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留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主要预期发展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报告还提出,要坚持稳定第一、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加大力度,提高有效性。 赤字率计划定为3%。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继续优化现有减税降费、退税、缓缴等措施。 做好基层“三保障”工作。 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精准有力。 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相一致,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对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以及今年国内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新京报贝壳财经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科贸网副总裁宫柳堂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学勇解读。
张学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新京报贝壳财经:您如何看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 它将如何实现?
宫留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应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022年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较多,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国内疫情反复等都会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尽管面临如此多的挑战和冲击,我国去年GDP总量仍然达到121万亿元的水平,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8.5万元,继续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反映出中国经济依然强劲面对困难。
今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可能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是GDP增长目标的设定应该建立在增强整个市场信心的基础上。 中国经济仍面临需求、供给和预期问题。 包括消费者、企业家在内的市场主体信心不足,是影响我国经济的最大因素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将GDP水平设定在合理水平,能够很好引导市场预期,使消费者增加收入和消费信心,使企业家增强投资信心。 消费增加会带动企业家投资,从而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今年我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今年大学毕业生超过1100万。 解决就业问题需要GDP增长保持合理水平。 目前判断,今年5%的GDP增长目标可以更好地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从近期经济数据来看,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以及国家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今年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表现较为强劲。 2月份PMI(采购经理指数)呈现强劲复苏,消费和旅游数据也明显回升,显示企业和个人对经济形势更加乐观。
因此,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今年5%的GDP增长目标是一个可行的目标。
另外,在制定GDP增长目标时,不仅要考虑短期目标,还要考虑中长期目标。 我国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中长期目标的设定对人均GDP等指标有非常明确的要求。 2023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中间年,将为我国未来经济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2023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局之年。 要按照二十大新要求,开好局、打好基础。 今年我们将开始布局和加大改革力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2022年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就是围绕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经济增长必须围绕扩大内需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比较成功,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因此,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须继续发挥。
当前消费低迷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供给问题、收入增长问题、消费者信心问题等。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2023年消费品供给将大幅改善。此外,随着今年GDP的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将带动消费。 近期各地出台的支持消费增长的举措,将支撑消费增长,从而促进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应对国际不确定性的主动战略调整。 2022年海外主要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势必影响我国进出口。 如果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继续依赖进出口,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将受到很大影响,需要主动调整。
但需要看到的是,扩大内需战略并不意味着我国不会重视进出口。 扩大内需战略必须推动进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国内外双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张学勇:随着抗疫措施的优化调整和快速达峰,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干扰逐渐消退,社会经济运行恢复正常,经济将恢复正常运行。 因此,增速将在去年3%的基础上保持稳定。 有上升。 GDP增长5%的目标体现了我国保持经济发展的决心,能够向市场发出积极信号,提振信心、引导预期。
此外,5%的GDP增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目标,可行,与2035年长期目标进度基本相符。 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有资源要素支撑,可以通过努力实现。
2023年海外经济波动风险加大。 中国经济要以投资和消费为主,加大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逐步由外循环向内循环转型。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保持较高增速,拉动整体投资水平。 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主要由金融资源拉动。 2023年经济预计将继续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投资、政策性金融对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 ,最终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去年投资制造业增速高达9.1%。 2023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加快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提供更多政策优惠和金融支持,加大对制造企业的投资力度。 从房地产投资看,去年房地产投资下降8.4%。 短期来看,今年政策将适度放松,需求侧政策或将出台。
消费方面,2022年受疫情影响,消费增速将有所下滑,特别是服务型消费行业。 随着疫情政策的调整,今年消费将逐步恢复。 国内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将刺激消费,但短期内居民预防性储蓄以及疫情导致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下降将对消费复苏造成一定障碍。
出口方面,202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口持续下降,外需更多受海外需求影响。 2023年海外经济下行概率较大,因此2023年出口增速不容乐观; 进口方面,2022年年增长率为4.3%。 随着国内需求回升,2023年进口将呈现复苏趋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财政货币政策将如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宫留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实现GDP目标的重要保障。 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是要确保“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实施。
此外,还要加大地方专项债券的使用力度。 2022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8%。今年赤字水平的适当扩大,特别是特别债的加速推进,可以给财政政策更多的空间。 此外,必须加强直接财政努力。 中央财政直接向地方政府转移,可以减少很多中间环节,提高财政效率。
四要进一步做好减税降费工作。 近年来,减税降费极大激发了企业活力。 2022年增值税抵扣退税对于帮助企业渡过疫情期间的困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今年要继续做好增值税抵扣退税工作。 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惠及企业,支持房地产、建筑、批发零售、餐饮等行业复苏发展。
在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必须保证一定的灵活性,适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 2022年M2增速水平将远高于名义GDP,对经济提振仍将发挥作用。
今年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也将进一步强化。 这是我国货币政策相对于国外货币政策的最大优势。 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措施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支持具体的国家战略方向。 比如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因此,结构性货币政策必须进一步强化。
今年的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就能支撑国内经济持续复苏。 此外,今年还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改革、登记制度改革等,注重守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张学勇:今年货币政策方面,我们将继续确定“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实体经济疲软、需求不足,为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奠定了基础,但目前流动性相对充裕。 2023年,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的双重作用。 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提高应对和处置重大风险的能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逆周期宏观政策调整。 财政政策方面,继续确定“积极财政政策”基调,要求“必须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提高效率”,强调提高财政政策有效性。 总体而言,会议发出了2023年财政政策将比货币政策更为积极的信号。 适当扩大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使用范围。 加强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金融支持。 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夯实基层“三保”底线。 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消费、就业都需要财政刺激的帮助。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您如何看待物价和收入问题?
宫六堂:2022年开始,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物价水平大幅上涨。 尽管近期有所回落,但国际通胀水平仍处于历史高位。 当前,国内物价水平面临全球环境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此外,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内需趋旺,导致价格上涨压力。 影响价格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食品和能源。 尽管近期国际能源价格有所下降,但食品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因此,今年国际粮价走势对全球通胀的影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CPI目标为3%,还是有一定压力的。 稳定物价是今年非常重要的事情。 物价稳定可以给我国货币政策更大的调整空间。 2022年我国货币政策之所以有很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与国际高通胀环境下我国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密不可分。
真正能让人们感到幸福的是收入增长。 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长基本与经济增长同步。 其实,这是为了让全体老百姓共享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成果。 这真正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真正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张学勇:价格形势主要受原油价格边际波动、猪肉价格波动和世界粮食供应影响。 普遍预计明年我国CPI将呈现温和上涨趋势。 这不仅有利于保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也为货币政策和价格改革留下适当的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冲
编辑 岳彩洲
校对露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