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专家关于我国将陷入通货紧缩的说法非常流行,但到底通货紧缩需要什么条件?通货紧缩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影响?不但各有各的说法,即使发生通货紧缩的条件和原因也是语焉不详。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说法,很多人都知道通货膨胀,就是流通的钱多了、钱不值钱了,所以大家都不喜欢通货膨胀,因此网络上有各种如何防范存款贬值的攻略;而通货紧缩则恰恰相反:流通中的钱少了、钱更值钱了。#头条创作挑战赛#
可能有人觉得应该喜欢通货紧缩:毕竟钱更值钱了不好吗?实际上,通货紧缩的后果比通货膨胀的后果冲击更大、对普通老百姓过日子的影响更大,直接影响是:挣钱更难了,很多工厂倒闭破产了,很多人会失业甚至降薪,找工作更难了、学生毕业即失业更多了,更重要的是在职人员的工资可能会下降或者奖金和绩效大幅度减少了,有的人说是没有人花钱了,但实际上是更多的人已经没有钱可花了,即使有一定储蓄的人也不敢花钱了,因为对未来的预期越来越差。
需求不足、产品过剩、只能降价,降价的结果是竞争加剧甚至恶性竞争,我们开始学习经济学的时候,批评西方发达***牛奶倒进水沟里了,当时还很好奇为什么不降价?后来才知道因为降价也没有人购买,这就是通货紧缩后市场需求下降的后果。是不是比通货膨胀的后果更可怕?
我国真的会发生通货紧缩吗?我国真的具备了通货紧缩的四大条件了吗?实际上,我国目前完全不需要为通货紧缩担心,因为我国目前根本不具备或者无法形成通货紧缩的条件,主要有四大因素:
第一大因素:我国并不具备货币收缩的条件,因为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仍然大量增长
通货紧缩的根本性前提是市场流通的货币减少,因为钱发不出去了,所以消费才降低,类似于美国提升利率资产缩表实际上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如果持续过度就会导致通货紧缩。
再看看我国是否具备通货紧缩的货币基础呢?毕竟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通货膨胀是钱发行的太多了,而通货紧缩则是钱发行的太少了。
根据央行的数据显示,2022年年底我国的广义货币M2的余额为266.43万亿元,比2021年底的238.29万亿元增加了28.14万亿,同比增长近12%;2018年***发行总量余额为183万亿***,2019年央行货币发行总量199万亿***,增加了16万亿;2020年12月底广义货币M2发行总量为218万亿元,增加了19万亿;2021年底我国的货币发行量为228万亿,增加了10万亿。因此,我国货币发行量一直处于相对快速的扩张状态,根本不存在货币紧缩的可能。
根据上面的数据,有的专家提出了我国处于通货膨胀时期,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你的存款一直在贬值。但有一些专家却得出相反的结论:我国将陷入通货紧缩的陷阱。可见,专家的分析也并不一定客观,客观的分析应该以数据说话:货币发行多不多看GDP的增长率,货币发行的少不少看总量和增量是否下降,这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第二大因素,我国居民储蓄天量增长与通货紧缩无关,主要来源于各种投资资金的回归,并不代表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是通货紧缩的重要因素,有的专家认为我国已经发生通货紧缩的重要表现是消费不足,依据是从2022年以来我国的天量伥增长。
2022年我国居民储蓄实现了历史性的天量增长,增量达到了17.8万亿,今年1月份我国储蓄存款又增加了6.2万亿,一季度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整体增加了9.9万亿元,这个一个季度的储蓄存款增量已经相当于2021年全年的储蓄存款增量。
看起来储蓄存款的天量增加是抑制了消费的增长,但从数据上看即使面对三年的疫情冲击和消费压制仍然并没有那么悲观,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总额达44万亿元,与2021年基本持平,大宗消费保持平稳、品质消费需求旺盛、绿色消费蓬勃发展、健康消费显著升温等;根据专家预计,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3年开年呈现恢复态势,预计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达到5.8%左右,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率在4.3%左右。
从数据显示看,我国消费市场虽然并没有出现大家期待的报复性消费的疯狂式增长,但也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态势,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表现完全不搭界。
至于储蓄存款的天量增长,中金公司的研报中认为,2022年我国居民存款同比多增8万亿元,这8万亿可以认定为居民的“超额储蓄”规模,其中因为理财净值波动特别是亏损造成的存款回归贡献存款增加4万亿元,1万亿元是由居民收入自然增长的正常贡献。
从我国居民的资产配置方式看,一般可以简单分为房地产、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理财、银行存款等五大项,2022年银行理财规模回撤2.5万亿,如果再考虑整个理财市场的收缩大约贡献储蓄存款增量4万亿是靠谱的;房地产销售一项大约减少居民消费支出大约3万亿;基金新发行规模减少1.5万亿左右;如果再加上股市动荡回流储蓄存款的资金,基本上能够说明为什么我国的储蓄存款快速增长,原因并不在于消费而在于投资渠道不畅通或者投资不振造成了投资回流。
第三大因素,我国目前不存在供需整体的矛盾只存在供需失衡中出现的结构性过剩
通货紧缩的基本特征是供求失衡导致的供大于求即供给过剩,但从我国整体分析,我国目前并不存在供需整体失衡导致的供给过剩,但供求失衡主要的表现是结构性过剩。
我国的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是非常大的,虽然我们可以说经济增长有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但从我国的经济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到50.4%。可见,即使共同的认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投资拉动,但整体看仍然是消费驱动。
我国的消费市场由于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消费需求多样性,因此我国的消费市场即使在三年疫情期间也呈现出消费需求的韧性强、消费增长潜力大、消费活力足的特点,因此即使三年疫情期间消费市场仍然体现出基本的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修复,以及政府各项扩内需消费政策措施不断落地,2023年我国消费市场的恢复发展态势更加明显,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更加凸显。
从现实看,我国的消费增长势头虽然没有预期的好,但恢复性势头明显,2023年1—2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商品零售68638亿元,同比增长2.9%;餐饮收入8429亿元,增长9.2%。
即使一些商品出现过剩也只是一些结构性过剩,但结构性过剩一般是经济发展的常态,不需要过度焦虑和认为是通货紧缩的表现。#媒体人周刊#
第四大因素,国际市场订单下降导致的出口需求减少并不明显且具有结构性因素,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国内双循环打破
国际市场的订单减少可能是***可以感觉到通货紧缩的表现之一,有报道说,一些外贸企业的出口订单减少了70%,以此来说明我国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但是要说的是,固然由于国际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以及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但近年来出口形势一直受国际经济的影响而出现订单下降的情况。
有数据显示,2020年疫情暴发后,新订单指数一直略低于50%的荣枯线;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新订单指数就直线下降,最低下降至23%,远低于荣枯线。2022年二季度开始,不少纺织服装厂都遇到了出口订单下降的问题, 6月新订单指数回落到30%以下。可见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但毕竟这是结构性矛盾的展现,从国际市场整体看,我国的出口形势并没有那么不乐观。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7万亿元,增长10.5%。2023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
从上面通货紧缩相关的四大因素看,说我国进入通货紧缩还为时尚早,不仅如此,我国具有的经济发展韧性和增长能力值得我们期待,而我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增长趋缓的态势,我国的就业仍然在扩大,今年一季度我国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惊人的1200万人;今年3月份我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9%,我国零售业景气指数为50.6%,我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5.5%,都在50%以上并且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也都预示着我国经济正在恢复性的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我国并不具有通货紧缩出现的各种因素,说我国将面临通货紧缩声乐系是想得太多了。
你认为我国通货紧缩了吗?你感受到了我国经济恢复性发展了吗?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