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稀土永磁行业:产销两旺的原材料供应格局分析

2024-03-17 18:08

我会近期走访稀土应用企业,主要是重点钕铁硼工厂,调研各单位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普遍反映,在国家有关企业创新政策的支持下,由于重视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双碳战略带来的红利,稀土永磁行业普遍迎来了井喷式发展。近年来新一轮繁荣。 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产销两旺。

与此同时,各企业也对当前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镨、钕金属等原材料价格的暴涨表示高度担忧。 今年以来,镨、钕金属价格一路狂奔,从去年10月的32.7万元/吨飙升至近期的74万元/吨,涨幅超过一倍,成为稀土涨势的逆转。 2011年,钴也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2019年至今,最高价格仅为39万/吨。 (钴的丰度为25,钕的丰度为41.5)

在这种难以承受的原材料供应形势下,出现了以下困境:一是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永磁企业效益明显下降或亏损严重,减少了地方税收和就业,部分企业变得不可持续; 二是原材料采购困难,由于供应不足,价格进一步上涨; 三是企业无法签订长期订单; 已经签订的长期订单,由于价格差异(即签订订单时原材料的低价与当前原材料采购的高价之间的差异)给很多龙头企业带来了问题。 。 实际和潜在损失达数亿美元; 四是稀土永磁企业后续销售价格上涨逐渐传导至电机等终端应用企业,增加了这些企业的经营难度; 第五,稀土永磁行业普遍账期较长,加上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财务风险急剧增加。 这些因素极有可能导致以稀土永磁体为代表的稀土应用的良好局面出现逆转。

以上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比较直观的负面影响。 还将对稀土永磁行业及相关下游企业和整个产业链,以及涉及稀土的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以下影响。

1、稀土原料生产企业赚取了巨额利润,但这种状况是不可持续的,也不符合经济规律。 各个行业的历史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高价格迫使以稀土电机为代表的下游企业部分放弃使用稀土永磁材料及相关技术方案,回归铁氧体等材料。 比如风扇用永磁直驱电机回归异步电机,空调电机回归使用。 硅钢片。 2011年,当格力电器和众多空调厂商准备大量使用稀土永磁电机时,面临每台电机几百元的成本突然上涨,不得不无奈放弃。 这种被动的局面未来很可能会重演。

2、稀土上游企业确实因涨价而获得了暂时的收益,但这是建立在下游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及其难以承受的基础上的。 除了不可持续之外,还对节能减排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双碳战略的实施十分不利。 这是因为稀土永磁材料广泛用于生产高效节能电机,可节电5%~20%甚至更高。 由于节能产品的废弃而牺牲了节能减排。 上游企业确实获得了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可能无法与下游应用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碳减排量相媲美。

3、稀土上中下游企业是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上游企业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迟早会让下游企业难以承受。 减产或许成为必然,替代或许变得无奈。 最终,下游需求低迷、下游产业萎缩,反方向传导,导致上游产品价格下跌,产量和效率下降。 对下游产业的损害迟早会转化为对上游产业本身的损害。

4、维护和保障整个稀土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是上游企业特别是六大集团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以诚信、共赢为基础。 一个健康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应该是互惠互利、互补的利益共同体。 大家都赚钱,利润必须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合理分配。 这是整个产业链和大中型企业共同体健康发展的本质。 它违反了利益共享。 原则迟早要付出代价,而且是不可持续的。

5、稀土价格暴涨,必将刺激海外稀土资源开发,削弱我国稀土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和主导地位。 价格飙升主要体现在平均占产量20%的氧化镨、氧化钕价格翻倍达到60万~65万/吨,远高于生产成本。 据分析,海外最大稀土公司澳大利亚莱纳斯马来西亚稀土工厂氧化镨、氧化钕生产成本约为26万元/吨,2020财年平均销售价格为32万元/吨。 ,与中国企业持平。 美国MP公司计划于2023年恢复稀土分离生产,高价为其重返稀土领域奠定了市场基础。 稀土短缺和价格暴涨也将导致更多进口走私。

价格暴涨的原因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长期处于低位的价格已经积累了弥补上涨的动力。

国际国内大宗生产材料上涨的相关影响。

3、稀土矿产品和冶炼产品两项总量控制指标严重不足。 比如去年总量指标是14万吨,需求量是24万吨。 这一矛盾多年来一直存在,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稀土价格以后会暴涨吗_以后稀土暴涨价格会怎么样_以后稀土暴涨价格会降吗

4、以风电、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机等为代表的刚性需求强劲且增长明显,市场空间较大。

5、稀土价格形成机制和稀土原料企业自律有待完善,缺乏有效运行。 对于物价的突然上涨,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行动。

六、企业对价格继续上涨预期仍较高,惜售、囤积。

同时也不排除存在一定程度的猜测。

上述因素的存在和叠加,产生乘数效应,造成较为强劲的价格上涨。

为解决稀土价格暴涨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鉴于稀土原材料刚性需求较强,供给侧适当加大供给,即提高两项总量控制指标。 稀土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两项总量控制指标多年来处于较低水平,与实际需求相比差距较大。 要关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能否增量填充,每年根据下游行业需求的增长速度进行相应的增加。

2、镨、钕约占轻稀土的1/5,铈占一半。 资源安全和生产组织根本不是问题。 建议适时取消轻稀土总量控制指标,适度增加稀土冶炼分离产能,从源头上解决供应短缺问题,有利于降低价格上涨动力。

3、近年来,中重稀土供应日益紧张,行业对外资源依存度较高。 建议在保证环保的前提下,逐步恢复南方部分中重稀土矿的开采。

4、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促进企业自律和价格协调。 重点企业主动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价格,建立以上下游企业价格联席会议制度为基础的稀土产业链价格合作机制,为下游企业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5、充分发挥国储平抑过高价格的作用,择机释放急需的稀土原料。

6、进口紧缺的镨、钕、镝、铽等原材料,但这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却将市场让给了国外,对国内上游企业不利。

七、降低稀土矿产品资源税,为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提供合理的矿产品价格,减轻稀土原料企业生存压力。

综上所述,必须高度重视稀土原材料价格暴涨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稀土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 2011年稀土价格的暴涨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利影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稀土是一个小产业,但其应用却有很大的市场。 稀土的最佳发展应该是上中游产业链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携手共进,为节能减排、实施双碳战略、促进稀土发展共同发展。更大的生态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