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直以“完全市场经济国家”自居,频频拿“市场经济”来指责、指责,甚至调查、批评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等国家。
然而,当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市场经济”不再起作用,他们不再用“完全市场经济”来衡量和判断自己的行为,而开始严重反对市场和规则。市场经济。 这对市场不公平。 其中,华为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多次严重违反市场经济、市场公平原则和国际经济准则。
据媒体报道,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调查报告称,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公司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建议阻止这两家公司携带在美国开展投资和贸易活动。
同样,2008年,华为联手贝恩资本收购3Com,却被CFIUS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叫停。 2010年,华为竞购美国公司Sprint的移动电信设备合同也遭到美国立法者的阻止。 因“国家安全”原因被屏蔽; 2011年,华为收购美国公司3Leaf Systems部分资产,也被美国一些政客控制,无奈放弃。
不仅如此,美国的举动还直接和间接影响了华为在其他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开拓和营销。 2011年,华为原计划投资5000万英镑为伦敦地铁铺设手机网络,作为奥运礼物,但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了这份大“礼物”。
所有这些行为显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更不符合“完全市场经济”。 如果美国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就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一切游戏规则只能由美国人制定,由美国政治控制,由美国政客调节。 另外,不能有任何越位或超越,更不能有任何突破。
我们说,威胁“国家安全”是一种具有非常独特价值和效果的手段。 前提是必须提供足够的依据和佐证材料。 否则,不存在排他性。 但从美国指责华为的情况来看,国会报告虽然字数数万字,但通篇使用“或”、“也许”等表述,严重缺乏证据和说服力,无法实现。让人们认为华为是一个威胁。 再来说说美国的“国家安全”。
事实上,美国是一个武装到牙齿、保密措施无与伦比的国家。 其“国家安全”不是任何一个企业就能威胁到的。 如果真是这样,美国的“国家安全”保护方式就值得深思。
美国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担心华为的进入会给美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挑战。 为了国内企业的利益,我们只能采取这种卑鄙卑劣的手段,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
事实上,对于美国来说,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并不新鲜。 甚至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仅从技术和营销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他们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和措施限制华为这样的企业进入美国市场,以确保美国市场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 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限制国内企业向外转让技术。 必须等到技术不再先进时才允许转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
如果美国能够真正做到自给自足,不需要其他国家的帮助和支持,那就好了。 问题是,美国大部分普通消费品和低端科技产品都是由其他国家生产的,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那么,为什么不对这些威胁“国家安全”的产品进行限制呢?
显然,美国只想通过贸易保护、技术保护等手段维护美国人的利益,保持美国企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
这也给我们新的启示。 中国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仅要面对自身的挑战,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 他们不仅要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 改变外界对中国企业的认知。 面对中国经济不断以新姿态、新成就出现在世界面前,特别是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遏制中国发展崛起的力量将进一步聚集,针对中国企业和产品。 贸易保护措施也将不断变化和升级。
那么,怎样才能让拥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尽快进入欧美国家和市场呢? 显然,仅仅依靠单个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 一方面,中国企业要形成合力,共同运用国际规则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 另一方面,有关各方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协调,帮助企业化解困难、化解矛盾、克服阻力。 同时,遇到像华为这样的刻意封杀现象,企业应该会同政府部门向相关国际组织投诉。 一旦打开缺口,将对更多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国等国家虽然自称是“完全市场经济”,但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带有政治目的和色彩的“市场经济”。 中国企业只能学会与贸易保护主义共存,学会适应可能出现的变化。 只有践行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用好各种贸易保护规则,才有可能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的阻力。 必要时还可以通过与国际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竞争。
在此,我们也衷心希望包括美国本身在内的各国对美国的“完全市场经济”给予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