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香樟推文)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含义

2024-02-04 12:04

(二)分析在现代信用经济中,货币存量的定义越窄,越符合外生性的要求; 更广泛的是,考虑到金融创新、各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以及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影响,货币最多是弱外生性的,更多时候是内生性的。 (三)我国情况:我国基础货币对央行政府债权、对各类金融机构债权的内生性、对外净资产的内生性相对较高。 第三部分 货币均衡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之间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1、货币均衡的含义是指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大致相等的状态。 要点:①是简单货币均衡,即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处理; ②是经济均衡条件下的货币均衡,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相等条件下的货币供求均衡; ③是相对均衡,因为存在“货币能力弹性”; ④ 是一种动态平衡。 2、简单货币均衡:Ms=Md (1) 货币供给量是内生时变条件下的简单货币均衡rMsr0EMd0M0M。 r0 是均衡利率,M0 是均衡条件供给。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就成为从货币失衡走向均衡的趋势。 自动杠杆调节。 (2) 以货币供应量为外生变量的简单货币均衡 rr1Md1r2Md2r3Md30M0M 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变化可以作为货币均衡或不均衡的指标。 三、货币均衡和经济均衡 经济均衡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基本一致。

社会总供给(S)决定货币总需求(Md),Md决定货币总供给(Ms),Ms形成社会总需求(D),因此两大均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四、货币均衡的标志 (1)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变动率是衡量货币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 (2)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是判断货币是否平衡的主要指标。 五、货币失衡的原因 (一)国民收入过度分配 财政赤字是国民收入过度分配的根本原因 银行信贷扩张是国民收入过度分配的重要原因 (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各经济部门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的累积与消费失衡(三)我国货币失衡的主要原因:预算软约束投资饥饿综合症六、实现货币均衡的条件(一)正确实施财政政策(2)有效实施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满足必要的货币需求(3)保持国民经济适度比重,促进货币供求结构平衡(4) )完善利率形成机制,有效运用利率杠杆,维持货币供求平衡。 附:我国 我国银行工作人员的货币供应量是建立在多年来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基础上的。 20世纪60年代初,“1:8公式”被提出,即每供给8元的零售商品,需要1元的人民币才能实现其流通。 计算公式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流通货币量(现金)。 如果按照这个公式算出的值为8,则说明货币发行适度,商品流通正常。

它在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已经适用了20多年。 因为当时的经济制度保证了生产、分配等各种重要比例关系的基本稳定,货币化水平的基本稳定,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现金使用范围的基本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后,1:8的模式失败了。 1.“1:8公式” 2.一个有争议但广为流传的公式 1.改革开放后不久,这个公式被提出: 2.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定年度计划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以及如何评价货币供求的比较情况时,往往以此为依据。 ? 三、公式的发展 1、改革开放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必须引入与货币需求成反比的货币流通速度。 2、目前使用的是MV=PY两边同时取对数微分形成的公式:? - - 结尾! 第十条 货币供给、需求和均衡 列宁曾经说过,摧毁一个国家的最好办法就是摧毁它的货币。 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同意列宁的观点。 货币的发行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国货币供应量超过正常需求,就会导致货币供需失衡,影响物价和社会生产。 那么,大量伪造一国货币会破坏一国经济吗? 案例介绍案例(见教材) 哪些因素导致一国货币超发? 货币供应量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 什么是货币均衡? 如何调节货币失衡? 第 1 部分 资金需求 您需要多少钱? 课堂思维要求你思考:你为什么需要钱? 货币需求通常表示为一个国家社会各阶层在特定时间持有的货币数量。

首先,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概念。 其次,对货币的需求是有条件限制的,是能力和欲望的结合。 第三,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对现金的需求,还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第四,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对发挥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的需求,也包括对发挥价值储存功能的货币的需求。 1、货币需求的含义: 2、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 收入状况:正比; 区间 信用状况:反比例(信用的发展会节省金钱的使用) 消费倾向: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与社会商品供给量成反比: 与市场价格水平成正比: 与市场利率水平成正比: 与人们的期望和偏好成反比。 从宏观上看,货币的定义是: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作为交换商品的媒介。 从微观角度看,一种资产是相对于人们所需要的其他资产的需求而言的,即在给定资产数量的条件下,你持有的钱越多,你就会持有的资产越少。 三、货币需求论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所谓“货币数量论”,是指用货币数量来解释货币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理论。 “现金交易数量论”和“现金余额数量论”对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费舍尔的现金交易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费舍尔于1911年出版了《货币购买力》一书,完成了他的货币数量论。

MV=PT M表示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P表示交易中各种商品的平均价格,T表示各种商品的交易量内容:V和T是外生变量,不受M变化的影响。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如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信用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水平等。如果人们使用记账卡和信用卡进行交易,钱就会减少。购物时使用,货币流通速度会更高。 T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 由于经济的制度和生产技术特征只会在较长时期内影响流通速度,因此V和T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价格水平P决定货币需求量。 评价:货币需求只是收入(PT)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费舍尔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认为人们持有货币只是为了交易。 由英国剑桥学派的A. Marshall、AC Pigon等人创立。 M=KPY M是需求的货币数量,也就是所谓的“现金余额”; P为物价水平; Y是财富,K是Y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 K 和 1/VK 取决于持有货币的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而不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2. 剑桥学派的现金平衡理论 3. 费雪的现金交易理论与剑桥学派的现金平衡理论的区别剑桥学派:是的 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均衡实际货币供给水平_货币供求与均衡_用图表示货币供求均衡

前者侧重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 后者侧重于货币需求和货币的财富储存,即资产函数。 前者是指制度因素(宏观)对货币的需求,侧重于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 后者从货币持有资产存量(微观)角度考虑货币需求,关注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判断。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同。 前者用货币数量的变化来解释价格,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后者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并不排除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动机: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M=M1+M2=L1(Y)+L2(r ) 式中,M代表货币需求总量; M1代表交易性货币需求; M2代表投机性货币需求; Y代表收入; r代表市场利率; L1表示M1和Y之间的函数关系; L2表示M2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图 (三)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理论 1956年,米尔顿·弗里德曼发表了《货币数量理论的重述》一文,以货币需求理论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货币数量。 解释。 货币需求函数M代表名义货币需求,P代表物价水平,rb代表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e代表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代表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化率,W代表比例其中,Y代表名义永久收入,u代表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Y指的是永久收入,可以理解为预期的平均长期收入,它是稳定的,使得货币需求函数稳定。 (经济繁荣;经济衰退)W是非人类财富与人类财富的比率。 人类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越大,出于审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就越大,因此W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 。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函数最大的特点是函数的稳定性。 货币需求函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收入和利率。 用永久收入的概念来考察,收入趋于平衡。 弗里德曼根据经验得出结论,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较低,因此他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弱。 弗里德曼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就是尽量减少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出和价格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建立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理论上预测的确定的因果关系。 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与国民收入长期平均增长率一致。 弗里德曼的理论在英国被成功运用于所谓的“货币主义实验”。 问: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何不同? (1)两者认为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同。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需求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而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化非常敏感。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受永久收入影响,对利率不太敏感。 利率对货币需求影响不大。 (二)两人对货币需求稳定的看法不同。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不仅不稳定,而且不可预测,货币需求与总支出之间不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在货币政策机制中,应该以利率而非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由长期收入决定的,与利率无关。 人们认为长期收入稳定,因此货币需求也稳定。 4、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⑴货币需求理论考察的货币是从黄金到黄金; 从纸币到所有可以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从不能带来收入的货币到可以带来收入的货币。 ⑵ 以宏观总量作为考察的出发点,是费舍尔及其前辈的一贯思想; 剑桥学派最初的想法是利用微观行为者的货币持有动机作为调查货币需求的起点。 ⑶ 如果我们只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那么只有作为购买和支付手段的货币才会被纳入视野。 当考察的视角转向微观层面时,需要的不仅是具有流通功能的货币,还需要具有保值功能的货币。 ⑷如果可以粗略地表达的话,就是从f(Y)发展到f(Y,r),不断融入更多的自变量。 第二部分 货币供应量课程介绍一: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发行多少货币? 课程简介二:几个概念 中央银行概述 存款货币 银行概述 货币概述 一、货币供应量的含义 (1)名义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不考虑价格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一定时点的货币存量。

记为MS。 (2)实际货币供应量:是指排除价格影响后某一时点的货币存量。 记为 MS/P。 人们日常使用的货币供应量概念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应量。 2、货币级别分类 (1)依据——货币流动性差异 (2)货币级别 1、西方分类 M1=C+D M2=M1+Dt M3=M2+储蓄机构储蓄存款 M4=M3+短期国库券等 短期债券 2、我国的分类标准 M0=c M1=c+单位活期存款(狭义货币) M2=M1+法人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广义货币) M3=M2+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单(三)意义有利于央行选择适当的调控重点。 3、市场经济主体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1)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应量回笼率C/D负相关,影响K。影响通货膨胀率的因素; 1、财富效应(反比); 2、预期收益率变动的影响; 3、金融危机; 4、非法经济活动。 (二)企业行为与货币供应量 1.经营扩张与收缩 2.经营效率水平 (3)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应量 1.调整超额准备金比例 2.调整企业举债规模动机中央银行:成本和收益动机; 风险规避动机。 4、“货币外生性”与“货币内生性” (1)“货币外生性”的含义——可变的货币供给量不是由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经济因素决定的,而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当局的。 “货币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能由货币当局决定。 决定变化的是经济系统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