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家统计局:物价低位运行是阶段性暂时性现象

2023-11-25 20:01

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近期备受关注的最新物价数据。

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环比下降0.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5%。 总体来看,价格仍处于低位运行。

哪些因素导致了目前的低价格? 这种情况会持续多久? 我们需要担心这个吗?

多位专家对中新社表示:当前价格下跌主要是高基数扰动下的下跌,是阶段性的、暂时的。 对此必须客观理性看待,全面准确分析。

低价不是趋势特征

对于当前的价格走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立彦做出判断:相对低位运行只是季节性、暂时性现象,并非趋势特征。

她解释说,在CPI中,食品和能源所占的权重较高。 去年同期因乌克兰危机导致能源食品基数较高,使得数据显示今年物价涨幅较低。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流动性趋紧,国内外市场联动性强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从国内来看,春节后食品价格出现季节性回落,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价格暂时维持低位。 情况。

以最新公布的4月份CPI数据为例,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张学武表示,去年同期,生鲜蔬菜价格逆势上涨。 -季节性和基数较高。 今年,新鲜蔬菜供应充足,物流配送顺畅。 4月份物价下降13.5%,影响CPI下降约0.3个百分点。 受国际地缘政治影响,去年同期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普遍震荡下行,对国内油价产生了输入影响。 4月份,国内汽油、柴油价格分别下降10.6%和11.5%,影响CPI下降约0.4个百分点; 车企降价促销,4月份燃油车价格下降5.1%。

综合来看,生鲜蔬菜、汽油​​、柴油、燃油汽车对CPI的影响合计下降约0.9个百分点,是4月份CPI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 但同时,当月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与上月持平,保持稳定; 核心CPI环比上涨0.1个百分点,进一步改善。

4月份PPI下降,也受到暂时性、阶段性因素的干扰。 张学武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去年国际局势紧张造成的高基数效应,欧美央行持续加息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部分金融风险外溢。主要发达经济体。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弱势。 该国存在输入性影响。

预计下半年价格将回归合理水平

这种阶段性的价格下跌会持续多久? 专家提醒,分析价格时,不仅要看当月的“形”,还要综合看季度、年度的“势”。 展望全年,国内物价总水平将在合理区间小幅适度波动。

消费者物价指数年率_消费物价指数 上年为100_物价指数从100增加到200

一方面,当前影响价格的阶段性、输入性、高基数的国际地缘政治、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预计未来将逐渐减弱。

比如,生鲜蔬菜价格下降主要是去年基数较高加上春节后季节性下降,预计后期将以季节性波动为主; 猪肉价格走低主要是由于供给周期性增加和消费季节性较弱,预计下半年将逐步回落。 反弹; 汽柴油价格下降主要是受去年国际油价高基数输入影响; 燃油车价格下降主要受行业优惠补贴政策到期、排放标准调整等阶段性因素以及车企降价促销等周期性因素影响。

另一方面,国内需求快速恢复,经济总体复苏,为物价持续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张学武指出,一季度我国GDP增长4.5%,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 尤其是大家都能感受到,今年五一假期旅游消费的复苏非常强劲。 展望后期,随着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市场需求稳步回升,基数效应逐步减弱,大宗商品价格有望回归合理水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元洪表示,根据测算,二季度CPI、PPI增速将创年内最低点。 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基数效应减弱,三、四季度CPI、PPI增速将逐步回升,全年将逐步回升。 价格呈现V型走势。

经济正在好转

会逐渐体现在价格上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市场对低价的讨论增多,甚至出现了所谓“通货紧缩”的担忧。 分析人士认为,这本质上是对中国经济复苏质量以及后续宏观政策走向的高度担忧。

“中国经济的产出缺口正在缩小,这决定了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对此并不担心。 他分析,大多数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预估都在5%至6%范围内,而中国一季度GDP增速为4.5%,产出缺口正在收敛。 虽然4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低于临界点,但生产指数为50.2%,继续位于临界点上方,表明制造业生产保持扩张。 当前,首​​先要拉动终端需求,带动产出缺口继续收敛。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关涛也提到,中国目前并没有出现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持续减少的情况,更没有出现经济负增长,这不符合一般的、更严格的定义通货紧缩。 低通胀只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复苏期,抗通胀力量强大,推动物价回升的力量正在逐渐增强。

在政策层面,关涛认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策效能,激发企业主体活力。 但不能因为物价阶段性下跌就实施强刺激政策。 因为强有力的政策刺激如果没有实体经济需求的支撑,只会演变成“金融空转”。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事后如何结束。 近期欧美银行业的动荡已经不远了。

在郭立彦看来,当前中国经济“稳”基础扎实,“进”动力充足。 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供需复苏趋于平衡。 特别是联络服务消费明显回升,带动就业和收入增加。 经济的上升趋势将逐渐体现在价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