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何石
香港城市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
主要研究兴趣:货币政策(人民币利率、汇率等)、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等。
三大跨越式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三大跨越式改革:
1994年1月1日,双轨首次改为单轨。 改革的具体内容是正式整合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节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996年12月,中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
第二次,2005年7月21日固定参考。 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银行间市场中间价的每日浮动幅度逐步扩大。 2006年1月4日,央行在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和询价交易制度,改变中间价定价方式; 2010年6月19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 2013年以后,央行逐步宣布退出外汇市场日常干预。
在此期间,中国逐步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
2005年7月2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兑人民币每日交易价格仍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范围内波动;
2007年5月21日:调整波动幅度为0.5%;
2012年4月16日:波动幅度进一步调整为1%;
2014年3月17日:波动幅度调整为2%,并持续至今。
2015年8月11日,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第三次调整,主要内容是做市商参考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提供中间价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报平价,即参考收盘价确定次日中间价。 此次改革优化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增强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和基准地位。
由于中国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5年12月1日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金融改革与人民币汇率走势. 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第五个SDR篮子货币,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积极影响。
2015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收盘价+篮子货币”的新定价中间价机制。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还发布了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增加了一篮子货币的参考,更好地维护人民币汇率。 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
2016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披露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定价规则的具体内容,即当日中间价=前一日中间价+[(前一日收盘价-前一日中间价)+(理论中间价) 24小时货币篮子稳定-前一日中间价)]/2。 与上述公式等效的另一个表达式是:当日中间价=(前一日收盘价+24小时稳定货币篮子理论中间价)/2。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定价机制,提高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规范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
2017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进行微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人民币货币篮子数量和权重,增加CFETS篮子货币数量。到24; 其次,一篮子货币汇率计算周期缩短,一篮子货币参考时间由24小时缩短至15小时。 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市场变化,防止盘中炒作,即“中间价模型和收盘价差”。
2017年5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出现的“羊群效应” 。 当时的背景是人民币兑美元面临持续贬值压力。 “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有效缓解了市场的顺周期行为,稳定了市场预期。 简单地说,“逆周期因素”有助于减缓人民币单向升值/贬值的速度和幅度。
自逆周期因素引入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随后的6月至9月大幅升值,人民币贬值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但自2017年12月下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并突破6.50。 面对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于2018年1月9日再次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机制——退出逆周期因素调整。
但近几个月来,受美国加息和中美贸易战影响,人民币持续贬值。 于是,中国人民银行于2018年8月24日宣布重启“逆周期因子”。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式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反周期因素。”
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月度外汇持有量变化很小,表明央行已经远离直接外汇市场干预。 与此同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最高达到6.90,最低为6.27,一年内最高波动10%。
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趋市场化。 然而,当人民币面临更大更快的升值或贬值压力时,我们依然能隐约看到央行的身影。 然而,中央政府越来越注重价格调节而非数量干预。
未来几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自由浮动是必由之路。 然而,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经济、政治的制约和平衡有关。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仍要坚持主动性、可控性三个原则。 和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