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3 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报告,未来十年农产品市场走势如何?

2024-10-02 12:02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下,未来十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国际农业生产和贸易将会发生什么变化?4月20日,“2023中国农业展望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3-2032)》(以下简称报告),介绍了2022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18个主要农产品(品种)的市场情况,并展望了未来10年的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走势, 尤其是在 2023 年、2027 年和 2032 年,并分析和讨论存在的不确定性。

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不断构建多元化粮食供应体系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稳基本面,夯实压舱石,为经济社会总体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在逆境中,又一次获得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基础仍然坚实。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17.75亿亩,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87亿吨,连续8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豆油产能提升项目迎来“开好头”,大豆自给率提高3个百分点,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个百分点。棉花产量略有增加,畜牧业产量稳步增长,水果、蔬菜、鱼类供应充足,蔬菜产量稳步增长,水果数量充足,质量上乘。

得益于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和不断提升,国家不断出台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对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不断加强,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进一步推动种子产业振兴,种子供应保障率提高到75%。科技装备的支撑将更加有力,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为2023年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指出,未来10年,将继续构建多元化粮食供给体系,农业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农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面实施“地储粮、科技储粮”战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等有利条件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继续夯实,15.46亿亩永久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耕地,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亿亩以上。随着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种业振兴的深入实施,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原产地和节水高抗新品种,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加快,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短板不断出现填满,农业科技生产和效益显著提高,预计未来10年粮食产量水平将提高9.8%。预计2032年粮食产量将达到7.67亿吨,其中大豆和油籽的自给率将继续提高,蔬菜和猪肉的产量将更加稳定。

水稻和小麦是我们居民的主要口粮,报告显示,未来 10 年,水稻产量将保持稳定,播种面积将稳定并略有减少,单产水平将稳步提高,产量将稳定在 210 万吨左右。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稻米消费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食用消费量和绝对比重稳步下降,稻米供需总体松散态势保持不变。未来10年,小麦播种面积将呈现平稳略有下降的趋势,随着小麦产量的增加,产量将稳步增长,2032年达到1.439亿吨,年均增长率为0.5%。

多元化、高品质、营养化消费需求增加,行业转型升级加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农产品总需求刚性增长伴随着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居民膳食结构的优化加速了农产品消费从粮食和蔬菜向多元化转变。报告指出,未来10年,粮食需求的增长将主要来自饲料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将增长13.4%,人均口粮消费量将呈下降趋势,豆粮消费量将增长34.8%;蔬菜消费量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为 0.6%;乳制品、水果和水产品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3.3%、1.9% 和 1.0%。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和贸易顺差农产品。目前,我国蔬菜产业正处于稳定发展期,供应充足,消费活跃,品种结构优良,质量安全可靠,长期净出口和贸易顺差。报告总体判断是,未来10年蔬菜产量有保障,产量高而稳定。随着产区前处理水平的提高,营销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深化,蔬菜消费质量进一步提高。“树立大食观”“设施农要粮”是大势所趋,也成为蔬菜生产转型升级的政策契机。通过改造旧设施提高性能,新建设施拓展空间,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创新组织方法补短板等措施,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苗木和苗木统一供应, 肥料配施、病虫害防治、采后优质处理等社会化服务,是蔬菜行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中国是世界领先的水果生产国和消费国。2022 年,中国水果供应充足,产量为 3.01 亿吨。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水果产量将稳步增长,消费量将继续增加,进出口规模将扩大,价格波动将上升。水果品种的种植结构和产品质量结构逐渐优化,成熟期更加精细化,鲜果上市期延长,品质类型更加丰富。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需求的增加,预计适合采摘、观赏和加工的新水果和异国情调的水果品种的种植面积将增加。品种改良、设施栽培等技术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水果生产中光热的限制,有助于扩大设施果和北方物种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的规模。随着水果品种多样化、成熟结构优化和冷链仓储设施的完善,水果供应周期进一步延长,苹果、梨等新鲜水果的年供给和消费基本实现。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价格总体呈现温和上涨态势

报告显示,未来10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将持续完善,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更决定性的作用,农产品质优价廉的特点明显, 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辅相成,稻麦最低购进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棉花目标价格等政策将持续实施完善。随着人口进入负增长,劳动力成本将继续上升,再加上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的增加,展望期内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都在上涨,其中粮食价格相对稳定,棉花、油料和糖类作物的价格会因竞争力的提高而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而被削弱, 果蔬鱼价格的波动区间缩小,肉蛋奶价格将更敏感地反映市场供需变化。

蔬菜价格波动和上涨,成本高昂。目前,中国已经跨过了人口增长的拐点,未来10年将是蔬菜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加速期。特别是蔬菜生产的平均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并继续高于其他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为未来一段时间蔬菜价格上涨提供了刚性驱动力,其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此外,蔬菜品牌化、绿色化、加工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多业态的发展,蔬菜价格在各个溢价水平上也将有一定的上行空间。

根据该报告,肉类价格已经缩小了其波动性。从长远来看,随着畜牧业稳步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的完善,畜牧业转型升级,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的逐步实现,肉类工业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的稳步提高,加上加工流通体系的逐步完善, 肉类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市场调控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市场价格波动将进一步稳定。

原料奶价格总体上行波动。未来10年,短期内生产成本难以大幅下降,全球乳品供应链存在安全隐患,将推动国内鲜奶价格上行震荡;中长期来看,受土地、水等资源禀赋的限制,国内供需缺口长期存在,对奶价形成了刚性支撑。

按品种划分的前景:

粮食:生产能力一直在稳步增长,产量增长速度快于消费速度。未来10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播种面积稳步增长,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能稳步提升。粮食播种面积每年增加 0.3%;0.9% 的年均增长率是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到 2032 年将达到 423 公斤/亩(6345 公斤/公顷);粮食产量稳步增长,预计到 2032 年将达到 7.67 亿吨,年均增长率为 1.2%。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食品的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年均增长率为 0.6%,到 2023 年食品消费量将达到 8.67 亿吨。粮食供求紧张将成为长期趋势,但产需平衡压力将得到缓解,粮食自给率将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八点四。粮食贸易规模总体上将下降,但粮食进口仍将在优化国内供给结构和调整顺差和短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贸易规模将继续保持高位,到 2032 年粮食进口量为 1.22 亿吨,年均下降 2.2%。

稻米:生产和消费基本保持稳定,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未来10年,稻谷产量将保持稳定,播种面积略有减少,单产稳步上升,产量稳定在210万吨左右。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稻米消费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食用消费量和绝对比重稳步下降,稻米供需总体松散态势保持不变。随着国内稻米优质率的不断提高和饲料粮需求的快速增长,品种调整用精米进口量将基本保持稳定,具有价格优势的碎米进口量将增加,国内优质稻米的出口竞争力将不断加强,出口量将稳步增长。国内稻米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稻米市场将平稳运行。

小麦: 生产和供应结构不断优化,进口需求呈显著下降趋势。未来10年,小麦播种面积将呈现平稳略有下降的趋势,随着小麦产量的增加,产量将稳步增长,2032年达到1.439亿吨,年均增长率为0.5%。但随着中国小麦深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消费量的逐步增加,预计 2032 年小麦消费总量将略有增加,年均增长率为 0.1%。我国小麦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小麦特色品种数量增加,对进口优质小麦的依赖度降低,小麦进口量总体有望呈下降趋势,小麦进口量有望逐年下降, 预计 2032 年进口量为 602 万吨,年均下降 4.3%。

玉米:产量将继续增长,玉米供需关系将逐渐由紧转为基本平衡。未来10年玉米播种面积先增加后趋于稳定,预计2032年将达到6.5905亿亩(4394万公顷);随着玉米增产工程的实施,预计单产将保持年均1.7%的增长速度;产量将稳步增长至 3.2869 亿吨,年均增长率为 2.0%。玉米消费增速放缓,工业消费比重下降,预计2032年消费量将达到3.3235亿吨,年均增长率为1.5%。玉米供需关系将逐年松动,展望期末玉米自给率将达到96.9%;进口量继续下降,到 2032 年将降至 685 万吨。

大豆: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大豆自给率将明显提高。随着大豆生产扶持政策的完善和大豆产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未来10年大豆播种面积将逐年增加,预计2032年将达到2.01亿亩(1339万公顷),较基期增长40.7%;生物育种及其产业化得到大力推进,大豆产量有望每年增长 3.4%;大豆产量将以平均每年 7.0% 的速度增长,到 2032 年将达到 3675 万吨。由于碾压性消费需求增速放缓,食用消费量逐年增加,大豆消费量稳步增长,预计2032年为1.1947亿吨,年均增长率为0.6%。在展望期内,大豆自给率将继续提高,到 2032 年将达到 30.0% 左右。随着自给率的提高,大豆进口呈下降趋势。

油籽:产量持续增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步提高。未来10年,得益于品种改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以及技术集成的推广应用,中国的油料产量将继续增长。预计 2032 年油籽产量将达到 4668 万吨,比基准期增长 29.0%,年均增长率为 2.6%。受总人口减少、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放缓、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接近饱和的影响,中国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增速将继续放缓。预计 2032 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将达到 3756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0.6%,低于过去 10 年年均增长率 1.3%。未来10年,中国将继续利用国际市场满足和优化国内食用植物油供应,但油籽和食用植物油的进口量趋于稳定。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逐步提高,预计2032年将达到43.8%。

棉花:产量稳定并略有下降,消费和进口呈下降趋势。展望期内,受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持续上涨、水土资源约束趋紧、棉花种植比较效率低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棉花种植积极性下降,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降。棉花质量满足纺织转型升级需求,产量稳步提高,质量持续提升。预计 2032 年棉花产量为 579 万吨,年均下降 0.1%;中国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棉花消费国和纺织服装出口国的地位,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产业转移、化纤替代将导致棉花消费量呈下降趋势,预计2032年为745万吨,年均下降0.3%;棉花产量稳定并略有下降,消费需求呈下降趋势,进口量相应减少,高档棉仍是进口重点,预计 2032 年进口来源多元化将降至 170 万吨,年均下降 2.0%。

糖: 产量增加,消费增长放缓。未来 10 年,由于甘蔗种植效率较低,与其他替代作物竞争,预计 2032 年中国甘蔗种植面积将下降到 2214 万亩(148 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 0.2%。但随着良种和方法技术的推广、整个生产过程机械化的推广和精细化生产管理的加强,食糖产量将提高,预计 2032 年食糖产量将达到 1104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0.8%。由于中国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加深,食糖消费增速放缓,预计 2032 年食糖消费量为 1644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0.7%。受国内食糖生产增长潜力有限、农村食糖消费量持续增加、食品饮料行业快速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预计 2032 年中国食糖进口量将达到 587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0.4%。

蔬菜:产量和消费基本稳定,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未来10年,蔬菜产业将继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种植面积将长期稳定在3亿亩(2000万公顷)左右。预计 2023 年蔬菜产量为 7.93 亿吨,比上年微增 0.3%,2032 年产量达到 7.99 亿吨,10 年年均增长率为 0.3%。蔬菜消费稳步发展,消费质量进一步提高,消费年均增长率为0.6%,预计2032年将达到6.09亿吨。蔬菜贸易以规模稳定、结构优良为主,保持“大产小进”格局,预计出口量年均增速为1.9%。蔬菜行业将继续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菜市场价格的季节性波动可能会放缓,但可能会遇到更频繁的不利气象灾害。

马铃薯:产量总体上趋于增加,消费量继续增加。展望期内,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呈增长趋势,预计2032年将达到9169万亩(611万公顷),比基期增长8.8%,年均增长率为0.9%。随着育种研发能力的增强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加速推广,我国马铃薯产量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32年将增至1335公斤/亩(20025公斤/公顷),比基期增长11.5%,年均增长率为1.1%。在种植面积增加和单产增加的综合作用下,预计 2032 年马铃薯产量将增加到 1.2242 亿吨,比基准期增长 21.3%,年均增长率为 1.9%。从长期来看,中国马铃薯消费量持续增长,预计2032年将达到1.2808亿吨,比基期增长18.5%,年均增长率为1.7%。

水果: 生产和消费继续增长,进出口继续扩大。未来10年,果品面积扩大将受到限制,产量将持续提高,产量将稳步增长,品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优质水果的供给将增加。在展望期内,水果产量预计将以平均每年 1.8% 的速度增长,预计到 2032 年将达到 3.53 亿吨。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食品消费升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水果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为1.9%,预计2032年将达到3.48亿吨,其中直接消费为1.79亿吨,年均增长率为2.2%, 加工消费量为 5037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2.4%。水果进出口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7.6% 和 8.2%,贸易逆差持续存在。

肉类:生产和消费继续增长,而进口先增加后减少。展望期内,随着肉类行业的逐步转型升级,畜禽行业供应能力将得到提升,产量将持续增长,预计2032年肉类产量将达到999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肉类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肉类产品种类将日益丰富,再加上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及消费渠道多元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肉类消费将稳步增长,但增速将放缓,2032年将达到1.0485亿吨, 年均增长率为 1.1%。展望未来,国内外肉类产品价格差距仍然存在,加上内需增长,预计肉类进口量将增加,2023年肉类进口量为645万吨,同比增长5.2%;展望中后期,随着肉制品自给率的逐步提高,缓慢增长企稳后进口量将下降,预计2032年进口量为601万吨,较基期下降19.9%。

猪肉:生产和消费基本保持平衡,进口呈下降趋势。展望开始时,生猪供应的波动范围缩小;中后期,受生猪养殖布局日益合理、产能稳步提升、定点屠宰场标准化等因素影响,生猪产业将健康平稳运行,猪肉产量将稳步增长,质量安全将得到有力保障。预计 2023 年猪肉产量将达到 5570 万吨,比上年增长 0.5%;受国际供应链恢复、餐饮加工消费增加等因素影响,猪肉进口量将增至200万吨左右。预计未来 10 年猪肉产量年均增长率为 1.2%,2032 年产量将达到 5602 万吨;猪肉进口需求将稳步下降,到 2032 年将降至 130 万吨。受肉类需求结构优化、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猪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 0.8%,到 2032 年将增加到 5719 万吨。

禽肉:生产和消费保持较快增长,进口呈先企稳后下降的态势。随着城市人口比例、食品加工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健康饮食的追求将继续推动家禽产品消费的增长。展望中后期,家庭肉类消费结构和城市人口比重逐渐趋于稳定、人口减少等因素可能会减缓禽肉消费的增长速度。展望期内,禽肉消费量呈现整体增长态势,禽肉生产在消费需求驱动下保持增长,增速先高后低。据估计,未来 10 年,禽肉产量将以平均每年 1.8% 的速度增长,到 2032 年将达到 2926 万吨;到 2032 年,消费量以平均每年 1.6% 的速度增长至 2943 万吨。由于禽肉生产周期短,产量增长快于消费增长,禽肉进口先稳后下降,出口趋于平稳增长;预计 2032 年进出口量分别为 109 万吨和 92 万吨。

牛羊肉:生产和消费保持增长,进口呈增长态势。未来10年,随着牛羊肉生产方式转型的加快,牛羊肉的综合生产能力、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预计牛羊肉产量将继续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和1.3%。 2032 年牛肉羊肉产量将分别达到 784 万吨和 578 万吨。考虑到居民消费升级、老龄化加深和人口增长下降的影响,消费将保持增长但增速将放缓,2032 年牛羊肉消费量分别为 1096 万吨和 625 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6% 和 1.3%。牛羊肉进口增速放缓,2032 年牛肉进口量为 313 万吨,羊肉进口量为 48 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2.8% 和 2.4%。

禽蛋:生产增速放缓,消费量先增加后减少。未来10年,随着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的实施,蛋禽品种培育能力、养殖场(户)管理水平、蛋禽病害防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蛋禽养殖水平、规模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这将有力地支撑禽蛋产量的稳步增长趋势,到 2032 年将达到 3580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0.4%。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食品消费结构优化、消费需求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下,禽蛋消费将保持小幅增长态势,但随着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老龄化,蛋类消费需求将下降,预计禽蛋消费将在 2030 年左右见顶, 约 3572 万吨,到 2032 年消费量将下降到 3555 万吨。

乳制品: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奶源供应率不断提高。未来 10 年,牛奶产量将保持增长势头,牛奶供应率将继续提高。预计 2032 年牛奶产量将达到 5602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4.0%;奶源饲喂率 71% 以上。乳制品消费量稳步增长,人均消费量大幅增长。预计 2032 年牛奶消费量将达到 7902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3.3%;人均牛奶消费量为 55.9 公斤,比基准期增长 37.7%。国内乳制品供应缺口仍然存在,进口量继续增长,但增长率放缓。预计到 2032 年,乳制品进口量将增加到 2320 万吨(相当于生牛奶),年均增长率为 1.6%。

水产品:生产和消费都在增长,进口增长快于出口。未来10年,在需求、技术和政策的驱动下,水产品产量将保持小幅增长,年均增长0.8%,2032年达到7248万吨。其中,水产养殖产量年均增长率为 1.0%,占总产量的 82.2%;捕获量保持稳定。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食品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和流通渠道更加多元化,水产品消费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0%,到2032年将达到7621万吨。加工消费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 1.8%,到 2032 年将达到 3290 万吨,占总消费量的 43.2%。展望期内,水产品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总体持稳上涨。居民对海水鱼虾蟹等水产品偏好的增加,自贸区建设的深化和扩大以及电子商务渠道的发展,将带动水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到2032年将增加到824万吨。出口量稳步增长,到 2032 年将达到 451 万吨。进口的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出口的增长速度。

饲料:生产和消费量稳步增长,价格将处于高位运行。未来10年,饲料原料的多元化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为饲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随着工业饲料渗透率达到稳定状态,总产量增速将放缓,2032年产量将达到3.5625亿吨,比基期增长26.0%,年均增长率为1.7%。随着养殖品种的改良和养殖技术的进步,饲料转化率提高,饲料消费量增速放缓,2032年达到3.5369亿吨,比基期增长26.1%。猪饲料、肉禽饲料和蛋禽饲料的消费保持缓慢增长,水产饲料和反刍动物饲料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在展望期内,预计主要饲料原料的价格总体上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