数与以前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区别在于:以前的货币需求函数只考虑收入,函数可以概括为M=f(y);在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分析中加入利率因素,函数可以表示为M=f(y,i)。 1.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时,由于利率过低,人们不再愿意持有收入不多的生息资产,而是宁愿把所有的财富都以货币的形式持有,即货币需求变为无限大。如果利率稍微下降,无论央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都会被货币需求所吸收。货币需求曲线L就会变成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人们把这条直线部分称为“流动性陷阱”。 2.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其中包括: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惠伦的“立方根定律”。 托宾托宾的资产组合理论。 1、鲍莫尔平方根定律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运用管理学中最优库存控制理论,对交易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与利率有关的交易货币需求模型,即平方根定律或鲍莫尔模型。 1、鲍莫尔平方根定律 使总成本最小的平均持有货币量,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定律”。如果我们令,这个公式更直观,即: 1、鲍莫尔平方根定律 公式表明,用于交易的持有货币量或者交易货币需求规模与收入Y和利率r都有关,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随着收入的增加,交易货币需求也增加,但是Y指数为0.5,表明M随Y增加的比例并不大。随着利率上升,交易货币需求减少,但是r指数为-0.5,表明M随r减少的比例并不大。?2.惠伦立方根定律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惠伦发展了该理论,论证了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函数关系,并导出惠伦模型,即立方根定律。预防性货币需求源于人们对未来事物不确定性的考虑。?2.惠伦立方根定律影响最优货币持有量的因素:(1)流动性成本。(2)持有预防性货币余额的机会成本。(3)收支的平均值及其变化和可能的现金转换次数。?2.惠伦立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或惠伦模型:总成本C最小的预防性现金持有量M为?2。惠伦立方根定律公式表明,最优预防性现金持有量与流动性成本(套现费用)和净支出方差正相关,弹性值分别为1/3和2/3,与利率负相关,弹性值为-1/3。在惠伦模型中,收入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净支出方差间接体现的,因此,收入和支出的数额和频率是影响净支出方差的主要变量。3、托宾的资产组合理论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在其论文中用投资者规避风险的行为动机对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作出重要扩展,提出了对投资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的资产组合理论。

托宾认为,人们在选择资产组合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各类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还要考虑到风险。 第四节 现代货币数量论 一、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 弗里德曼的理论一方面采用了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作为资产形成其货币函数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又肯定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长期结论,即从长期来看,货币数量的变动只能影响总体经济中货币部门的名义变量,如价格、名义利率、名义收入等,而不能影响实体部门的真实量,如就业、实际利率、实际产出和生产率等。 1、新货币数量论的主要内容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以货币表示的永久收入,即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平均收入水平。 rm 表示货币预期收益率,主要指银行存款利率;rb 表示固定收益债券利率;re 表示非固定收益证券(股票)利率;华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