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谢邀:数量型货币政策转向的过渡时期

2024-04-09 09:01

谢谢你的邀请。

我已经标记这个很久了,所以今晚我勇敢地表达我的不专业观点。

前面几位受访者给出的答案已经比较专业和学术了。 我来说说更接地气的理解。

我相信学过货币银行学(也叫货币金融)、宏观经济学、中央银行等学科的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应该经常听过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讲座和文章。 市场和学术界也经常谈论利率。 市场调查。 根据很多教科书的解释,中国人民银行正处于从数量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过渡时期。 数量型以M1、M2、社会融资规模等不同口径的货币统计数据作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锚。 也就是说,过去十几年,中国人民银行都会以市场货币量的统计作为政策实施的参考,来判断流动性是否过剩或紧张,并确定未来的政策方向。

但这样的政策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数量型货币政策过度追求市场资金量,不关注企业融资成本。 也就是说,实际上流动性的多少并不完全决定利率。 这与我国以银行信贷+国有企业集团为主的经济结构有关。 大型银行各期贷款利率都不高,均以高于央行基准利率不同基点报价。 不过,这些大型银行的贷款对象大多是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所属企业、城市投资集团等,尤其是在工业领域,他们会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制造业等老牌重工业企业。 对于房地产等行业和下游企业来说,虽然大型银行表面上的利率不高,但很难从他们身上拿到钱。 因此,他们转向商业银行以外的融资渠道,比如前几年非常流行的高富帅信托。 例如,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5%,但房地产企业实际上很难获得贷款。 各种限制(政策打压)导致房地产企业从信托公司获得贷款的理论利率为15%。 尽管这是两全其美的做法,但它可以节省信任和房地产。 但一个问题是,它推动了非银行信贷之外影子银行的增长。 自11年前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各种争论,至今仍未解决。

离题太远了,但这和利率自由化有什么关系呢? 又到了回归课本知识的时候了。

当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利率时,资金流向商业银行,这是第一步,称为基础货币的衍生。

当商业银行放贷或以其他方式将资金转移到金融市场或实体经济时,这是第二部分,即信贷扩张。

利率宏观调控_从宏观层面看中国利率市场化_利率的宏观调控作用是什么

那意味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央行本身其实很难预测和估计信贷扩张的效果,有多少企业收到了资金,​​流动性是否充足,融资成本是否降低了,资金是否到位了……游走于各大银行之间。 过去的历史是,大多数时候,资金确实扩不上去,大多数企业也拿不到钱。 坦率地说,信贷扩张很多时候都是失败的。 所以,我们实在不应该天天骂央行。 央行本身很难控制信贷扩张。 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信贷扩张的主导权,但由于各种……各种原因,信贷衍生过程非常不顺利。 和你吃饭的时候相比,它可以通过你的喉咙,但它不能进入​​你他妈的胃里。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要达到一个效果,就是我们不通过基础货币或者银行信贷量来实施货币政策,而是直接看市场融资成本是否高。 过去商业银行的利率虽然较低,但并不能反映市场的实际情况。 因此,不是市场利率而是官方利率,导致了利率双轨制的存在。 信托受益于双轨利率体系。 利率自由化就是把两种利率合二为一(这么色情……)。 通过选择利率锚,中央政府可以观察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从而控制经济体系的货币。 供应。

那么如何推动利率市场化呢?

债券市场为王。 最重要的是培育和完善债券市场,增加债券市场的深度和活跃度,不断增强债券的利率敏感性。 这使得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就像核武器一样,只需击中几下就可以导致利率发生变化。 如果未来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产品能够畅通无阻,那将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小小的进步。

回到你的问题,利率市场化会对央行货币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带来的影响就是控制越来越精准,不用再乱来了。 看看美联储,那里的公开市场政策非常出色。 无论你想要什么利率。 而且不是利率对央行政策的约束,而是央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央行仍关注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波动。 中国不太关心就业和通胀。

未来,国债利率,特别是10年期国债利率,将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国债利率参考性就越高。